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包发霉了1 课件1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面包发霉了1 课件12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5 07:36:14

文档简介

面包发霉了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课是继上一课“食物变化”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的变化。面包是小学生喜欢吃也很熟悉的食物,当我们把吃剩的面包放置一段时间后,面包会有什么变化?(现象)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些感知,但平时都不是很注意,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探讨,他们会有许多的问题要问,探究的兴趣会很浓,好奇心更强烈。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发霉的面包,是引领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食物。这部分在引导学生观察发霉面包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食物的发霉现象,以扩展学生对“发霉”的认识。第二部分:面包发霉的条件。这部分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食物发霉的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再猜想面包发霉的条件。第三部分: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寻找面包发霉的原因。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设计面包发霉的对比实验并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周围的发霉现象
分组:每组4块面包片,写有1、2、3、4的号码纸片,4个塑料袋。
教师准备:发霉的花生、发霉的橘子、蛋糕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感知,揭示课题
1.师出示新鲜的面包。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食物?你能说说我们经常吃的面包有什么特点吗?(师生交流)
2.面包时间放长了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3.师小结:面包时间放长了会发霉、变黑、细长的绒毛……
[PPT2](揭示课题)
二、观察霉菌
[PPT3]
1.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2.你还看过哪些发霉的现象?
把学生提出的各种发霉现象记录下来,适当出示发霉的橘子、花生等食物(师追问:刚买的新鲜橘子会发霉吗?什么时候衣服容易发霉?)
3.小结:说说你对“发霉现象”的认识。适时引导学生区别发霉与发馊
三、面包发霉的条件
1.发霉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是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出现发霉现象?同样是面包,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在什么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PPT4]
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分析吗?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利用PPT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发霉现象照片(标注环境因素)
[PPT5]
[PPT6]
引导讨论: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分析?
3、小结:霉菌生长可能跟温度、水分、光、空气等因素有关。
教师根据实际板书:
水分的多少
温度的高低
……
四、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1.研究实验方法
(1)以“水分的多少”这一因素为例集体设计实验计划
①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有没有养分、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先以水分的多少为例,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水、滴管、2块面包、2个塑料袋),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②小组设计实验方法
③汇报交流,在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两块面包,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
[PPT7]
④小结并提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水分的多少有关,在做实验时我们还要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样使每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PPT8]
⑤观察中我们不要忘了实验记录,记录指导:
我们的猜测是面包发霉与什么有关?
我们实验中第一块面包的条件是?(干燥)第二块面包的条件是?(潮湿)
实验记录表
面包发霉的条件
我们猜测:面包发霉与 因素有关。(水的多少)
第一块面包
( )
第二块面包
( )
第 一 天
第 二 天
第 三 天
第 四 天
第 五 天
第 六 天
第 七 天
[PPT9-PPT10]
(2)小组讨论设计其余几个因素。
2、小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实验操作。
3.后续观察活动
由于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只能放到课后去观察了。请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PPT11]
2.说明: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下一课时进行的时间可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灵活安排
板书设计:
5 面包发霉了
营养
温度
霉菌——生长条件 水分
空气
光照
……
参考资料:
发霉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多出现在食物中,食物中含有一定的淀粉和蛋白质,而且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水份,而霉菌和虫卵生长发育需要水的存在和暖和的温度。水份活度值低霉菌和虫卵不能吸收水分,而在受潮后水分活度值升高,霉菌和虫卵就会吸收食物中的水分进而分解和食用食物中的养分。木质家具、衣物等受潮时间长后也容易导致发霉。
教学反思:
1.本课对于霉菌,学生有一定的但比较模糊的生活知识基础,为了使学生模糊的体验明确化,并且避免课前在面包上培养霉菌,课后又是培养面包上的霉菌使学生产生兴趣减弱的结果,课前我设计了“寻找霉的踪迹”活动,意在使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发现有关霉菌的信息,产生关于霉菌的问题,萌发研究霉菌的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前概念知识”体验。第二个探究活动“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教材中关于这个探究活动是以设计好的方案呈现,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后我认为这样的呈现方式对学生思维发展作用不大。把本课教学放在整个“变量实验”教学系统中观察,我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辅助中感悟变量实验(不出现“变量”词语)要考虑的因素,过渡到让学生“尝试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组合和呈现方式时,特别突出了“学习主题”设计的思路,强调使探讨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相整合,使有密切逻辑联系的概念与原理相整合,使“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相整合。本课设计以“霉菌”为核心,以课前“寻找霉的踪迹”情境引入,建构出“在寻找霉的活动中初步感知霉的外形特征与生活环境——通过观察霉菌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霉菌的认识——联系生活经验发现霉菌生长速度与环境有关——产生霉菌生长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有根据的推测——师生合作设计探究霉菌生长速度与水分、温度等因素有关的实验——课后实证得出结论”这样一条非常清晰的层层递进的“活动主线”,在这条主线索主导下,学生课前的信息收集活动与课内的学习活动、课后的实验验证活动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材内容则成为深化学习活动的工具与材料,其展现完全服从于主线索展开的需要。由此,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学生也真正进入了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在体验、迁移、转化、提升等亲历活动中逐步走向质疑、推理、实证等“科学的本质”。
课件12张PPT。面包发霉了小学科学(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面包发霉了观察发霉的面包●用放大镜观察原来面包上长了许多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夏天长时间放置的大米水煮花生放置一段时间的橘子放置一段时间的鲜面条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
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实验:(1、2号两块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使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使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面包发霉速度与水的多少有关吗?●在两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3块面包放进冰箱,第4块面包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面包发霉速度与温度高低有关吗?实验:(3、4号两块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知识窗 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霉菌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显微镜下的霉菌菌丝孢子囊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