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08:4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一、书写(共10分)
1.看拼音,写汉字组词语。(看谁写得整洁、美观)
chóu xiè zhēn bǎo jiāo jí shì yán hòu huǐ

chē liàng shā jīn fū qī yóu yǒng jié hūn

二、选择题(共10分)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僵(jiānɡ)硬 珊瑚礁(jiāo) B.筛(sāi) 拗(niù)不过
C.衰(shuāi)老 挨(āi)近 D.酝酿(niànɡ) 飞禽(qín)走兽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说谎 千真万却 B.稀罕 无拘无束
C.复活 振天动地 D.诚肯 狂风怒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老厂房被爆破拆除了。
B.得知织女去了凡间,王母娘娘气急败坏地下凡来抓她。
C.做事情要敢想敢干,如果前怕狼后怕虎,是很难成功的。
D.海力布把听来的消息都千真万确地告诉了乡亲们,说完,他就变成了大石头。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B.听了他激情洋溢的话语,使我深受感动。
C.民间故事很有意思,既有动人的情节,又有精彩的人物。
D.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情不自禁地忍不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来了。
6.下列关于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原创作品。
B.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没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
C.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丰富故事的细节,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D.“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去掉句中的“据说”一词,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填空题(共16分)
7.比一比,再组词。
俭( ) 谎( ) 悔( ) 郞( ) 既( )
捡( ) 慌( ) 梅( ) 朗( ) 即( )
8.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成家( )业 无( )无束 富丽堂( ) 相( )为命
不可思( ) ( )掌难鸣 千真万( ) ( )天动地
(1)在神话传说中,天上有一座( )的宫殿。
(2)你说的话( ),我在那里真的看到了骆驼。
(3)深夜里,只听见一声( )的巨响,山洪把整个村子淹没了。
9.默写古诗《乞巧),并完成相关练习。
, 。
,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涉及的一个民间故事是 。
(2)“乞巧节”又叫 ,指的是农历 ,这一天,人间女子通常对着 用五彩线穿针。诗中反映了女子 的美好心愿。
(3)描写节日的诗句还有很多,请任写一句并写出节日名。
四、信息匹配(共9分)
10.选词填空。
耸立 矗立 直立 站立 屹立
1.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 )在半山腰。
2.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世界的东方。
3.一排士兵持枪( )。
4.珠穆朗玛峰( )在青藏高原。
5.望着( )的桅杆,他想起了当年那次危险的航行。
11.请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扶:①搀,用手支持着人或物使不倒;②支撑在别的物体上,使自己不倒或立起;③用手帮助躺或倒的人坐或立,用手使倒下的东西竖直;④帮助,援助。
1.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
2.通过“精准扶贫”这一爱心举动,山区的百姓终于过上了幸福而美满的生活。( )
3.狂风暴雨过后,农民们赶紧来到田地里扶苗。( )
4.站在大桥上,他手扶栏杆望着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心思又回到了家乡。( )
五、语言表达(共15分)
12.奇奇想要将故事片段中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请你帮助他。
有条金背鲤鱼,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唯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蹿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鱼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黄金龙。
技法点拨: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做:
①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对象等关键信息;②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③用简洁的语言串联关键信息进行概括,说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13.句子加工厂。
(1)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改成反问句)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改成陈述句)
(3)王母娘娘十分愤怒。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5)透过大衣的缝隙,我模模糊糊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背影。(缩句)
(6)王明抢着对班长说:“我帮你一起找,我找得见的。”(改为转述句)
六、现代文阅读(共15分)
通过上述片段的练习,相信你已经掌握了阅读方法,下面一起实战吧!(同单元主题)
苏东坡还债
佚名
①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坐堂①,一个穿戴华丽的商人呈上一张状子。苏轼接过一看,上写:“原告人吴小一,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一事。”他便问吴小一道:“张二欠你什么钱?”
②吴小一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
③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被带到。苏轼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②的老头,不觉动了怜悯③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一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④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
⑤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⑥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是无力偿债。”
⑦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⑧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⑨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ǎi)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⑩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一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一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一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一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磕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一见有官长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fú)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张二卖扇,一下得了三万九千钱,除还清吴小一的欠债外,余下的一万九千钱,又做了许多扇子卖钱。他愁眉尽扫,喜逐颜开,逢人便夸赞苏轼通判救助之德。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杭州城,百姓都赞扬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
(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坐堂:旧时指官吏在公堂上审理案件。②衣衫褴褛:指衣服破烂。③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14.请把文中诗句补充完整。
15.文中围绕“苏东坡还债”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填写完整。(语文要素分解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出写了哪些事情)
吴小一状告张二→ → →扇子售卖一空,张二还清欠款→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苏轼为何会提笔作画帮助被状告的张二。
17.文中的加点字“纷纷”有何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
18.阅读文章,选出下面对苏轼描述准确的选项,并说明理由。
A.怜悯之心 B.关心民情 C.洁身自好 D.勤劳肯干 E.断案公平
选择: 理由:
七、书面表达(共25分)
19.习作乐园。
话题:那一刻,我长大了
翻阅影集、日记…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要求: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酬谢”“焦急”“誓”“妻”“ 游”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ACD正确,
B.筛(sāi)——shāi:把东西放在罗或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沙子。
3.B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A.千真万却——千真万确:形容非常确实,不容置疑。
B.正确。
C.振天动地——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或气势雄伟。
D.诚肯——诚恳:指人的态度不虚伪,真诚。
4.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搭配是否恰当。
A.震天动地,意思是: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由句子中“巨响”可知词语运用符合本题语境,使用正确。
B.气急败坏,意思是: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句子中“得知织女去了凡间”王母娘娘一定非常生气,可知词语运用符合本题语境,使用正确。
C.前怕狼后怕虎,意思是: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句子中“是很难成功的”可知词语运用符合本题语境,使用正确。
D.千真万确,意思是:形容情况非常确实。“千真万确地告诉”词语搭配不当,这句话的本意应是:海力布把听来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说完,他就变成了大石头。
原原本本,意思是:依照事件的本来过程、面貌(叙述)。
因此,这里的“千真万确”运用不符合本题语境,使用不正确。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语序颠倒,应将“两个”放在“新旧”后面。
B.缺乏主语,删去“听了”或者“使”。
D.重复啰嗦,“情不自禁”和“忍不住”语义重复,删掉其一即可。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成。故该项作者表述错误。
B.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通常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方便在流传中进行记忆。故该项表述错误。
C.讲故事时可以丰富故事里的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细致描绘人物形象,把细节说清楚,这样更能体会到民间故事的魅力。故该项表述正确。
D.本句出自课文《猎人海力布》,“据说”一词不能删掉,这是据别人说的意思,说明这个说法没有经过考证,用 “据说”能显示出本文的严谨。故该项表述错误。
故选C。
7. 节俭 谎话 后悔 牛郎 既然 捡拾 慌张 梅花 朗读 即使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上下两个汉字为一组,考查学生观察汉字相同与不同的仔细程度。
汉字“俭”组词为(勤俭)(俭朴)(俭约)
汉字“捡”组词为(收捡)(捡察)(捡阅)
汉字“谎”组词为(谎言)(测谎)(撒谎)
汉字“慌”组词为(心慌)(恐慌)(慌忙)
汉字“悔”组词为(悔悟)(懊悔)(悔恨)
汉字“梅”组词为(梅树)(雪梅)(玉梅)
汉字“郎”组词为(法郎)(郎中)(令郎)
汉字“朗”组词为(晴朗)(开朗)(爽朗)
汉字“既”组词为(既位)(既然)(既遂)
汉字“即”组词为(即刻)(随即)(速即)
8. 立 拘 皇 依 议 孤 确 惊 富丽堂皇 千真万确 惊天动地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
对词语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选词填空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成家立业:指建立了独立的家庭,创立了事业。通俗来说,就是男女双方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有职业,可以给家人安定的生活。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过活,谁也离不开谁。
不可思议: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一个人力量薄弱难以成事。
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惊天动地:1.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2.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1)本句描述的是建筑物,根据以上词语的释义可以看出富丽堂皇是用来形容建筑物,故本题选择富丽堂皇。
(2)本句中要填的词语是用来解释“你说的话”,结合后半句可以看出“你说的话”是指那里有骆驼。结合以上词语的释义可以得知本题选千真万确。
(3)本句描述的是响声,根据以上词语的释义可以看出惊天动地是用来形容声音的,故本题选惊天动地。
9.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 林杰 牛郎织女 七夕 七月初七 月亮 乞求智巧、追求幸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诗词名句、作家作品和文学文化常识。
唐代林杰的《乞巧》,原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诗中涉及到的一个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
(2)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3)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10. 耸立 屹立 站立 矗立 直立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耸立:高高地直立。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站立:立,久立。
矗立:高耸地立着。
直立:笔直地站着。
1.形容“建筑”用“耸立”;
2.形容“祖国”用“屹立”;
3.形容“士兵”用“站立”;
4.“珠穆朗玛峰”是高耸地立着,用“矗立”。
5.形容“桅杆”用“直立”。
11. ① ④ ③ ②
【详解】考查多义字。
解答此题时,可将释义代入题中,结合语境,看表意是否通顺。
1.扶着: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扶:搀,用手支持着人或物使不倒。
2.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扶:帮助,援助。
3.扶苗:把倒伏的农作物的苗扶直,使它正常生长。扶:用手帮助躺或倒的人坐或立,用手使倒下的东西竖直。
4.扶:支撑在别的物体上,使自己不倒或立起。
12.金背鲤鱼凭借水力跃过龙门,得到大禹的赞叹,在其头上点了红,变成了黄金龙。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况。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步骤理解并概况即可。快速通读全文,选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金背鲤鱼”,起因:这条鲤鱼看到同伴都跃上龙门,它也想跃龙门;经过:这条金背鲤鱼借用浪花的水力,跃过了龙门;结果:大禹赞叹不已,在鲤鱼的头上点了红,变成了黄金龙。
据此可概况为: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金背鲤鱼借用浪花的水力,也跃过了龙门,大禹赞叹不已,在它的头上点了红,随即变成了黄金龙。
13. 难道哥哥嫂子待他很好吗? 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王母娘娘之所以十分愤怒,是因为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我看到了背影。 王明抢着对班长说,他帮班长一起找,他找得见的。
【详解】(1)本题考查陈述句改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②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③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④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加“难道”“不”“吗”,变句号为问号。
根据例句: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在句首加上表反问词语“难道”,把“很不好”改为“很好”,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比如:难道哥哥嫂子待他很好吗?
(2)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④问号改为句号。
根据例句: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把“有什么关系”改为“没有什么关系”。句尾“问号”改为“句号”。比如: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3)本题考查关联词。
根据例句:王母娘娘十分愤怒。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可知,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选择表示因果倒置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比如:因为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所以王母娘娘十分愤怒。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根据例句: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掌声。比如: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5)本题考查缩句。
注意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缩写后要形成完整意思的句子。点评缩写句子的步骤:①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②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③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根据例句,去掉修饰词“透过大衣的缝隙、模模糊糊、一个高大的”。比如:我看到了背影。
(6)本题考查转述句。
转述句是指将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表达句式。角度换成了说明后,人称代词也要变化。
根据例句,应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人称。比如:明抢着对班长说,他帮班长一起找,他找得见的。
14.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5. 苏轼审问张二,得知原委 心生怜悯为张二的扇子题字作画 百姓听闻,赞扬苏轼 16.①张二面容瘦削、衣衫褴褛,勾起了苏轼的怜悯之心;②张二回答苏轼问话时言行老实,欠债原因使人心生怜悯。 17.“纷纷”指(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在文中形容买扇子的人多。表现出经过苏轼提笔作画后的绢扇,其受欢迎程度之深。 18. ABE 吴小一状告张二,苏轼将张二叫来问清缘由后,对其心生怜悯,于是为其解决无力偿还债务的问题,由此看出苏轼的怜悯之心、关心民情以及断案公平。
【解析】14.本题考查古诗的默写。
书写时要注意“欲”“湖”“抹”的正确书写。
1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第⑧自然段中“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可知,主要写了宋轼审问张二,得知原由;结合第 自然段中“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和第 自然段中“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可知,主要写了苏轼为张二的扇子题字作画。
结合第 自然段中“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杭州城,百姓都赞扬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可知,主要写了百姓听闻,纷纷赞扬苏轼。
1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⑨自然段中“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越发动了怜悯之心。”可知,苏轼提笔作画帮助张二的原因是:见张二说话老实,人又可怜,便支了怜悯之心。
1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纷纷:(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结合“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可知,“纷纷”在文中形容来买宋轼题字作画的扇子的人接二连三,说明了买扇子的人特别多。从而体现了人们对苏轼的画作的喜爱。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第②——⑧自然段可知,宋轼传来张二审问,得知张二欠账不还的原由;第自⑨然段中“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可知,苏轼是一位有怜悯之心、关心民情及断案公平的人。
故选ABE。
19.范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小时候,我们常常盼望自己能快快长大,然而什么是长大呢?是去年的衣服穿不下了?是自己能独立上学了?还是学会做菜了?而我是在3月8日这一天觉得自己长大了。那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是给妈妈倒杯水,还是帮妈妈打扫卫生?我苦思冥想了一整天,都没想出个好主意。
晚上,妈妈做好晚饭说:“我的头发有些脏,看来得洗一下了。”我一听,连忙说:“妈妈,今天是妇女节,我来帮您洗头吧!”妈妈半信半疑地说:“你会洗吗?”“会,您放心,我保证给您洗得干干净净的!”我肯定地回答。
我先在脸盆里放满温水,用手试了水温。然后叫妈妈低下头来,把她的头发打湿。再抹上洗发水,开始揉搓起来。③搓着搓着,我发现妈妈的头发里有一根白发。“妈妈,您长白头发了!”我叫了起来。“还不是为你操心操的。”妈妈说。
看着那根白发,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为我洗头的情景,调皮的我总是把水和泡沫甩到妈妈身上;还有我生病时妈妈对我嘘寒问暖,整日守在我床边;还有我刚上学时,妈妈手把手地教我写字……想着想着,我不由得心里发酸。
“不过,你现在长大了,知道照顾妈妈了。”妈妈说。那一刻,我真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我懂得了,妈妈用她的衰老换取了我的成长,长大的我也应该用同样的爱来回报妈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次习作是话题作文。紧紧围绕“我长大了”这个话题写一件事表现自己的进步。比如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为人处世,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含义等。叙事时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写出自己成长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开头:交代故事的背景或起因。
中间:具体叙述事情的过程,详细写出当时的具体情节和具体感受,运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把当时的场景写得形象生动感人。多运用心理描写,表现自己的心理变化,突出自己长大了。
结尾:写出这件事情之后的感受或收获,突出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