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PART 1
师
说
韩愈
年 级:高一 学 科:语文(统编版)
主讲人:xxx 学 校:xxxx
PART 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PART 1
课堂导入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杨时和学生成了雪人,程颐醒来发现两个学生在外深受感动。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诚恳求教的范例。
PART 1
知人论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PART 1
古文运动
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PART 1
解题:
师
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韩愈《马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PART 1
文章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
(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的;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
受:
同“授”,传授。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知:
动词,懂得,明白。
之:
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
谁,疑问代词。
惑:
名词,疑惑。
从:
动词,跟随。
为:
动词,成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
介词,在。
闻:
知道,懂得。
师:
意动,“以……为老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PART 1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
学习。
庸:
表疑问,哪。
年:
年龄。
是故:
因此。
所存:
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存”这里可译成“存在的地方”。
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PART 1
小结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理正面阐述
1、从师的原因
2、从师的标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说老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PART 1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出:
动词,超出。
众人:
一般人
下:
低于
而:
连词,表转折
耻:
意动,以......为耻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PART 1
是故 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圣:
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后一个“圣”,动词,圣明。
愚:
与圣的用法一样。
所以:
‥‥‥的原因
其:
大概;
于:
对于
其:
自己
惑:
糊涂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PART 1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之:
代童子。
句读:
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或:
有的。
不:
同“否”
小:
小的方面。
遗:
遗漏,丢掉。
明:
明智。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PART 1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族:
类。
云者:
如此之类。
道:
学问道德水平。
谀:
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PART 1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
并列,排列。不齿,不与同列。
及:
赶得上。
其:
真是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PART 1
在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找出这三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1. 纵比:
2. 自比:
3. 横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对其子 择师而教
对其身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之关键
小学大遗、不够明智
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
PART 1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是故:因此,所以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样子
PART 1
联系第一、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PART 1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于:介词,表被动,被
嘉:赞许
贻:赠送
交代写作的缘由,并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PART 1
为什么身为文坛宗师的韩愈会“作《师说》以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背景介绍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PART 1
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PART 1
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我们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PART 1
学以致用
请恰当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个论点,可综合运用其他论证方法。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