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包发霉了3 课件15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面包发霉了3 课件15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5 07:39:57

文档简介

面包发霉了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观察发霉的面包。
这是一个观察活动,是引领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食物。或许有些学生在吃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吃剩的食物在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上会出现一些霉点,或许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发现过这种现象。这里,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们一些发霉的食物,如发霉的面包、发霉的米饭、发霉的饼干等,供他们观察和思考。“食物上怎么会有黑点?这些黑点是什么?”学生们在观察这些小黑点时,发现原来是食物上长了许多霉菌。学生们这时想知道,食物上怎么会长出霉菌来呢?霉菌是什么样的?长了霉菌的食物还能吃吗……当学生们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观察活动也就开始了。
第二部分:面包发霉的条件。
当学生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为什么会生长霉菌呢?”这样的问题就会成为学生们想研究的一个内容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生物的生长有了不少的了解,生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是学生已有的经验。面对霉菌的生长,“面包发霉与什么条件有关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会想到一些与生物生长有关的条件,如温度、水分、营养等。这些仅仅是学生们提出的一些猜想,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于是教科书中提出“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及出示右下角那幅师生的对话情境:“面包存放在什么地方?”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呢?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能不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能不能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能不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这些推测的根据都是来自学生对面包上霉菌的观察,以及对面包存放环境的调查所得来的信息。所以,在这段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再次细致观察,不只是观察面包上的霉菌,还要关注周边的环境,广泛地收集信息,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推测。
第三部分: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
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日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霉菌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怎样才能比较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这是一个讨论的话题,需要学生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做出假设和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教科书向学生们提供了两个实验计划供他们参考。第一组实验是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图中的学生正把滴了同样多水分的两块面包,一块用塑料袋包扎好,另一块放在干燥的地方进行观察。第二组实验是把两块面包全部用塑料袋包扎好,一块放在冰箱里,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目的是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当然,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并不一定要用冰箱,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学校同样也能设法找到两处不同温度的地方进行实验。需要注意的是,影响霉菌生长速度的因素并非只有潮湿和温度两个条件。空气的有无、光照的强弱也会影响霉菌的生长速度。同样,食物如果完全浸泡在水中,或放在温度很高的地方烘干,就会抑制霉菌的生长,甚至使霉菌不能生长。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研究光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让学生们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虽然教科书没有提及其他因素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但这并不排除学生们对可能因素的假设。如果有学生能朝着这个方向去假设、实验,这应该是科学教师感到欣喜万分的事。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学生们记录的原始数据是很有价值的,分析和整理学生们的记录将为下一课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后续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在本课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着重说明一点,由于大多数的霉菌都含有对人体有毒的物质,所以发霉的食物是绝对不能够食用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1.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2.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
(2)图片显示发霉的面包【PPT2】
(3)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记录单上【PPT3—PPT5】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PPT9】
(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PPT10】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PPT11】
(2)选择实验条件,进行实验任务分配,播放录像。【PPT12】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第三组: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主选择,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PPT13】
三、课后作业:【PPT14】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记录,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
1.观察发霉的面包。
学生观察发霉面包的工具除了放大镜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验室条件利用显微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
2.学生对面包发霉条件的猜想。
在学生思考“面包发霉与什么条件有关呢?“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依据会来自于对生物生长条件的认识。此时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发言,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来分析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霉菌生长的条件在板书中一一写出,并提示学生是否能够在观察中找到所提出生长条件的根据。如,霉菌生长需要营养,它可从霉菌都是生长在面包上,而装面包的塑料袋子上霉菌很少加以说明。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如果教室中不能够创造不同的温度条件,那就难以证明了。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会帮助学生在零散的认识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3.实验的进行时间。
由于学生需要在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本节课发现的规律,所以要在下节课之前看到实验结果,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实验的时间,要与下节课有3到4天的间隔。
课件15张PPT。面包发霉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放大镜及显微镜下的真菌为什么面包会发霉?后续观察很重要,看谁能完成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记录,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