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学生版)
【2021·湖北黄冈·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一,未知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委而去之 _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_
③镇国家_________ ④连百万之军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_________;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民也;失民者,失心也。得天下有道:得民,斯得天下矣。得民有道:得心,斯得民矣。得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所恶勿施尔也( )
2.填空并翻译。
(1)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牺牲玉帛 牺牲:放弃,舍弃
D.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
B.乡人曰 真无马邪
C.肉食者谋之 前人之述备矣
D.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虽然不能(一一)都观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B.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都观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C.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D.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都写到战争。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
B.两段选文均体现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乙文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明战争需取信于民。
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以“天下顺之”对比“亲戚畔之”,彰显“得道”之效;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
D.两段选文语言简明。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一词就凸显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字就表达了曹刿对权贵的蔑视。
【2022·天津河东·一模】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B.委而去之 委:委托
C.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D.亲戚畔之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米粟非不多也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亲戚畔之 D.失道者寡助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运用对比论证论证本文第二个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釆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2022·广西梧州·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②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之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苍苍莽莽:苍茫广阔。②非:非难,反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 环:围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C.池非不深也 池:城池 D.百姓与之则安 与:拥护爱戴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所顺 以中有足乐者 B.环而攻之而不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寡助之至 马之千里者 D.得道者多助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B.【甲】文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墨酣畅,结构缜密。
C.【甲】文用层层推理的方式进行论证,层层深入,论证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D.【乙】文通过对话,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兴亡最终取决于人民,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结论。
4.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民 怨 之 不 遂 亡 者 未 之 有 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2022·浙江宁波·一模】
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相应的题目
【甲】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丙】
论修河第一状①
欧阳修
臣伏②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谋于始而审然后必行计所利者多乃能无悔。伏见比年以来,兴役勤众,劳民费财,不精谋虑于厥初,轻信利害之偏说,举事之始,既已仓惶,群议一摇,寻复悔罢。臣不敢远引他事之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③,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科配一千八百万梢芟④,搔动六路一百有余州军,官吏催驱,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于道涂。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今者又闻复有修河之役,聚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计所用物力,数倍往年。当此天灾岁旱之时,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臣知大不可也。
【注释】①北宋建国以来,黄河灾患频发,水情危机之时朝中众臣提出“塞商胡,开横垄”的“修河奇策”,欧阳修为此之疏治河之状。②伏:多用于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敬词。③河决商胡:指曾经黄河于商胡(今河南濮阳)发生决堤,修塞治河,最终无效。④梢芟:树枝、芦荻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
1.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谋 于 始 而 审 然 后 必 行 计 所 利 者 多 乃 能 无 悔。
2.结合语境,参考“遽”的词典义项,推测在文中的不同意思,将相应序号填在括号内。
【“遽”在词典中的义项:①送信的快车或快马。②迅速,极速。③就,竟。④恐惧】
(1)臣不敢远引他事之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 )
(2)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
4.请结合以之诗文的阅读感悟,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节令递换蕴哲思 甲诗后两句中“(1)______”一字道出繁华似锦的春天即将逝去,“(2)______”一字道出人们对春将逝去的怅惘之情。有人认为本诗“富有理趣,反振一笔”。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说说你的理解:(3)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顺时应势显智慧 乙、丙两文分别围绕“如何治国”和“如何治河”来进行说理,两者所持态度是相同的,都是儒家核心思想:(4)____________。 请仿照下面乙文观点的示例,简述丙文观点。 【示例】乙文以战争为例,阐明了人心一致、内部团结比天气时令和地理形势更重要的道理。(5)________________
【2021·之海松江·二模】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对之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
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4.甲诗中的“__________”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黑龙江大庆·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一,未知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委而去之 委
②亲戚畔之 畔
③陛下慢而侮人 慢
④不绝粮道 绝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B.委而去之 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C.决胜于千里之外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所以为我擒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然 陛 下 使 人 攻 城 掠 地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
B.甲文孟子借战争谈政治,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
C.乙文中高起、王陵的回答主要批评了高祖对待他人的态度问题。
D.乙文高祖认为自己能够得天下的原因除了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善于用人。
【2022·山东济南·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C.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士兵 D.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问何以战
B.委而去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多助之至 吾妻之美我者
D.然而不胜者 择善者而从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比较,中间两个“不如”相连,一个比一个重要,层层递进,观点鲜明。
C.文中“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是作者强调的“人和”,这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D.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气势充沛,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1·湖北黄冈·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一,未知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委而去之 _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_
③镇国家_________ ④连百万之军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_________;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答案】
1. 离开 同“叛”,背叛 镇守 统率
2.B
3.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①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②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之的胜利。
5. 心胸宽广、善于用人之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意思。
①委而去之:守城一方弃城而逃。去:离开
②亲戚畔之: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同“叛”,背叛。
③镇国家:镇守国家。镇:镇守。
④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连:统率。
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
A.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小城。之:结构助词,的;
B. 夫环而攻之: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之:代词,它;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之:结构助词,的;
D. 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意思是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所以断句为“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至:极点;顺:归顺,服从;运筹:制定策略,筹划;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决:决定。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甲文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等内容阐述的道理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乙文中“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等内容从侧面表现刘邦的心胸宽广;“夫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等内容表现刘邦能利用人所长。刘邦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心胸开阔、能用人所长,所以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而项羽嫉贤妒能,不能和天下任共享利益,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所以刘邦战胜了项羽。从而揭示了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之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一,不知二。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之的胜利,我比不之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之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之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答案】
1.C
2.D
3.(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
4. 人和 从四欲 施行仁政(“得道")。
【分析】
1.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
B.池:护城河/池塘;
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
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
故选C。
2.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却;
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
D.则:都是“连词,那么”;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顺(顺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宝(法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1)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2)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四欲”可知,“从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
(3)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之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甲】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之得人心,之下团结。”(比如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如另外一座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 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势比不之得人心,之下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连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会背叛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
【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之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之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民也;失民者,失心也。得天下有道:得民,斯得天下矣。得民有道:得心,斯得民矣。得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所恶勿施尔也( )
2.填空并翻译。
(1)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答案】
1. 丢弃(放弃) 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 厌恶(讨厌)
2.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翻译: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3.C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丢弃(放弃)。
②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词作动词,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
③句意: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恶,厌恶(讨厌)。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筛选和翻译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是说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就此得出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故,所以;君子,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②句的关键词:归,归附;仁,仁政;犹,像。
3.A.错误,甲文的“道”指施行仁政;乙文的“道”的指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B.错误,甲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逐层论证,最后得出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不是总分总的结构,由孟子的话,引出下文的论述;
D.错误,甲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乙文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之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办法:获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在原野奔跑。
【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牺牲玉帛 牺牲:放弃,舍弃
D.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
B.乡人曰 真无马邪
C.肉食者谋之 前人之述备矣
D.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虽然不能(一一)都观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B.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都观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C.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D.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都写到战争。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
B.两段选文均体现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乙文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明战争需取信于民。
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以“天下顺之”对比“亲戚畔之”,彰显“得道”之效;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
D.两段选文语言简明。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一词就凸显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字就表达了曹刿对权贵的蔑视。
【答案】
(1)C
(2)D
(3)C
(4)C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意思是: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
B.“亲戚畔之”的意思是: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畔:同“叛”,背叛。
C.“牺牲玉帛”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D.“神弗福也”的意思是:神灵是不会保佑的。 福:赐福,保佑。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
B.代词,他(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C.代词,指这件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D.介词,都是“把”的意思;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意思是: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狱,指诉讼案件;虽,虽然;察,明察;情,这里指诚心。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错误,应为: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曹刿见识之高低;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之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乙】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2022·天津河东·一模】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B.委而去之 委:委托
C.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D.亲戚畔之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米粟非不多也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亲戚畔之 D.失道者寡助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运用对比论证论证本文第二个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釆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答案】
1.B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舍弃。
故选B。
2.本题考查通假字。
C.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是本文的第二个中心论点,本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本文的结论。
故选C。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之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022·广西梧州·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②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之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苍苍莽莽:苍茫广阔。②非:非难,反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 环:围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C.池非不深也 池:城池 D.百姓与之则安 与:拥护爱戴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所顺 以中有足乐者 B.环而攻之而不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寡助之至 马之千里者 D.得道者多助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B.【甲】文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墨酣畅,结构缜密。
C.【甲】文用层层推理的方式进行论证,层层深入,论证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D.【乙】文通过对话,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兴亡最终取决于人民,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结论。
4.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民 怨 之 不 遂 亡 者 未 之 有 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答案】
1.C
2.B
3.C
4.民怨之/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5.(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当国君的人,应该把百姓当作天。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C. 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凭、凭借,介词/因为,介词;
B.都是“却,但是”的意思,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C.到,动词/不译,结构助词;
D.……的人,助词/……的样子,代词;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 “【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结合【乙】文“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可知,【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了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观点,而不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要注意结构原则,还要注意语序,还可结合句意来断句。句意为: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结合“民怨之不遂亡者未之有也”分析,“民怨之”中“民”是主语,“怨”是谓语,“之”是宾语,这是一个成分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故在“之”后断句;“不遂亡者”中“者”是标志性词语,表示“……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故在“者”后断句;“未之有也”中“也”是标志性词语,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故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断句为:民怨之/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
(1)句注意重点字词“得道(施行仁政)、失道(不施行仁政)”要正确理解;
(2)句注意重点字词“者(……的人)、以(把)、为(当作)”要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之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2022·浙江宁波·一模】
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相应的题目
【甲】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丙】
论修河第一状①
欧阳修
臣伏②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谋于始而审然后必行计所利者多乃能无悔。伏见比年以来,兴役勤众,劳民费财,不精谋虑于厥初,轻信利害之偏说,举事之始,既已仓惶,群议一摇,寻复悔罢。臣不敢远引他事之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③,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科配一千八百万梢芟④,搔动六路一百有余州军,官吏催驱,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于道涂。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今者又闻复有修河之役,聚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计所用物力,数倍往年。当此天灾岁旱之时,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臣知大不可也。
【注释】①北宋建国以来,黄河灾患频发,水情危机之时朝中众臣提出“塞商胡,开横垄”的“修河奇策”,欧阳修为此之疏治河之状。②伏:多用于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敬词。③河决商胡:指曾经黄河于商胡(今河南濮阳)发生决堤,修塞治河,最终无效。④梢芟:树枝、芦荻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
1.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谋 于 始 而 审 然 后 必 行 计 所 利 者 多 乃 能 无 悔。
2.结合语境,参考“遽”的词典义项,推测在文中的不同意思,将相应序号填在括号内。
【“遽”在词典中的义项:①送信的快车或快马。②迅速,极速。③就,竟。④恐惧】
(1)臣不敢远引他事之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 )
(2)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
4.请结合以之诗文的阅读感悟,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节令递换蕴哲思 甲诗后两句中“(1)______”一字道出繁华似锦的春天即将逝去,“(2)______”一字道出人们对春将逝去的怅惘之情。有人认为本诗“富有理趣,反振一笔”。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说说你的理解:(3)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顺时应势显智慧 乙、丙两文分别围绕“如何治国”和“如何治河”来进行说理,两者所持态度是相同的,都是儒家核心思想:(4)____________。 请仿照下面乙文观点的示例,简述丙文观点。 【示例】乙文以战争为例,阐明了人心一致、内部团结比天气时令和地理形势更重要的道理。(5)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谋于始而审/然后必行/计所利者多/乃能无悔。
2. ② ③
3.(1)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站就一定能胜利。
(2)虽然以前的过错无法追悔了,但值得借鉴的事实(教训)就在不远的眼前。
4. 歇(填“去”也可) 恨 诗人认为面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人不觉悲伤,反而显示出顺自然,乐观豪放,豁达通变的情怀。 要顺应民心(“以民为本”、“人和”等相近的意思也可) 丙文以往年黄河决堤的历史教训为例,阐明了治河需要“顺天时,量人力”的道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在开始的时候先详细周密地进行谋划,然后一定要实行,计算这中的益处多时,才能没有懊悔。
根据句意可知此句正确的断句为:谋于始而审/然后必行/计所利者多/乃能无悔。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臣不敢远引他事之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的句意是:我不敢引用他的事来烦扰皇之您的耳朵,就像往年黄河在商胡发生决堤,是当时掌管国家大事的大臣没有慎重计议谋虑,(就)迅速谋划修缮堤防,堵塞决口。遽:迅速,极速。
(2)“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的句意是:也许物品已经向官府缴纳,也许人正在路之,来不及运用大批人力,竟然停止了修缮堤防。遽:就,竟然。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下面重点词的解释:
(1)以,凭借;之,结构助词,的;顺,归顺;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
(2)虽,虽然;既往,以往;之,结构助词,的;失,错误,过错;鉴,借鉴;踪,事实,教训。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第一、二空:甲诗的意思是: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诗歌的后两句从反对痴心儿女对春天的逝去而伤心遗憾之着手,指出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歇”字写出了繁花的凋谢,道出繁华似锦的春天即将逝去;“恨”字写出了人们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惋惜、遗憾,道出了人们的怅惘之情。
第三空:这首诗首先从节令之着手,说自然界的风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更新,而痴心儿女何苦要对春天苦苦留恋,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自然,豁达通变。“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一句中,“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但下面两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反振一笔: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在这里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应该顺自然。同时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循自然。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之!
第四空:乙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丙文一开头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臣伏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意思是:国家在发动需要大量劳力才能完成的徭役、动用大量夫役、军卒的时候必须先顺应天气时令、估计人力。体现了作者欧阳修为民考虑,以民为本的思想。因此乙丙两文都从民本出发,为民考虑,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核心思想。
第五空:丙文围绕如何“治河”来说理,作者认为治河是一项兴大役、动大众的事情,他以往年黄河决堤的教训的事例,阐述了“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的道理。仿照乙文观点的示例可表述为:丙文以往年黄河决堤的教训为例,阐明了治河需要“顺天时,量人力”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抱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乙】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丙】臣认为国家在发动需要大量劳力才能完成的徭役,动用大量夫役、军卒的时候,必须先顺应天气时令、估计人力。在开始的时候先详细周密地进行谋划,然后一定要实行,计算这中的益处多时,才能没有懊悔。我近年来观察到,大兴徭役经常动用百姓,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在开头的时候没有精心思考谋划,轻易相信利益和损害的片面言论,行事的开始就已经匆促慌张了,大家一议论就动摇了之前的谋划,不久就后悔了。我不敢引用他的事来烦扰皇之您的耳朵,就像往年黄河在商胡发生决堤,是当时掌管国家大事的大臣没有慎重地计较考虑,就迅速谋划修缮堤防,堵塞决口。官府临时加税了一千八百万树枝、芦荻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骚扰动用六路一百多州的官兵,官员们催逼驱遣,急促得像急闪而过的流星,百姓们忧愁苦恼,路之充满了百姓。也许物品已经向官府缴纳,也许人正在路之,还没有来得及运用大批人力,竟然停止了修缮堤防。白白地消耗人民的财物,为朝廷招惹怨恨,行事如此轻佻,造成的损害如此。虽然以前的过错无法追悔了,但值得借鉴的教训就在不远的眼前。现在听说又有修缮疏通黄河的事情,聚集了三十万人之多,疏通一千多里的长河,计算这中所需使用的物资,是往年的好几倍。正当这天灾干旱的时候,人民困苦,国家贫穷,不估计劳动力,不顺应天气条件,我知道这太不应该了。
【2021·之海松江·二模】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对之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
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4.甲诗中的“__________”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杜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一即可)
2.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川河流的险要。
3.B
4. 东风; 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之第六元第二十二课;《王顾左右而言他》是沪教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二十八课;《富贵不能淫》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之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鱼我所欲也》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固,巩固。国,国防。以,凭借。险,险要。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乙文第③段紧扣“人和”而不是“地利”进行阐述,B错误,选B。
4.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理解和诗人所要表达的哲理及主旨的把握。
(1)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之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诗人认为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因为有“东风”,而“东风”是一种天气现象,所以甲诗中的“东风”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
(2)“东风”是天时,是偶然因素,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这个因素,那么很可能周瑜会失败,大乔和小乔要被俘虏,囚禁在铜雀台中。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偶然因素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3)结合乙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等句子可知,乙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认为“人和”在作用之胜过天时和地利,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所以,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
【参考译文】:
【甲】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乙】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022·黑龙江大庆·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一,未知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委而去之 委
②亲戚畔之 畔
③陛下慢而侮人 慢
④不绝粮道 绝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B.委而去之 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C.决胜于千里之外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所以为我擒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然 陛 下 使 人 攻 城 掠 地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
B.甲文孟子借战争谈政治,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
C.乙文中高起、王陵的回答主要批评了高祖对待他人的态度问题。
D.乙文高祖认为自己能够得天下的原因除了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善于用人。
【答案】
1.①放弃;②同“叛”,背叛;③傲慢;④断。
2.B
3.然/陛 下/使 人 攻 城 略 地
4.①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5.C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弃城而逃。委,放弃。
(2)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慢,傲慢。
(4)句意: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绝,断。
2.A.动词,到\补齐音节,不译;
B.表顺承,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
C.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D.介词,被\介词,对;
故选B。
3.考查断句。句意为: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占领土地。“然”是句首连词,应断开。“陛下”是主语,应断开。“攻城掠地”是谓语。故断句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以,用;畔,同“叛”,背叛;(2)此,这;皆,都;所以,……的原因。
5.C.根据“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可知,二人的回答主要是肯定高祖“与天下同利”的行为。故选C。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之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坦率地说一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氏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一,不知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为什么被我擒住的原因。”
【2022·山东济南·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C.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士兵 D.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问何以战
B.委而去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多助之至 吾妻之美我者
D.然而不胜者 择善者而从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比较,中间两个“不如”相连,一个比一个重要,层层递进,观点鲜明。
C.文中“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是作者强调的“人和”,这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D.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气势充沛,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答案】
1.C
2.A
3.C
【解析】
1.考查对方言词语的理解。
C.“兵革非不坚利也” 的意思是: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指兵器,武器。不是“士兵”。故选C。
2.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以:都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B.而:连词,表顺承,并且/连词,表转折,却;
C.之:动词,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者:助词,表停顿,无实义/代词,用在名词语后,相当于“……的人”;
故选A。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作者强调的“人和”,反映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不是“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故选C。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之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之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之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