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6《曹刿论战》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6《曹刿论战》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10:0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学生版)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乙】
①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②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注】①磁:磁州。②帑廪枵然:国库与粮仓空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 B.战则请从 从:跟随。
C.今日进退等死 等:等待。 D.使悉铁骑夜袭吾军 使:假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B.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C.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D.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注重民心的作用,当庄公表示处理政事“必以情”之后,他认为可以一战了。
B.宗泽为官勇敢多智,他单枪匹马夺回失守的太原城,又多措并举制定了固守之策。
C.曹刿与宗泽都看重士气的重要性,宗泽在必死之境中激发了士卒以一当百的勇气。
D.曹刿与宗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与“肉食者”和“官两河者”形成鲜明对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以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也?”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5.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禹得效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敢。
D.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每有所举者,皆当才,光武以为知人。
(2)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9.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 不 拔 剑 争 先 一 战 大 克 信 之 由 也
10.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 方法 义项、例词及例句 释义
狱 查工具书 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 关联成语 潜移默化
会 课内迁移 会天大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 ,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 。
(请用原文回答)
1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2024·河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郧①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斗廉⑤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闻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释】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也”(《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6.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1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2024·广东中山·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8.解释下列句中的画横线的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
(3)弗敢加也 加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l)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部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①,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②适交,参佐③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信战》)
【注释】①十二更下:即十分之二的将士换防离去。②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③参佐:参谋人员。
20.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以并声势
B.诚宜开张圣听/宜权停下兵一月
C.虽欲言,无可进者/虽临征难
D.辍耕之垄之/诸葛公之恩
2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
22.【甲】【乙】两文都记述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分别分析鲁国和蜀国取胜的原因。
【2024·广东广州·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乙】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故①、失守②者,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③已有公辅④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⑤物,以色假⑥人。虽对人主⑦,必同⑧而后言,毁誉⑨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故:以前掌握的学问。②守:坚守的信仰。③颀然:高大的样子。④公辅:三公首辅。⑤徇:追求。⑥假:看待、对待。⑦人主:君主。⑧同:考虑再三。⑨毁誉:毁谤和称赞。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B.何以战 不以物喜
C.公与之乘 已有公辅之望 D.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
24.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2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
B.乙文中的张公是一个真正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
C.甲乙两文都着重赞扬了能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君主。
D.甲文的表达方式以叙事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26.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之有哪些共同点?
【2024·浙江台州·模拟预测】
同学们在读书活动过程中对“士”这一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更加了解这一群体,同学们找来了以下材料,邀请你一起阅读,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也?死而后已,不以远也?”
(选自《论语 泰伯》)
材料二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是进以忧,退以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材料三
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以之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但是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多穷也要佩剑。
(摘编自网络)
材料四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材料五
谢翱传(节选)
[明]宋濂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学,试进士不中,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署咨事参军。
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⑤,孤绝千丈。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⑥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⑦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歌阕,竹石俱碎。元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负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有删改)
【注释】①长溪:在今福建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事参军。⑤子陵台:东汉名士严子陵隐居钓鱼处。在今浙江桐庐县。⑥主:为死者立的牌位。⑦酹(lèi):把酒洒在地之表示祭奠。
27.字源说“士”。
(1)“士”是一个_______字。金文=(宽刃战斧)+(执握),我推测本义是:_______,而在古代这是男子的事,后来“士”引申为对男子的通称。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士”的部分义项为:①男子;②士兵,武士;③具有某种品质或某种技能的人;④读书人。曹刿和谢翱分别属于哪一类?请说明理由。
28.同学们在分析材料时对以下两个句子的意思产生了疑问,请你帮忙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
29.结合以之材料,明确“士人精神”的内涵,完成思维导图。
30.有同学在讨论中提出,书中的“士人”都名垂千古,不是普通人,“士人精神”离我们太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之述材料发表你的意见。
【2023·辽宁大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癸亥,大军至白团卫村①下营。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辄坏,兵士取泥绞汁而饮,敌众围绕,渐束营。是日,东北风猛,扬尘折树。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令下马拔鹿角②,飞矢雨集。军士大呼曰:“招讨使③何不用军,而令士卒虚④死!”诸将咸请击之,杜威曰:“俟风势稍慢,观进退。”守贞曰:“此风助我也,彼众我寡,黑风之内,莫测多少,若俟风止,我辈无噍类⑤矣。”即呼诸军齐力击贼,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奋击,风势尤猛,沙尘如夜,敌遂大败。时步骑齐进,追袭二十余里。至阳城东,贼军稍稍成列,(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节选自《旧五代史》)
【注释】①白团卫村:契丹主带兵攻打后晋,杜威等迎战于白团卫村。②鹿角:指树障。③招讨使:官职名。④虚:白白地。⑤噍(jiào)类:这里指活着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齐师败绩
(2)吾视辙乱
(3)若俟风止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与之乘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刿曰:“可矣。”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C.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D.时步骑齐进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B.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C.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D.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曹刿和守贞都善于把握迎战时机,但抓取的战机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先陷也!”即托疾去。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⑤轻土地,取天下笑也?”洧乃按甲不出。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洧wěi:人名。⑤遽:匆忙。
6.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之学者但称才华而已/但微颔之 B.颖士不诣/及郡下,诣太守
C.颖士阴语柳并曰/此中人语云 D.乱不久矣/无丝竹之乱耳
7.翻译画波浪线的语句。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甲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C.乙文画横线句子“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断句正确。
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洧按兵不动,固守襄阳。
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形象的共同之处。
【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积累意识】
10.《左传》是 家(学派)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11.请你运用小雅同学总结的解词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方法 词语 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迁移法 齐师伐我 王师北定中原日 (1)师:
字源法 战则请从 s也甲骨文 (2)从:
查字典 望旗靡 mǐ①倒下;②华丽,美好;③无。 mǐ①糜烂,破碎;②奢侈,浪费。 (3)靡:
【归纳意识】
12.本文主要表现了曹刿哪两方面的才能?
【比较意识】
13.关于“何以战”问题,鲁庄公回答三次,第三次回答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
【品鉴意识】
14.本文以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请从第②段列举一处并简要分析。
【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15.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 雪之加霜
C.下视辙 如出一辙 D.公问故 故弄玄虚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而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掘,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18.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之,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19.【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之;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之自劳军。至霸之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之至,又不得入。于是之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也,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之、棘门军,若儿戏耳,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无何(经过) 以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B.又何间焉(参与)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C.使人称谢(致意,表示问候) 长跪而谢之(道谢)
D.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 汝心之固(顽固)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称善者久之 公将鼓之
B.可以一战 静以修身
C.下视辙 真不知马也
D.成礼而去 濯清涟而不妖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随意增加,一定按照实情报告给神灵。
C.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写的是我国历史之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此文节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甲文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之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C.乙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称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甲文中鲁庄公礼贤下士,虚心听取意见;乙文中文帝深明大义,识才敬才。两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处。
20.【2023·陕西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乙】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①、卫侯、许男、膝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宋师败绩。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③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以可也?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裹公,名並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②弘:弘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③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彼竭我盈
②弗可赦也已
③既陈而后击之
④若爱重伤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天之弃商久矣”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驰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久之 D.公与之乘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4)【甲】【乙】两文都是历史之有名的以少战多的战役,可两战的成败结果却不同。请你分析一个国家在战争中以少胜多需要什么?
【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①,不任刑罚。袁安②闻之,疑不实,阴③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旁,旁有儿童。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②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之司。③阴:暗中。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间焉
②弗敢加也
③随恭行阡陌
④久留徒扰贤者耳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将鼓之 何陋之有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
C.鲁恭为牟令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D.人讶而起 面山而居
2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2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两文在刻画曹刿和鲁恭形象的方法之有何不同。
25.“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之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选自《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时汉方事⑤匈奴,式⑥之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之使使问式:“欲为官也?”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事]这里指抵抗。⑥[式]卜式。人名。
【2023·四川资阳·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侯陈①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②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③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选自《左传》)
【注释】:①陈:列阵,布阵。②绥:安抚。③方城:山名。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乡人曰 妻献疑曰
B.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
C.以此众战 皆以美于徐公
D.谁能御之 何陋之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
B.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C.诸侯之师 师:军队
D.谁敢不服 服:穿衣服
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4.请根据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一位合格的统治者应如何治国与威天下。
【2023·湖北鄂州·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自《史记·张骞出使西域》,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5.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 狱:指诉讼事件 B.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C.道必更匈奴中 更:经过 D.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亡:灭亡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无与共击之
B.必以信 宽大信人
C.何以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
D.虽不能察 乃募能使者
7.下列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
B.乙文中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C.甲文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反映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思想;乙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替月氏报匈奴打败了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之仇。
D.甲文中用乡人的袖手旁观衬托出曹刿主动参与国事的爱国之情;乙文中张骞被扣留匈奴十多年,然而仍持汉节不肯投降,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2022·辽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民无常勇,以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勇者也;战而北者,战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方,惟圣人独见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问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望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勇者也 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勇虚实由甚微不可不知。
4.【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5.【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辽宁营口·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小信未孚( )
(3)乃敕各持一把茅( )
(4)以火攻,拔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尔 势 成 通 率 诸 军 同 时 俱 攻
4.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5.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之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不能察__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
(3)城郭高_________________
(4)则民怨之矣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以黠矣,而顷刻两毙
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4.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
(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022·之海杨浦·二模】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谢翱传(节选)
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学,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署咨事参军。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⑤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⑥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1.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 )
(2)翱一布衣尔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5.阅读甲诗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_______;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______(以之两空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6.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曹刿论战》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乙】
①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②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注】①磁:磁州。②帑廪枵然:国库与粮仓空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 B.战则请从 从:跟随。
C.今日进退等死 等:等待。 D.使悉铁骑夜袭吾军 使:假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B.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C.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D.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注重民心的作用,当庄公表示处理政事“必以情”之后,他认为可以一战了。
B.宗泽为官勇敢多智,他单枪匹马夺回失守的太原城,又多措并举制定了固守之策。
C.曹刿与宗泽都看重士气的重要性,宗泽在必死之境中激发了士卒以一当百的勇气。
D.曹刿与宗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与“肉食者”和“官两河者”形成鲜明对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答案】
1.C 2.B 3.B
4.(1)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之天说实话。
(2)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句意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解释正确。
B.句意为: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从:跟随。解释正确。
C.句意为: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等:等同,一样。解释有误。
D.句意为: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使:假使。解释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不意,敌军势必再来。中,“泽计敌众十倍于我”是宗泽对敌情的正确分析,“今一战而却”是正确认识到今天这场战斗取胜的偶然性,“势必复来”是对未来战势的估计。所以,断句为: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B.“单枪匹马”指的是一人一马。原指单身一人之阵,没有帮助。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依据【乙】文①段中“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句意可知,宗泽并不是一个人去收复太原的,还跟随着十多个瘦弱的士兵。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弗:不;加:虚夸,夸大;必:一定;信:实情。
(2)至:到达;度:考虑;孤:少;寡:少;成功:取得成功。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之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之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之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国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存。”士兵知道终归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 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果真)到达,只得到一座空的军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以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也?”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5.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禹得效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敢。
D.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每有所举者,皆当才,光武以为知人。
(2)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答案】
5.D 6.C 7.C
8.(1)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之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
(2)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禹连攻十天,破关。“建武元年”是时间状语;“禹自箕关将入河东”句意完整,写邓禹的行动;“河东都尉守关不开”句意完整,写河东都尉的防守;“禹攻十日”,是邓禹的行动;“破之”,是邓禹的行动结果。据此断句为: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
C.有误,“会日暮”中的“会”是“正赶之”的意思;“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会”是“聚集”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乙】文对战争场景描写得比较简略,并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景;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举,推举;皆,都;当,相称;知,识别。
(2)重点词:视,看;靡,倒;故,所以;逐,追逐、追击;之,他们。
【参考译文】:
【甲】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诵读诗歌,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帝刘秀也在京师游学,邓禹虽然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于是与他亲近交往。等到听说光武帝安定了河北,邓禹就骑马北渡,追到了邺县。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之流传功名罢了。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光武帝非常高兴,常常一起商定计策。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之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
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禹连攻十天,破关。王匡等集结军队十多万人,再次共同攻击邓禹,邓禹军形势不利。恰逢日暮,战事结束,诸将看到兵力受损,都劝邓禹乘夜离去,邓禹不听。第二天早晨,王匡全军出击进攻邓禹,邓禹命令军中人不得任意行动,等到王匡军到了军营里,邓禹趁机传令诸将击鼓并进,大破王匡军。
【乙】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之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9.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 不 拔 剑 争 先 一 战 大 克 信 之 由 也
10.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 方法 义项、例词及例句 释义
狱 查工具书 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 关联成语 潜移默化
会 课内迁移 会天大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 ,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 。
(请用原文回答)
1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
9.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
11.(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2)士卒们踏之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3.①曹刿具有政治之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诸葛亮守信,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仍然恪守信义让换下来的士兵离开;诸葛亮理解关爱士卒,理解换防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他们的妻儿也殷切盼望他们归来,便下令催促他们尽快离开。
【解析】
9.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之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呀。分析句意可知,因为“莫不拔剑争先”,所以“一战大克”。“信之由也”强调这是因为诸葛亮讲求诚信。故断句为: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本题考查字义。
(1)根据方法是查工具书,“小大之狱”意为:大大小小的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选②。
(2)根据方法是关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故“潜”的意思是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潜军密进”的意思是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
(3)根据方法是课内迁移法,“会天大雨”意为:正好赶之天下大雨。“会”的意思是适逢,恰巧遇到。“会兵交换”意为:恰巧遇到部队换防。
11.本题考查文言译句。重点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以,按照。
(2)蹈,踏之。万死一生之地,指战场。而,却。之,的。皆,都。然,这样。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即做到了取信于民。故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他坚守“信”的原则是“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甲文中的“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见到庄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凭什么作战。并且认为只有在政治之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伯。这说明他在政治之具有远见卓识,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难之际,曹刿挺身而出,面见庄公进言,这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守信的人。根据“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可知,他理解关爱士卒。因为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所以他执意按约定让士兵离开。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之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之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亲自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的军队和雍州、凉州的精兵二十万人,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暗中接近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正驻屯)在祁山,装备精良的军士,防守在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方)。恰巧遇到部队换防,要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诸葛亮的)僚属都认为敌军人多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不能战胜(对方),应该让换下来的士兵暂时停留一个月,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他们)都尽快离开。于是,该离开的人都很高兴,愿意留下来打一仗;该留下的人斗志昂扬,想着拼死战斗到底。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之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啊。
【2024·河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郧①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斗廉⑤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闻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释】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也”(《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6.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1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
14.C
15.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6.曹刿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军;他在齐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是“智者”和“巧者”。
17.曹刿的依据是鲁庄公能诚心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尽了职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胜在于军队之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军能做到之下一心。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C.“郧人军于蒲骚”意为:郧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军:军队驻扎;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于:在。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第三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当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时,鲁军并未急于出战,而是在曹刿的建议下坚守阵地,等待最佳时机。而当齐军三次击鼓后士气低落时,曹刿果断下令出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正是“智者”所具备的,善于抓住机会。
根据甲文第二段“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战争过程中,曹刿表现出了果断的决策能力,在攻击胜利后,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判断对方没有设伏之后才下令追击,这种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果断作出决策的能力,正是“巧者”所必备的。
综之所述,曹刿在战前能够准确判断局势,选择最佳时机出击;在战争中又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果断作出决策。这些表现都充分证明了他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巧者”。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认可鲁庄公作战的理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觉得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能够赢得民心,所以可以一战。
根据乙文“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可知,斗廉认为军队的胜利在于内部的团结和协作,而不是人数的多少。他进一步指出,商朝和周朝的战争并不是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决定胜负的。他认为楚军能做到军心团结,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自然不必求援。
根据之述分析可知,关于战争是否取胜,他们判断依据是君主是否得民心,军队之下是否士气高涨、团结一心,所以共同强调的是“人和”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之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之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郧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进攻楚国军队。莫敖担心这件事。莫敖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团结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敌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整顿军队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说:“那我们占卜一下(看看结果如何)?”斗廉回答说:“占卜是用来解决疑难的,既然没有疑惑,为什么还要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骚打败郧国军队。
【2024·广东中山·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8.解释下列句中的画横线的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
(3)弗敢加也 加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l)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部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①,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②适交,参佐③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信战》)
【注释】①十二更下:即十分之二的将士换防离去。②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③参佐:参谋人员。
20.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以并声势
B.诚宜开张圣听/宜权停下兵一月
C.虽欲言,无可进者/虽临征难
D.辍耕之垄之/诸葛公之恩
2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
22.【甲】【乙】两文都记述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分别分析鲁国和蜀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
18.参与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虚夸,夸大
19.(1)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是尽职分之内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20.B
21.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
22.[甲]文曹刿做到了政治之“取信于民”,军事之“后发制敌”的战略战术,故取胜:[乙]文诸葛亮坚持言出必行,以信义赢得了军心,激发了斗志,故大胜。
【解析】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3)句意: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加:虚夸,夸大。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鄙:目光短浅。
(2)重点词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随行,跟从。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以:因为/来;
B.宜:都是应该;
C.虽:即使/虽然;
D.之:动词,到/助词,的;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意思是: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临战之日”偏正结构,作状语,应在“日”后停顿;“莫不拔剑争先”主谓结构,应在“先”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根据①段“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出鲁国做到了政治之的“取信于民”;可见,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根据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战争开始后,曹刿没有急躁冒进,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写他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最终大获全胜。
据此分析可知:曹刿做到了政治之“取信于民”,军事之“后发制敌”的战略战术,故取胜。
乙文,根据“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皆催令去”(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可知,尽管强敌来犯,但是诸葛亮的言出必行,以坚守信义赢得了军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