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分层作业
考向1.淝水之战包括时间、地点、特点、影响是重要考向,常与历史上其它以少胜多的战争联系起来考查,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表现和作用,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常通过考古材料强化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培养,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属于高频考点,常与历史上其他改革联系起来,考查形式多样。
1.【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次战役载入中国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产生着久远的影响。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投鞭于江”“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反映的历史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淝水之战 D.马陵之战
3.【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下图所示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魏晋时期,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一些政权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北魏为哪一少数民族建立( )
A.鲜卑 B.羌 C.匈奴 D.氐
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样,主要方式如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 )
①民族迁徙;②政策促进;③文化互鉴;④生产交流。
A.① B.② C.③ D.④
6.【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公元5世纪末迁都洛阳,并规定朝廷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联姻。阅读以上信息你联想到的历史人物是( )
A.汉武帝 B.孝文帝 C.隋文帝 D.宋太祖
7.【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积极学习汉族文化,统治者们崇尚儒学、制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魏书》中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反映出( )
A.民族交往推动文化认同 B.人口内迁推动南北间交流
C.民族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D.民族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
8.【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原有的统治方式”主要是指( )
A.分封诸侯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兄终弟及制度 D.民族分化制度
9.【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北魏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完全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边疆贸易活跃繁荣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10.【新材料 考古】以下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砖,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北方政权的对立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的交融
11.【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改变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下列战役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牧野大战 ③淝水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12.【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说法中,最符合①所代表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分裂割据与短暂统一
13.【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14.【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如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蜀、西晋、北魏 B.西汉、东汉、北魏
C.蜀、西晋、南魏 D.蜀、西夏、南魏
15.【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拓跋涛是北魏贵族,有关他的言行举止不可能出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是( )
A.他上朝穿宽大的汉服 B.他在朝堂上说鲜卑语
C.他儿子娶了汉族贵女 D.他的公文署名是元涛
16.【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孝文帝下诏: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举措( )
A.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 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1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食用炙烤肉类现象在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较为普遍。南齐皇帝曾赐给大臣鹅炙和美酒,以示奖励。说明这一时期( )
A.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B.北方人大量迁往南方
C.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D.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18.【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21.【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曹操是个英雄!他是位具有非凡政治胆略的政治家、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他的诗文还证明他是位杰出的文学家。
——王立群《都是〈三国演义〉惹的祸》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哪一举措使曹操在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局面中首先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并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他是位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
材料二 国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
(2)材料二中的“秦”和“晋”分别指哪一政权?淝水之战给这两个政权分别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三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给中国北方带来了“胡化”局面……不过在建立政权后,尤其在吸收了士族大夫之后,异族政权又在努力学习汉制和汉文化,自身又在“汉化”。(十六国官制)大致仍以汉晋制度为本。例如诸公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三省制度,地方州郡县制度……到孝文帝时就孕育出了一个汉化改制的高潮。然而,胡化和汉化既是“交替”的,也是“交织”的。
——摘编自闫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3)材料三中的“汉化改制的高潮”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该事件的相关内容,说明少数民族“在努力学习汉制和汉文化”。
材料四 自西晋末年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渡淮过江。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南方本是以农业为主,之后学习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蛮田”产量颇丰。
——童超《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4)根据材料四、概括“北方人民渡淮过江”给南方带来的影响。
20.【跨学科 综合】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摘编自盛文林《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图A 商鞅铜方量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归纳各国变法的共同点。图A体现出商鞅变法的哪一内容?
材料二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采纳王猛的建议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并大力兴办学校,热心地借助儒救理念推进国家建设、健全风俗,使得前秦快速强大,一度成功统一了华北地区。——摘编自[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图B 淝水之战示意图
材料三
(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图C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
①材料二中的“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根据材料二、概括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采取的改革措施。图B战役有何特点?
②图C中的①处是哪座城市?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采纳管仲建议,改革内政,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人物。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A B B A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C A A B C A A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D项正确;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是巨鹿之战,排除A项;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投鞭于江”“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和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苻坚起兵南下,攻打东晋“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示其决心,双方在淝水对峙,苻坚把对岸的草木都误以为是晋兵,有所畏惧,史称“草木皆兵”,之后前秦在阵前溃败后,前秦士兵听见风声鹤唳,还以为是晋军追来,不敢停歇,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C项正确;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长平之战和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历史阶段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B项;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A项正确;羌族建立的是后秦,排除B项;匈奴族建立的是前赵、后赵、北凉,排除C项;氐族建立的是前秦,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孝文帝改革属于政策促进,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虽然迁都洛阳,但不属于民族迁徙,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不属于文化互鉴,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属于生产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实现了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因此,材料中“他”是指孝文帝,B项正确;汉武帝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完成统一,排除C项;960年,宋太祖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崇尚和推行汉礼、汉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往推动了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推动了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人口内迁推动民族间交流,民族交融。北民南迁推动南北间交流,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推动文化交流而不是经济发展,排除C项;民族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制度。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原有的统治方式”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9.B
【详解】根据材料“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出现了高潮,B项正确;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仍存在,还没有完全消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与边疆贸易活跃繁荣无关,排除C项;“胡”“汉”观念还没有彻底淡薄,说法太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画像砖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产方式,相互交融,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项正确;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排除A项。北方政权的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北河西走廊的画像砖,没有体现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是西周末年武王伐纣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为秦末农民战争时期,项羽大破秦军主力的战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东晋大败前秦;长平之战为战国时期秦赵之间发生的一次战役,按照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ABC顺序错误,排除,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识记古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注意这些战役的时间和地点等等。
12.C
【详解】依据年代尺表,①下方为淝水之战,据此可知其代表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课本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发生在先秦时期,A项不合题意;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不合题意;分裂割据与短暂统一是三国两晋时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接受先进的文化”可得出,作者认为北魏在中原建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持拓跋氏旧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还是学习先进文化,进行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中原建立后,由于鲜卑族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各族人民困难重重,故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故A项正确;BCD项的信息都没有在题干信息里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
14.A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222 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439年,北魏统一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从而得出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蜀、西晋、北魏,A符合题意;BCD不正确;故选A。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实行了改革。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因此,拓跋涛不可能在朝堂上说鲜卑语,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孝文帝改革还规定,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拓跋涛上朝穿宽大的汉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因此拓跋涛的儿子可以娶汉族贵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规定,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姓元。因此,拓跋涛的公文署名是元涛。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题干“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的大意是:拓跋氏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孝文帝推行的改汉姓等汉化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孝文帝改革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C项正确;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在题干措施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传入南方,民族之间相互交融,A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朝饮食习惯的变化,“北人大量迁往南方”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北方少数民族食肉习惯南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在题干中并未涉及,排除C项;“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与“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人相互借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变化,说明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政权更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但南朝政权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9.(1)举措: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将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说明:官渡之战,声东击西、各个击破,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或赤壁之战后扫平关中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等。言之有理即可)。
(2)政权:前秦,东晋。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成功抵御了北方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 族通婚等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4)影响: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1)举措: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在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局面中首先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说明:依据所学可知,在官渡战役中,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璧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政权: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文中的“秦”指的是前秦政权,由氐族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文中的“晋”指的是东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影响:据材料“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翻译可知,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道。那些逃跑的秦兵只见风声鹤唳,都认为晋兵将要追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地上行走,得出淝水之战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成功抵御了北方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历史事件:依据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
说明: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 族通婚等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4)影响:依据材料四信息“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南方本是以农业为主,之后学习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蛮田”产量颇丰”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0.(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共同点:注重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任答一点即可)
内容:统一度量衡。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①民族:氐。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兴办学校,借助儒教理念推进国家建设、健全风俗。(任答一点即可)特点: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②城市:洛阳。特点:以汉化改革为主;以移风易俗为重点;改革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的改革。(任答一点即可)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作答一点即可)
(3)人物:齐桓公。
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趋势;改革要与时俱进;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文明成果等。(任答一点,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详解】(1)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共同点:根据材料一“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归纳可知:各国变法的共同点是注重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或: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内容:根据材料一“图A商鞅铜方量”结合所学,铜方量计量工具,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2)①:民族:结合所学可知,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
措施:根据材料二“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采纳王猛的建议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可知,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根据材料二“并大力兴办学校,热心地借助儒救理念推进国家建设、健全风俗,使得前秦快速强大,一度成功统一了华北地区。”可知,兴办学校,借助儒教理念推进国家建设、健全风俗。
特点:根据材料二“图B淝水之战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战胜了前秦。
②:城市: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特点:根据材料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化改革为主;以移风易俗为重点;改革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的改革。(任答一点即可)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作答一点即可)
(3)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改革的作用、方式、过程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作答。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趋势;改革要与时俱进;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文明成果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