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8《核舟记》知识梳理(学生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8《核舟记》知识梳理(学生版+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10: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核舟记》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核舟记》选自 。作者 (约1596——约1625),字 ,号 , 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 。《核舟记》是代表作,被清代人
编制的 收录。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
1、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之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之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四、字音字形
洢( ) 罔( ) 黍( ) 峨冠( ) 髯( ) 髻(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器皿( ) 贻( ) 八分有奇( )
箬( )篷 糁( ) 楫( ) 篆( ) 壬戌( )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高可二黍许。 。
(5)两膝相比者。 。
(6)佛印绝类弥勒。 。
(7)矫首昂视。 。
(8)神情与苏、黄不属。 。
(9)珠可历历数也。 。
(10)人视端容寂。 。
(11)船背稍夷。 。
(12)而计长曾不盈寸。 。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
2、左手倚一衡木 。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2)石青糁之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6)居右者椎髻仰面 。
(四)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
  为人五: 。
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人视端容寂 。
木:能以径寸之木 。
  以至鸟兽、木石 。
者:中轩敞者为舱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天启壬戌秋日 。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而计长曾不盈寸 。
以:能以径寸之木 。
  以至鸟兽、木石 。
语:如有所语 。
  此中人语云 。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五)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卧:古义: 。 今义:  。 
2、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 。 今义:  。
3、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 。 今义: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 。 今义: 。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省略句:   则题名之,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之。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苏、黄共阅一手卷。
(4)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而计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8)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9)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0)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而计长曾不盈寸。
(13)技以灵怪矣哉!
七、理解填空
1.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具体说明雕刻人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3、《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6、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八、内容理解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试简要说明。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4、王叔远在小窗之刻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
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6、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7、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介绍核舟,但对看似 与苏轼游赤壁主题无关的两个舟子却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是否属详略不当
九、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 ,显示了 ,赞美了 ,同时也显示了 。
十、写作手法
1﹒结构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领,结尾归结,不仅首尾呼应,而且都夹有评论。  
2﹒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系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3﹒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之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形貌,如“峨冠”“多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又描述行动,如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尾”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具体、生动,把两个船夫的不同特点鲜明地介绍出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核舟记》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
1、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之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之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四、字音字形
洢(yī) 罔(wǎng) 黍(shǔ) 峨冠(guān) 髯(rán) 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器皿(mǐn) 贻(yǐ) 八分有奇(jī)
箬(ruò)篷 糁(sǎn) 楫(jǐ) 篆(zuàn) 壬戌(rén xū)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这里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5)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7)矫首昂视。 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长曾不盈寸。 盈:满。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三)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名词作名词,奇妙精巧)
(6)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
(四)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人视端容寂 (名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如有所语 (说话)
   此中人语云 (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 (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
(五)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省略句:   则题名之,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之。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4)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而计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7)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之,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在大声呼叫似的。
(8)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9)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的)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0)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清清楚楚。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12)而计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13)技以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神奇啊!
七、理解填空
1.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具体说明雕刻人技艺高超的句子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以灵怪矣哉。
6、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八、内容理解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试简要说明。
答: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舟的顶部。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答: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之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王叔远在小窗之刻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
答: 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6、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答: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 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之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7、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介绍核舟,但对看似 与苏轼游赤壁主题无关的两个舟子却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是否属详略不当
答: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看,作者具体描绘两个舟子并不多余。左右两舟子的闲散、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 的怡然自得。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之, 呈现出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刀工之神奇。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体现了“技以灵怪矣哉”。
九、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十、写作手法
1﹒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领,结尾归结,不仅首尾呼应,而且都夹有评论。  
2﹒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系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3﹒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之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形貌,如“峨冠”“多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又描述行动,如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尾”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具体、生动,把两个船夫的不同特点鲜明地介绍出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