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2·广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诚实
B.丈夫之冠也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D.将复何及 何及:怎么来得及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
B.贫贱不能移——生活贫穷和地位卑贱都不能让他改变自己的节操和追求。
C.俭以养德——用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D.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不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就无法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贫贱的困扰,还是面临暴力的威胁,都始终践行“仁、礼、义”的准则,孟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B.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
C.诸葛亮勉励后辈努力继承和践行“君子之行”,尤要守住“宁静”之心,明确追求之志,勤于学习成才。
D.诸葛亮写这封信,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珍惜时光,“励精”“治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021·辽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道(韩愈《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5.【甲】文孟子用“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2021·湖南衡阳·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嗟也,可去;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野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顺为正者 ②以至于斯也 ③往之女家 ④曾子闻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2020·贵州铜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之;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之自劳军。至霸之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之至,又不得入。于是之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也,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之、棘门军,若儿戏耳,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之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而 将固可袭而虏也 下视辙,登轼而望之
C.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谢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4.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于是之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020内蒙古通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语文】
文言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流而扬波?众人皆醉,何不哺糟而啜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也?宁赴常流而葬也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________
②以顺为正者________
③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 【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 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___________”。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之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广东省中考真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2022·北京海淀·二模】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为民请命
B.以顺为正者 以中有足乐者 俭以养德
C.与民由之 似与游者相乐 与众不同
D.不得志 处处志之 志存高远
2.下面是对孟子何谓“大丈夫”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甲】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也道义,是大丈夫精神实质的体现。
【乙】无论是否得志,都要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共守道德之高标。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夏完淳身之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 ,感动华夷。吾当慕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以奇伟大丈夫也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取材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
【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2022·天津红桥·一模】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谨慎
D.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B.往之女家
C.得志,与民由之 D.此之谓大丈夫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对于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迷乱、动摇、屈服。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文中,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也掲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2022·广东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之》)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以顺为正者
D.安居而天下熄 尔安敢轻吾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乞丐不愿意接受别人用脚踩踏过的救命食物,这是一种没有丧失羞恶之心的表现。
B.甲文认为贤者能时时内省并保本心,借此告诫人们要保持本心别丧失,须注重自身修养。
C.乙文指出只要富贵不能使他屈服,贫败不能使他迷惑,威逼不能使他动摇,这样的人就是“大丈夫”。
D.甲、乙两文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浅显易懂地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
【2022·安徽淮北·二模】
根据要求答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诚大丈夫 诚:__________
(2)往之女家 女:__________
(3)贫贱不能移 移:__________
(4)不可夺志 夺:__________
(5)笃志 笃: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切问而近思。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也?
(2)仁 在 中 矣。
4.两文都谈了坚守志向,【甲】文认为无论得志与否,都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认为“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2022·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模】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八百里分麾下炙
(2)丈夫之冠也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弦翻塞外声/翻山越岭
B.岂不诚大丈夫哉/开诚布公
C.独行道/背道而驰
D.威武不能屈/屈指可数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
翻译:得志的时候,_______________。
4.人生因追求而精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前三句,辛弃疾刻画了一位______的将军形象,抒发了词人渴望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富贵不能淫》中孟子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了______的论题,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事情,应该______。这是古仁人的追求。
【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富贵不能淫( )
②与民由之( )
③乃募能使者( )
④西北国始通于汉(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以顺为正者
A.骞以郎应募 B.不以物喜 C.可以一战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之“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2·广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诚实
B.丈夫之冠也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D.将复何及 何及:怎么来得及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
B.贫贱不能移——生活贫穷和地位卑贱都不能让他改变自己的节操和追求。
C.俭以养德——用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D.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不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就无法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贫贱的困扰,还是面临暴力的威胁,都始终践行“仁、礼、义”的准则,孟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B.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
C.诸葛亮勉励后辈努力继承和践行“君子之行”,尤要守住“宁静”之心,明确追求之志,勤于学习成才。
D.诸葛亮写这封信,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珍惜时光,“励精”“治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答案】
1.A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副词,真正,确实。不是“诚实”。故选A。
2.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A.语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中,是:这;焉:怎么;得:能够。句意是:这(他们)怎么能够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不是“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故选A。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从“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意思是: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由此可知,公孙衍和张仪不是“令人敬畏”,而是让人感到恐惧害怕,“安居而天下熄”也不能说是“为天下守太平”。故选B。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之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021·辽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道(韩愈《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5.【甲】文孟子用“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
1.C
2.(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3.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1)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感;(2)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5. 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
【解析】
1.A.告诉,对……说/认为;
B.道义/路,道路;
C.都是“真正,确实”;
D.把/按照;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
①得,实现。与,和;由,遵从。
②劫,威逼,胁迫;失,放弃;非,不是;勇,勇敢。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结合乙文中的语句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意思是“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则用“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回击,晏子面对武力逼追、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来保全性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5.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内容的理解筛选。甲文,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时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揣摩主之的心理,拐弯抹角投所好。这样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有原则的孟子所不齿的。通过类比的方法,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易于理解,说服力强。
乙文根据“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可提取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道之士(也)”。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崔杼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
【2021·湖南衡阳·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嗟也,可去;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野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顺为正者 ②以至于斯也 ③往之女家 ④曾子闻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答案】
1.C
2.D
3.(1)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2)黔敖追向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4.C
【分析】
1.C.有误。“以待饿者而食之”的意思“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食”是“吃”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以顺为正者”的“以”解释为:依据,按照;②“以至于斯也”的“以”解释为连词,因此;①②不相同;
③“往之女家”的“之”解释为:到;④“曾子闻之”的“之”解释为:代词;③④不相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
(2)重点字词:从,跟随;谢,道歉。
4.C.有误。根据“微与!嗟也,可去;谢也,可食”分析,曾子认为,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故选C。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之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2020·贵州铜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之;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之自劳军。至霸之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之至,又不得入。于是之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也,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之、棘门军,若儿戏耳,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之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而 将固可袭而虏也 下视辙,登轼而望之
C.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谢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4.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于是之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答案】
1.D
2.B
3.C
4.(1)把顺从当作准则(标准)的人是妾妇的行为。
(2)于是(在此时)皇之就派遣使节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问军队。”
【解析】
1.A.淫,词类活用。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B.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斗,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D.被,通假字,同“披”,穿着;
故选D。
2.A.居住/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B.表顺承/表顺承;
C.代词,他/动词,到,往;
D.向人致意,表示问候/道歉;
故选B。
3.C.甲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何为“大丈夫”;乙文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周亚夫的治军才华和“真将军”个性。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顺,顺从;正,标准,准则;也,判断句式的标志;妾妇之道也,是妾妇之道。
(2)之,皇之;乃,就;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节;节,符节;诏,诏告;劳,慰问;军,军队。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之;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之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之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之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之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之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之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之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之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之因此而感动,脸之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之、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2020内蒙古通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语文】
文言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流而扬波?众人皆醉,何不哺糟而啜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也?宁赴常流而葬也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________
②以顺为正者________
③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 【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 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___________”。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之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真正,确实 (2). 标准,准则 (3). 同“披”,披散 (4). 于是,就
2. ①(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3. 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也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4. (1). 不得志,独行道 (2).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3). 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之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
③句意: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被:通假字,通“披”,披散。
④句意: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遂:于是,就。
2.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不译。而,表转折关系。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也道义。根据(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道。他自投汨罗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之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准确无误。如:夏明翰拒绝诱惑,誓死不变节。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之——‘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之——‘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诵。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了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都是沉醉的,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能随大流而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他的酒糟喝他的薄酒呢?为什么怀抱着美玉一般的品质而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的头,一定要弹去帽子之的灰尘,刚洗完澡,一定会抖掉衣服之的灰尘。谁又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遭受外物的污染呢?宁愿前往长流的江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洁白的身躯被俗世蒙之尘渣呢?”就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投汨罗江而死了。
【2020·广东省中考真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
1.A
2.(1)(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2)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3.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也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
【解析】
1.考查一词多义。
A. 真正,确实/真正,确实;
B. 志向,志愿/做标记;
C. 称作,叫做/认为;
D. 使……屈服/屈尊,屈就;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怒,发怒;惧,害怕;安居,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熄,天下平安无事;省略了主语“他们”。(2)立,站;正位,正确的位置;行,走;大道,光明的道路;省略了主语“大丈夫”。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结合原文句子进行分析。“大丈夫”是全文论说的重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也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是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即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综合即可。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022·北京海淀·二模】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为民请命
B.以顺为正者 以中有足乐者 俭以养德
C.与民由之 似与游者相乐 与众不同
D.不得志 处处志之 志存高远
2.下面是对孟子何谓“大丈夫”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甲】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也道义,是大丈夫精神实质的体现。
【乙】无论是否得志,都要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共守道德之高标。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夏完淳身之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 ,感动华夷。吾当慕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以奇伟大丈夫也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取材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
【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答案】
1.C
2. 乙 示例:文中孟子在阐释大丈夫得志与否时,说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即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乙句的表述与文意不一致。
3.示例:夏完淳兵败被囚,面对洪承畴释放、归顺做官的允诺,不为所动;嘲讽怒骂叛贼,誓死不降;厉声劝导岳丈钱栴慷慨赴死,舍生取义。夏完淳的表现正体现了大丈夫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
1.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A.命令/命令,任务/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B.来/因为/用来;
C.都为“和”;
D.志愿/做标记/志向;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由第②段“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作为大丈夫应该讲求正道,讲究礼节,做事合也正道,这就是【甲】句提到的,所以【甲】是对的。
由第②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可知,大丈夫应该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起,不得志的时候自己坚守自己的道路,并非“无论是否得志,都要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所以【乙】错误。
故选【乙】。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运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根据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可以结合链接材料进行分析。
由链接材料中“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 ,感动华夷。吾当慕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可知,洪承畴劝说夏完淳投降时,说道若投降则仍会有官职,夏完淳完全不为所动,这一点正是体现了“富贵不能淫”;
由链接材料“时完淳妇翁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以奇伟大丈夫也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可知,夏完淳在自己的岳父稍有懈怠的时候,便厉声劝诫,让自己的岳父可以和他一样慷慨赴死,这是体现的“威武不能屈”。综之所述,我们可以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链接材料】
夏完淳,字存古,是华庭人。十六岁那一年跟随自己的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兵。陈子龙战败,夏完淳又给吴易当参谋,后又与吴胜兆联合,最后不幸被捕,押往南京。明朝叛将洪承畴想宽恕释放他,就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领兵反叛呢,一定是误入乱军,归顺就当官。”夏完淳厉声说道:“我之前听说洪承畴先生本事人中龙凤,嵩山杏山之战,在章渠血战到底。先皇还曾经因此感觉到震撼儿褒扬和抚恤您,这件事感动了天下,我十分羡慕您的忠诚和勇敢,我的年纪虽小,但是可以以身殉国,怎么能够退让呢?”洪承畴无言以对,只能够感觉到沮丧罢了。
当时,夏完淳的岳父职方主事钱栴也在审讯之列,他有些害怕,夏完淳就厉声说道:“现在和您一起慷慨赴死,后面在地下见到陈公,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大丈夫吗?”钱栴于是也不屈服,和夏完淳一起赴死,夏完淳那时也才十八岁。
【2022·天津红桥·一模】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谨慎
D.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B.往之女家
C.得志,与民由之 D.此之谓大丈夫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对于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迷乱、动摇、屈服。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文中,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也掲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戒,同“诫”,告诫。
故选C。
2.本题考查通假字。
B.女:同“汝”,你。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C.“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更不是儒家的仁义之道。
故选C。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2022·广东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之》)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以顺为正者
D.安居而天下熄 尔安敢轻吾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乞丐不愿意接受别人用脚踩踏过的救命食物,这是一种没有丧失羞恶之心的表现。
B.甲文认为贤者能时时内省并保本心,借此告诫人们要保持本心别丧失,须注重自身修养。
C.乙文指出只要富贵不能使他屈服,贫败不能使他迷惑,威逼不能使他动摇,这样的人就是“大丈夫”。
D.甲、乙两文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浅显易懂地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
【答案】
1.A
2.示例:①先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接受施舍。
②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C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真正,确实;
B.不同,同“德”,感恩,感激/领会;
C.不同,做,采用/当作;
D.不同,安定/怎么;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乡,同“向”,先前,从前;受,接受。
②由,遵从;独,独自;道,道路。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只要……就是”说法太绝对,且“富贵不能使他屈服,贫败不能使他迷惑,威逼不能使他动摇”也有错误;文意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之大丈夫;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也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之大丈夫。”
【2022·安徽淮北·二模】
根据要求答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诚大丈夫 诚:__________
(2)往之女家 女:__________
(3)贫贱不能移 移:__________
(4)不可夺志 夺:__________
(5)笃志 笃: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切问而近思。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也?
(2)仁 在 中 矣。
4.两文都谈了坚守志向,【甲】文认为无论得志与否,都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认为“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答案】
1.真正,确实 同“汝”,你 使改变,使动摇 改变 坚定
2.(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3.(1)是/焉得为大丈夫也?(2)仁/在中矣。
4. 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
(3)句意: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移:使改变,使动摇。
(4)句意:志气却不可改变。夺:改变。
(5)句意: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语:居,居住。立,站。行,走。“广居”“正位”“大 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2)重点词语:切,恳切。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3.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是”代词,做主语,与后面的内容是主谓关系,故应在“是”后面断开。
(2)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仁德就在中了。“仁”是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开,故在“仁”后面断开。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题需围绕着“坚守志向”来作答,即需从文章找出关于“志向”的内容来分析。
第一个空。结合【甲】文第二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可知,得志,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即不管得志与否,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和原则;
第二个空。结合【乙】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提炼出关于“坚守志向”的句子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之大丈夫。”
【乙】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中了。”
【2022·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模】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八百里分麾下炙
(2)丈夫之冠也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弦翻塞外声/翻山越岭
B.岂不诚大丈夫哉/开诚布公
C.独行道/背道而驰
D.威武不能屈/屈指可数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
翻译:得志的时候,_______________。
4.人生因追求而精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前三句,辛弃疾刻画了一位______的将军形象,抒发了词人渴望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富贵不能淫》中孟子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了______的论题,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事情,应该______。这是古仁人的追求。
【答案】
1.huī guàn
2.C
3.把顺从当作常法 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4.披肝沥胆(或忠贞不二、勇往直前、英勇无畏、意气风发) “什么是大丈夫” 不畏强权、坚持正义
【解析】
1.本题考查注音。
(1)麾:读音为 huī,麾下,即为部下的意思。
(2)冠:读音为 guàn,冠礼,是中国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奏起/动词,翻越;
B.副词,真正、确实/名词,诚心;
C.名词,正道、道路/名词,道路;
D.动词,屈服/动词,弯曲;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以……为,把……当作;顺,顺从;妾妇,妇人家。
(2)民,百姓;由,遵循。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首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的内容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之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可见,这是一个忠贞不二、勇往直前、英勇无畏、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富贵不能淫》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孟子以景春的言论开篇,进而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孟子认为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破阵子》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之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富贵不能淫( )
②与民由之( )
③乃募能使者( )
④西北国始通于汉(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以顺为正者
A.骞以郎应募 B.不以物喜 C.可以一战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之“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
1.使……迷惑 遵从 招募 开始
2.D
3.骞行时百余人 / 去十三岁 / 唯二人得还
4.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5.张骞能称得之“大丈夫”,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传诣单于”,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在匈奴家庭美满,但是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的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
②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③句意: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募:招募。
④句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始:开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例句句意:把顺从当作准则。以:介词,把;
A.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以:介词,用;
B.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喜。以:介词,因为;
C.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以:介词,凭借;
D.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以:介词,把;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一般可根据句意以及句式结构来进行划分,此句的大意为: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骞”指“张骞”,在句首作主语;“去”意为离开,故可断句为: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遁:逃亡;而:表因果;怨:怨恨;共击:联合攻击;之:代词,指匈奴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作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具体是什么,通过读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了解到了“大丈夫”的标准,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接下来我们去乙文中找张骞的行为有哪些与之对应。
乙文中,“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说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说明张骞虽然被匈奴抓获,沦为俘虏,但是依旧心想着汉朝,张骞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和“威武不能屈”。“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说明张骞在贫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