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了解命题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作出判断.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
概括定义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名称或术语进行描述或作出规定就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2)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从数学问题中引入定义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对一些名称或术语下定义的必要性.
活动2【讲授】合作探索
合作探索1:
问题1: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m=
问题2: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并写出此时方程的解是
由这两个问题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解 绝对值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见课件.
学生通过做题发现概念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理解一个数学名词的概念了,才能准确地解答问题.
定义的规则是:(1)应相等,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不应循环;(3)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4)应该清楚确切.
合作探究2
1.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2是正数吗?
(2)画一个角;
(3)如果2x=6,则x=3;
(4)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
(5)明天不一定会下雨。
2.提问:
“2是正数.”与“2是正数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3.总结.
(1)命题的概念;
(2)命题的特征.
4.练习(课件上)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见课件.
上述表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没有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
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0.33是无理数,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以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说明凡是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是否正确.所以命题的特征有三个,即:是句子、有判断、有对错.
活动3【活动】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
问题:观察下列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O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O=BO。
(2).如果a<0,b<0,那么a+b<0 。
(3).如果a=c,b=c,那么a=b。
概括:
在数学中,命题一般可看作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前面是条件部分,后面是结论部分.
师生共同小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例题:
找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对顶角相等.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见课件.
由于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学生可能会把这个命题分成“对顶角”和“相等” 两部分,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是“对顶角”,结论是“相等”,实际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画出这个命题的相关图形,于是就有了与上面不同的表述,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对照图形,比较这两种不同表述,前一种条件和结论都不完整的句子,显然不如后一种表述清楚准确,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条件和结论不明显的时候,可以先画出这个命题的相关图形,或将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写出条件和结论.
合作探究3
1.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
(1)如果a、b两数的积为0,那么a、b两数都为0;
(2)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和为180°;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5)有公共端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追问:以上各个命题作出的判断正确吗?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第1题):
(1)条件:a、b两数的积为0;
结论:a、b两数都为0.
(2)条件:两个角互为补角;
结论:这两个角和为180°.
(3)条件:两直线平行;
结论:同旁内角互补.
(4)条件:两直线相交;
结论:这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
(5)条件:两个角有公共端点;
结论: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2)、(3)、(4)条件成立时,结论也成立,它们是真命题,而(1)、(5)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都成立,所以(1)、(5)是假命题.
教学中,应该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判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1)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无论验证多少个例子都无法保证它的正确性,需要通过证明.关于反例和证明,在下面的学习中将重点介绍,这里主要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反例的作用.
活动4【测试】能力检测
能力检测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a、b两条直线平行吗?
(3)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4)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5)若a=b,则a2=b2.
2.追问:如果是命题,那么它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见课件.
首尾呼应.既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活动5【测试】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
在数学运算中,除了加、减、乘、除等运算外,还可以定义新的运算.如定义一种“星”运算,“*”是它的运算符号,其运算法则是:a*b=(a+ b)(a-b)于是:
5*3=(5+3)(5-3)=16;
3*5=(3+5)(3-5)=-16;
5*3*3=16*3=247.
(1)按以上定义,填空:2*3=_____;2*3*5=_____.
(2)请你参照以上方法,也定义一种新运算,并举几个运算的例子.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
(1)2*3=-5;2*3*5=0;
(2)略
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