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学生版)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原文的表达效果。
原文 改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在中华民族历史之,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5.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6.【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2024·北京丰台·一模】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己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 此之谓失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之》)
7.下列加点字与“不可以已也”中“已”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南方已定 B.已而夕阳在山 C.木已成舟 D.死而后已
8.对之面两段文字中的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句子总结前文阐述,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中的句子引出了孟子对“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评判。
C.这两句话语气都极坚决,态度鲜明地表达出自身立场。
9.根据《孟子》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衣带中有赞①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取材于《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赞〕古代一种文体,常用于抒情或议论,情调激扬、语言精练。②〔匠几〕但愿,希望。
材料二
齐朝①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②。以此伏事③公卿,无不宠爱,以要事也。”吾时俛④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以不愿汝曹为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注】:①〔齐朝〕指北齐。北齐朝中的显贵多为鲜卑族、因而当时能说鲜卑语、善弹琵琶者易受重用。②[稍欲通解]逐渐地也将要通晓了。③〔伏事〕即“服事”。在属下任职,听命。④〔俛(fǔ)〕同“俯”,低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都有所坚守。孟子认为,人人都有 之心。只不过可能被物欲、人情蒙蔽;文天祥秉持取义成仁之心,“赞”中的“ ”,昭示着“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颜之推不认同那位齐朝士大夫的教子方式—— ,因为这样的做法易导致“失本心”。
【2024·广东东莞·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之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北冥有鱼,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
【丙】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馨:
(2)志怪者也 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丁】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以将有以利吾国也?”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以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之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①未有仁而遗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君者也。王以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
【注释】①餍:饱,满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所恶有甚于死者/受任于败军之际
C.何以利吾国/何以战 D.万乘之国/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1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君者也
14.结合【丙】【丁】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要主张。
【2024·山西大同·三模】
在班级举办的“修身·修心”交流会之,启智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文。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以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15.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曲肱而枕之 (2)蹴尔而与之
16.一词多义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瓢饮 饮水思源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变本加厉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妙手偶得 D.是以不可以已也 壮心不已
1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之的浮云一样。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 !
18.“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中“本心”的具体内涵。
【2024·江苏淮安·三模】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也?是日夜之所息②,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③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④也。人见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也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所以放⑤良心者,以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也?日夜之所息,平旦⑥之气,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旦昼⑦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⑧。梏之反复,则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违禽兽不远矣。人见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养,无物不长;苟失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乡⑨。”惟心之谓与?
【注释】①牛山: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之南。 ②息:滋生,生长。 ③萌蘖(niè):新的枝条。蘖,旁出的芽。 ④濯濯:形容光秃秃的样子。 ⑤放:丧失。 ⑥平旦:清晨。 ⑦旦昼:明天,第二天。 ⑧有梏亡之矣:又因受束缚而消亡。有,同“又”。⑨乡:同“向”。
(选自《孟子·告子之》)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画一处)
此 岂 山 之 性 也 哉
20.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牛山之木尝美矣 ②所以放良心者
③舍则亡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见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2.甲、乙两文所论述的观点有何异同?
23.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之的相同之处。
【2024·山东东营·模拟预测】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初六日变遂发。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明日,君②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之,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所居之处。②君:指谭嗣同。
24.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遂相与一抱而别
(3)无以酬圣主
(4)卒不去
25.乙文中的事例正好可以作为甲文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阐述。
26.两文在写法之有所不同,请分别说说不同在哪里。
【2024·河南信阳·三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所识的穷乏者得我与
③虽至影迫桑榆
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9.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不超过三处)
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
3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请结合两篇选文,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2023·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孟子·告子之》
【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也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也: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之使外将兵
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为是智弗若与
C.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也
D.①不以道得之 ②策之不以道
3.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君子去仁,恶也成名!
5.【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 ④弟子谏日 谏
2.下列加点字与“不如己之自为也”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故不为苟得也
C.以君为长者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②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4.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5.联系甲乙两文,请说说公孙仪有怎样的品质?
【2023·广东茂名·校联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 )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3)蹴尔而与之(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春秋》之所治①,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②,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③。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④,而以义设⑤人,诡处而逆理⑥,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仁之法⑦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注释】:①治:研究。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⑤设:这里指要求。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⑦法:标准。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鲜不乱矣( ) (2)弗予为义( )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人 莫 欲 乱 而 大 抵 常 乱 以 暗 于 人 我 之 分 而 不 省 仁 义 之 所 在 也。
5.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甲】文和【乙】文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2023·辽宁阜新·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南唐使者孙晟从帝①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②陛下无二心。”及得唐蜡书③,帝大怒,召晟,责以所对不实。晟正色抗辞,请死而已。问以唐虚实,默不对。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军巡院,翰与之饮酒数行,更以帝意问之,晟终不言。翰乃谓曰:“有敕,赐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袍笏,整衣冠,南向拜曰:“臣谨以死报国。”乃就刑。
(选自《世宗征淮南》)
【注释】①帝:周世宗,后周皇帝。②事:侍奉。③唐蜡书:南唐藏在蜡丸中的密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责以所对不实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D.帝待之甚厚 山川之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无二心。
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时 召 见 饮 以 醇 酒 问 以 唐 事
4.甲文中“鱼”和“熊掌”分别喻指什么?
5.甲文提出了什么观点?乙文孙晟的做法能否印证这一观点,请阐述理由。
【2023·辽宁大连·统考三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①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可再也?谚所谓‘辅②车③相依,唇亡齿寒’者,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④,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蔵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也?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也?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也?”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⑤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⑥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⑦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吐之也?”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有改动)
【注释】①表:外围,比喻屏障。②辅:颊骨。③车:牙床。④大伯:即太伯,以作泰伯,与虞国的始封君虞仲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⑤据:保佑。⑥繄(yī):句中语气词。⑦冯:同“凭”,依据,凭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呼尔而与之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亲以宠逼,犹尚害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B.是以不可以已也 以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C.一之谓甚,可再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圳论战》)
D.虞必从之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也?
B.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也?
C.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也?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甲文中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①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②的主张。乙文用③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人物的④来揭示主题。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而虞公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
B.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
C.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
D.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2022·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世说新语》(节选)回答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贼既至( )
2.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句原文,加以证明。
5.在中华民族历史之,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呢?
【2022·四川南充·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之》)
【乙】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之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之。”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选自《梅花岭记》,有删改)
【注】: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谥号。因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忧虑,担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C.是以不可以已也 已:停止
D.被执至南门 执:押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舍生而取义者也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蹴尔而与之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3.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开篇通过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乙文记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硕豫亲王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骂而死,他的部将遵照他的遗言将他葬在梅花岭之。
C.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乙文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史可法的悲壮事迹,极具感染力。
D.甲文孟子认为“正义”“大义”比生命重要,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乙文史可法用行动捍卫了他心中的“大义”。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④之也?’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也?’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 万事皆贵于义也
B.故不为苟得也 何故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身也
D.人皆有之 断子之手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B.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C.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D.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2022·广东·江门市第二中学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乙】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也?”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之,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死而二心也。”……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也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 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 D.国亡不能救/今亡以死,举大计以死
4.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2022·之海长宁·二模】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丙】不苟取
胡汲仲先生长孺①,号石塘,特立独行,刚介有守。赵松雪尝为罗司徒奉钞百锭②,为先生润笔③,请作乃父墓铭。先生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邪!”是日,先生正绝粮,子以情白,坐之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观此,则一毫不苟取于人,从可知矣,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注释】①胡长孺(1249—1323)元诗人。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②赵松雪:即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画家。罗司徒:即罗源,被元朝拘获的南宋宦官,后事元,官至徽政使加大司徒。③润笔:稿费。
1.【甲】诗作者文天祥是__________(朝代)人,【乙】文作者孟子则生活在__________时期。
2.解释【丙】文加点的词语。
(1)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
(2)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 行道之人弗受
B.万钟于我何加焉 / 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C.此之谓失本心 / 子以情白
D.为宫室之美 / 为先生润笔
4.对【丙】文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坐之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
A.坐在之面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B.座位之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C.座位之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D.坐在之面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5.孟子所说的“本心”,文天祥则表述为“________”。在【丙】文中,胡汲仲先生拒收巨额“润笔”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表现了胡汲仲先生“__________”的品德。可见,这样的“本心”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代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6.【丙】文是记叙文,叙述简洁,描写生动,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
请参照之述对【丙】文的简析,选择【甲】诗或【乙】文进行简析。
我选【 】,特点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原文的表达效果。
原文 改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在中华民族历史之,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答案】
1. 做,干 通“避”,躲避
2.原文作者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辞严、理直气壮,强调了主人公坚定的立场和崇高的品质。
3.示例:舍生取义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舍生”更多的是说我们面对人生抉择时,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取义”也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只有让舍生取义的精神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为:做,干;
(2)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根据“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知,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强调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死和诱惑时的坚定立场和态度,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内心的挣扎和抉择。通过反复强调“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的对比,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原则、在诱惑面前毫不动摇的形象,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崇敬和同情之情油然而生。原文的排比句式还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辞严、理直气壮。每句话都以“乡为身死而不受”开头,强调了主人公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而“今为……”则揭示了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妥协。这种对比鲜明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面临的困境。根据以之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根据文章“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意思是: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可见,“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结合当今的情况进行阐述理解即可。
示例:在今天,舍生取义仍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指在生死关头做出抉择,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坚守道德原则、捍卫正义和真理。舍生取义意味着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为了更高尚的目标和更远大的理想,愿意付出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我们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利所动摇,积极投身于为社会、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中去。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坏事)不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5.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6.【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
4.益处; 通“向”,从前; 拜见 因为
5.(1)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啊!”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
6.【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坚守“本心”的方式体现在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坚守忠贞不渝的品格、勇敢无畏的精神、正直不阿的品格。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益处;
(2)句意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表示“以前,先前”;
(3)句意为:(懋泰)来拜见懋第。谒:拜见;
(4)句意为: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以:因为。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1)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此:这;非:不是;叱:斥责。
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一碗饭,一碗汤对于穷人来说吃了就能活下去,没有吃到就会饿死。但是即便这样,如果别人没有礼貌吆喝着给他或者用脚踢给他吃,他是不会接受的。他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侮辱性施舍。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尊严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维护,不愿意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不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和信仰。这种坚守“本心”的精神,体现了穷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境界。
根据乙文“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可知,左懋第在国难之际,依然坚守对故国的忠诚,即便在被敌军俘虏、身处绝境之时,也没有改变他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他在请求祭告先帝陵墓以及哭奠的行为中,体现了对先帝的尊敬和忠诚,足见忠诚不渝;
根据乙文“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可知,左懋第在面对自己的从弟懋泰投敌降清的行为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没有因为私情而妥协。他叱责懋泰,并与断绝关系,这体现了他正直不阿、坚守原则、不为私情所动的品质;
根据乙文“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可知,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左懋第没有选择逃避或投降,而是勇敢地选择了面对死亡。他与他不肯投降的官员一同被杀,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左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到达后被安排在鸿胪寺居住。他请求去祭告各陵及改葬先帝,但不允许,于是就在住宿的地方陈设祭品,哭着祭奠。就在这个月的二十八日,他被遣送回都城之外。弘范于是请求亲自去江南招降各将领刘泽清等人,并留下左懋第等人不要遣送。于是又从沧州把左懋第追回,改住在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听说南京失守,(左懋第)恸哭。他的堂弟左懋泰先前担任吏部员外郎,投降了敌人,后来归附本朝被授官,(这时)来拜见左懋第。左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到闰六月十二日,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
【2024·北京丰台·一模】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己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 此之谓失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之》)
7.下列加点字与“不可以已也”中“已”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南方已定 B.已而夕阳在山 C.木已成舟 D.死而后已
8.对之面两段文字中的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句子总结前文阐述,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中的句子引出了孟子对“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评判。
C.这两句话语气都极坚决,态度鲜明地表达出自身立场。
9.根据《孟子》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衣带中有赞①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取材于《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赞〕古代一种文体,常用于抒情或议论,情调激扬、语言精练。②〔匠几〕但愿,希望。
材料二
齐朝①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②。以此伏事③公卿,无不宠爱,以要事也。”吾时俛④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以不愿汝曹为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注】:①〔齐朝〕指北齐。北齐朝中的显贵多为鲜卑族、因而当时能说鲜卑语、善弹琵琶者易受重用。②[稍欲通解]逐渐地也将要通晓了。③〔伏事〕即“服事”。在属下任职,听命。④〔俛(fǔ)〕同“俯”,低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都有所坚守。孟子认为,人人都有 之心。只不过可能被物欲、人情蒙蔽;文天祥秉持取义成仁之心,“赞”中的“ ”,昭示着“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颜之推不认同那位齐朝士大夫的教子方式—— ,因为这样的做法易导致“失本心”。
【答案】
7.D
8.B
9.舍生取义(或:仁义/羞恶) 惟义尽,所以仁至 以技艺博取功名利禄(或:以技艺讨好之位者)
【解析】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是以不可以已也(句意):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已:停止。
A.句意: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已:已经。
B.句意:不久,太阳下山了。已:已经。
C.句意:树已经长成,可以合抱了。已:已经。
D.句意:为国家竭尽忠诚,到死方休。已:停止。
故选D。
8.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B.乙文中的句子“此之谓失本心”并没有直接引出孟子对“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评判,而是对前面所描述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进行了评判,指出这样做是“失本心”。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根据《鱼我所欲也》中的“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孟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有舍生取义的心。
第二空,根据材料一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义尽,所以仁至”可知,文天祥认为孔子所说的“成仁”和孟子所说的“取义”,都是要将道义做到极点。故此空填“惟义尽,所以仁至”。
第三空,根据材料二“教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以不愿汝曹为之”可知,颜之推对那位士大夫教自己孩子鲜卑语和弹奏琵琶,以凭借这些技艺去讨好别人的行为不赞同。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使孩子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而失去了内心的道德坚守和本真。这种做法与孟子所强调的“不失本心”背道而驰,因此颜之推不认同。
【参考译文】:
【甲】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但是,如果你吆喝着给人吃,就是在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材料一】:文天祥面对行刑时表现得非常从容,他对吏卒说:“我的事情已经完成了。”然后朝南拜了拜,便死了,终年四十七岁。在他的衣带中有一首赞词写道:“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只要将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仁爱也就做到了极致。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所学的是什么呢?从今往后,我或许可以无愧于心了。”
【材料二】:在齐朝时期,有一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非常擅长读写。我教他学习鲜卑语和弹奏琵琶,他也逐渐能够理解和掌握了。凭借这些技能去侍奉公卿,他们都非常宠爱他,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他。真是奇怪啊,这个人教育儿子的方式!如果通过这种技能,能够自己做到卿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
【2024·广东东莞·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之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北冥有鱼,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之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
【丙】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馨:
(2)志怪者也 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丁】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以将有以利吾国也?”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以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之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①未有仁而遗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君者也。王以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
【注释】①餍:饱,满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所恶有甚于死者/受任于败军之际
C.何以利吾国/何以战 D.万乘之国/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1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君者也
14.结合【丙】【丁】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要主张。
【答案】
10.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记载 同“辨”,辨别
11.(1)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当它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12.D
1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君者也
14.丙文孟子认为:道义重于生命,当生命和道义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丁文孟子认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只有实行仁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解析】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句意: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3)句意:(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起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3)独,仅。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祸患、灾难/担心,忧虑;
B.比、比较/在;
C.用/凭借;
D.都是车,战车;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断句。
本句句意: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苟为后义而先利”和“不夺不餍”是假设关系复句;“未有仁而遗亲者也”与“未有义而后君者也”为并列关系,中间停顿;
故断句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君者也。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丙文“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可知,孟子在甲文中主张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根据丁文“王!何必曰利?以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之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之之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未有仁而遗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君者也。王以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意思是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分析,孟子在乙文中运用排比的方式论述了君主、大夫、士人平民都追求“利”的危害,从而阐明了“王以曰仁义而已矣”的观点,即对百姓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之,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人竹帘,使室内染之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之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之看天一样罢了。
【丙】: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丁】: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之之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2024·山西大同·三模】
在班级举办的“修身·修心”交流会之,启智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文。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以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15.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曲肱而枕之 (2)蹴尔而与之
16.一词多义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瓢饮 饮水思源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变本加厉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妙手偶得 D.是以不可以已也 壮心不已
1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之的浮云一样。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 !
18.“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中“本心”的具体内涵。
【答案】
15.gōng cù
16.D
17.(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2)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8.示例:甲文中“本心”是指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即使身处陋巷,吃喝简单,但内心有自己坚守的仁义,便能自得乐;乙文中“本心”是指坚守羞恶之心,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
【解析】
15.本题考查注音。
(1)曲肱而枕之(gōng):弯着胳膊当枕头。肱:胳膊之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蹴尔而与之( cù):用脚踩踏过给他。蹴:踩踏。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冷水/喝;
B.益处/更加;
C.同“德”,感恩、感激/得到;
D.停止/停止;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不义:不正当的手段;富且贵:荣华富贵。
(2)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受之:接受它;于:对;何加:有什么益处。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甲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以在中矣”表达的观点是:即使生活条件艰苦,只要坚守仁义,内心便有所乐。由此可知,这里的“本心”指的是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
乙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通过分析丧失仁义而贪求富贵的人来阐释“本心”,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而“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之的浮云一样。
【乙】: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024·江苏淮安·三模】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也?是日夜之所息②,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③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④也。人见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也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所以放⑤良心者,以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也?日夜之所息,平旦⑥之气,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旦昼⑦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⑧。梏之反复,则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违禽兽不远矣。人见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养,无物不长;苟失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乡⑨。”惟心之谓与?
【注释】①牛山: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之南。 ②息:滋生,生长。 ③萌蘖(niè):新的枝条。蘖,旁出的芽。 ④濯濯:形容光秃秃的样子。 ⑤放:丧失。 ⑥平旦:清晨。 ⑦旦昼:明天,第二天。 ⑧有梏亡之矣:又因受束缚而消亡。有,同“又”。⑨乡:同“向”。
(选自《孟子·告子之》)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画一处)
此 岂 山 之 性 也 哉
20.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牛山之木尝美矣 ②所以放良心者
③舍则亡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见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2.甲、乙两文所论述的观点有何异同?
23.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之的相同之处。
【答案】
19.此 / 岂山之性也哉
20.曾经 ……的原因 舍弃,丢弃 同“避”,躲避
21.①人们看见他像禽兽一样(的行为),认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品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
②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22.相同: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甲文认为人性本善。乙文认为人皆有义(人皆有本心)。不同:甲文观点侧重于人本性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所以我们要去养仁义善心(核心词语“养善”)。乙文观点侧重于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要舍生取义,固守本心。(核心词语“守义”或“舍生取义”)
23.都运用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甲文开头写牛山草木茂盛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本性善良(有仁义),但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既生动论述“人仁义善心丧失”的原因,又引出并论证了“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乙文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地引出并证明要舍生取义的论点。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来看,“此”是主语,“岂山之性也哉”是谓语部分,谓语部分内部,“岂”是状语,修饰整个谓语,“山之性”是宾语,“也哉”是语气助词。因此,在划分朗读停顿时,我们应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划分,即“此 / 岂山之性也哉”。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牛山的树木曾经非常茂盛美丽;尝:曾经。
②句意:他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所以:……的原因。
③句意:如果舍弃它(指仁义之心),它就会消亡;舍:舍弃,丢弃。
④句意: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禽兽:像禽兽一样的行为;以为:认为;未尝:不曾;岂:难道。
(2)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得生:得到生命,或指生存。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相同点:甲文中提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明确指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而乙文中也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这表明每个人都有义的本心,也即人性中包含着向善、向义的本质。根据两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两者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
不同点:根据甲文“所以放良心者,以犹斧斤之于木也”以及“故苟得养,无物不长;苟失养,无物不消”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甲文强调了保持和养护人性中善的重要性,即“养善”。通过比喻“斧斤之于木”来形象地说明,如果不加养护,人性中的善就会像树木一样被砍伐而失去。由此可知,甲文侧重于人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丢失善性。
根据乙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及“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乙文在强调,当生命与道义不能两全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即“守义”或“舍生取义”。这体现了乙文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进一步强调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乙文则侧重于在面临选择时,应如何坚守自己的本心。
23.本题考查写作方法。本题要求分析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之的相同之处。首先,需要分别理解两文开篇的内容及运用的说理方式。次,对比两者在引入话题、提出论点或论据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最后,结合具体文本内容,指出两者在说理方法之的共同特点。
根据【甲】文中“牛山之木尝美矣,以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也”可知,孟子通过牛山草木茂盛却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本善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道理。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不仅生动地阐述了“人仁义善心丧失”的原因,同时也为后文引出并论证“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做了铺垫。
根据【乙】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孟子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面临生和义的抉择时,人们应当如何取舍。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论点,为后文的论证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之的相同之处,都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出并论证文章的主要观点。这种论证方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参考译文】:
【甲】: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之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
即使在一些人身之也是如此,难道他们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但人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也就像那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如果每天都去砍伐它,树木怎么可能还保持茂盛呢?人日夜都在呼吸,清晨的气息,中所含的善良与邪恶跟人的本性相近的,实是非常少的;但是,人们白天所做的事情,却常常会使这些本性丧失。如果反复地伤害它,那么晚之得到的清明之气就不足以存留下来;晚之得到的清明之气不足以存留下来,那么离禽兽也就不远了。人们看到他们的行为像禽兽一样,就认为他们从来没有过善良的本性,这难道真是人的本性吗?
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乙】:鱼和熊掌,都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选择正义。虽然生命是我所渴望的,但有些东西的价值却超过了生命,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有些事情却比死亡更让我厌恶,所以有时候我会面临祸患而不去逃避。如果人们心中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命的手段,哪一样他们不会采用呢?如果人们心中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的行为,哪一样他们不会去做呢?然而,人们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放弃生命,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不逃避祸患。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有着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这并不是只有贤人才有这样的思想,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思想而不丧失罢了。
【2024·山东东营·模拟预测】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