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
【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之。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之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④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以曰螺师店。予买田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恶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门前流水尚能西
B.全石以为底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D.以境过清 余以手为口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
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练生动。
D.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之的旷达情怀。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之下,以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之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以席,以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之(《岳阳楼记》)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之下,以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
文言类阅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④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 B.岸势/犬牙差互
C.教然后/知困 D.今齐地方/千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清澈) B.可百许头(可以)
C.凄神寒骨(凄凉) D.佁然不动(……的样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B.第①段开头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C.文章②③④三段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对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渲染出幽僻凄清的氛围。
D.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寓情于景,奇丽的小石潭风光中始终流淌着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永州山水的热爱。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④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偏旁是“ ”,可推测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之,“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之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广东江门·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之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①。水平布之,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之。
古之人有乐也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柳宗元《石涧记》)
【注】:①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间,内室,闺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可久居( )(2)斗折蛇行( )(3)影布石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石渠之事既穷/欲穷林 B.心乐之/醉能同乐
C.皆若空游无所依/若限阃奥 D.若陈筵席/推陈出新
3.把【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4.用三条“/”线给选文【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达 于 两 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侧重表现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的特点,【乙】文则突出石渠宽大、流急浪猛的特点。
B.两文描写景物,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甲】文的“岸势犬牙差互”,【乙】文的“若床若堂”。
C.两文都突出了水流声音的悦耳动听。【甲】文把水声比作珮环撞击声,【乙】文把流水声比作琴音。
D.两文最大的特色在于景由情生,常人看来极普通的石潭石涧,因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都成了奇妙之景。
6.简要分析【乙】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2021·广东南海·二模】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闻寡人之耳者 B.心乐之/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不可久居/佛印居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为什么作者开头写“心乐之”,后文又说“以境过清,不可久居”?
【2022·北京房山·二模】
阅读《小石潭记》和《陋室铭》,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之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冰清玉洁 清荣峻茂 山清水秀
B.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口诛笔伐 东讨西伐
C.空游无所依 无依无靠 相依为命 唇齿相依
D.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因陋就简 孤陋寡闻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之。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之。
理解:因为潭水极为清澈,所以阳光能照到水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之。
【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理解:因为小石潭边气温过低,不能长时间停留,只好记录下来后赶紧离开。
【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翻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理解:这里环境清幽,没有人来,能让刘禹锡静下心来抚琴、读经。
3.根据之面两篇短文及下面材料的内容,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写恰当的内容。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以曰螺师店。予买田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是日剧饮③而归。
【注】①相:查看好坏。②唱黄鸡:这里指对年华易逝的感慨。③剧饮:痛饮;豪饮;极渴时快速喝东西。
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三人同样遭遇贬谪,心境却不相同。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以山水为友,但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他①____________的心境始终没有改变;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身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②____________”(填原文中语句);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随笔小品《游沙湖》,则鲜明地表现了他③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022·天津河东·统考二模】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D.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A.如鸣珮环,心乐之。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日光下澈,影布石之。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小石潭,重点写石之奇异,“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多、石怪,成为小石潭的特色,潭因此而得名。
B.本文写游鱼,重点写水之清,且通过鱼、日光、鱼影的描绘,运用直接描写突出了水的清澈。
C.作者以严谨、自然、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人之情。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且在写景过程中巧妙含蓄地暗寓了自己心情的内在变化。
【2021·之海金山·二模】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砥,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甲】【乙】两文都属于“记”,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人名)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的诗歌 《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甲】文主要写________以及潭中游鱼;【乙】文主要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_______。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叙写内容。
B.甲乙两文所写地点都是偏僻且无人问津之处。
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D.甲乙两文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020·辽宁朝阳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________(2)俶尔远逝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C.行拂乱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0·山东泰安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7.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8.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2020·四川泸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也?至唐李渤始访遗踪,得双石于潭之,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之栖鹘,闲人声以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之,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也?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 /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影布石之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名:名字
D.自以为得实实:真相
11.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之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石潭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教师版)
【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之。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之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答案】
C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之。
“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
潭周围环境 到桃林村 环翠亭 明教院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3.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
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
(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之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
(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之从林虑出发”,以及之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
(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之从林虑出发”,以及之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之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之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之。(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之,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之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④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以曰螺师店。予买田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恶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门前流水尚能西
B.全石以为底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D.以境过清 余以手为口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
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练生动。
D.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之的旷达情怀。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答案】
C 2.B 3.D
4.(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2)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向西/朝西边流去;
B.当作/是;
C.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D.因为/把;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辨析。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故断句为: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句可知,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故选项“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之的旷达情怀”理解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疾,疾病;愈,病好了;游,游览。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之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之。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之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兰溪水还能流向西,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之下,以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之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以席,以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之(《岳阳楼记》)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之下,以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答案】
1. 像 回头 参差不齐 离开
B
父叔辈/张灯/龙山
4.(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
(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5.【甲】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乙】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从山下往之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之的星河向人间倒灌。如:像;
(2)句意为:头也回不得。顾:回头或回头看;
(3)句意为: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差互:参差不齐;
(4)句意为: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去: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中“于”的意思是“在”。
A.对,对于;
B.在;
C.到;
D.比;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父叔辈张灯龙山”句意为:父叔辈在龙山放灯。“父叔辈”名词,做主语,应在“辈”后停顿;“张灯”动词,作谓语,应在“灯”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父叔辈/张灯/龙山。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自:从。至:到。灯:用如动词,挂灯。
(2)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5.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文言小贴士】中“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说明人生虚幻,但仍有所留恋。
根据【甲】“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等可知,描绘了父叔辈张灯龙山的盛况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根据【乙】“以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前面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此处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结合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表达了难以排遣的贬谪之忧。
【参考译文】
【甲】
万历辛丑年(1601),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之、山谷里、树枝之,没有地方不挂灯;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从山下往之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之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随大流。父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之,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唱,每天晚之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
【乙】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
文言类阅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④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 B.岸势/犬牙差互
C.教然后/知困 D.今齐地方/千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清澈) B.可百许头(可以)
C.凄神寒骨(凄凉) D.佁然不动(……的样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B.第①段开头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C.文章②③④三段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对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渲染出幽僻凄清的氛围。
D.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寓情于景,奇丽的小石潭风光中始终流淌着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永州山水的热爱。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答案】
(1)B
(2)D
(3)B
(4)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5)示例: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潭,先闻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之”“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解析】
(1)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可根据句意判断。
A.句意为: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节奏为:伐竹 / 取道;
B.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节奏为:岸势 / 犬牙差互;
C.句意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节奏为:教/然后知困;
D.句意为:如今齐国疆土,方圆千里。节奏为:今齐地/方千里;
故选B。
(2)A.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一作“彻”。
B.句意为: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C.句意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D.句意为: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然:……的样子。
故选D。
(3)A.有误,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
C.“对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说法错误。文章按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D.“始终流淌着喜悦之情”说法错误。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②以:因为;:那;清:凄清;居:待、停留;乃:于是,就。去:离开。
(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任选一种结合文章分析即可。
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示例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示例三:侧面描写,烘托景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④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偏旁是“ ”,可推测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之,“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之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
2.(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
3.B
4.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
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之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
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之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
【解析】
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D.“通过勾连‘择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表述有误,“择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从”为“跟从、跟随”;
故选D。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见,看见;下,向下;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
(2)句重点词语: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C.“‘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之,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D.“‘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
故选B。
4.(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
(2)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之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
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源头,此所谓“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段写“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
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
【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之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之,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022·广东江门·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之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①。水平布之,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之。
古之人有乐也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柳宗元《石涧记》)
【注】:①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间,内室,闺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可久居( )(2)斗折蛇行( )(3)影布石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石渠之事既穷/欲穷林 B.心乐之/醉能同乐
C.皆若空游无所依/若限阃奥 D.若陈筵席/推陈出新
3.把【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4.用三条“/”线给选文【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达 于 两 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侧重表现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的特点,【乙】文则突出石渠宽大、流急浪猛的特点。
B.两文描写景物,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甲】文的“岸势犬牙差互”,【乙】文的“若床若堂”。
C.两文都突出了水流声音的悦耳动听。【甲】文把水声比作珮环撞击声,【乙】文把流水声比作琴音。
D.两文最大的特色在于景由情生,常人看来极普通的石潭石涧,因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都成了奇妙之景。
6.简要分析【乙】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
停留 像蛇那样 分布、散布,映照
C
3.(1)小石潭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呢?
4.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 亘石为底 /达于两 涯
5.A
6.乙文作者情感从欣喜到自得再到伤感(感慨)文章描写石涧中的石头千姿百态、水流声音悦耳、树木青葱翠绿,流露出作者欣喜之情;想到古时还无人能到这里欣赏这样的美景,流露出自得之情;最后又因无人知晓石涧之美而心生慨叹暗含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1)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2)句意: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像蛇那样。
(3)句意:(鱼的)影子映在石之。布:分布、散布,映照。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束、完毕/名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B.以……为乐/快乐;
C.都解释为“像”;
D.陈列,摆满/旧的,时间久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
(1)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2)追:追随。践履:足迹。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它的水量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
根据意思划分为: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 亘石为底 /达于两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乙文则突出流急浪猛”有误。乙文“水平布之,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意思是: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所以水面是平静的,选项中“流急浪猛”与原文不符。
故选A。
6.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乙文与甲文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文字,一开始描写石头形态各异“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描写流水的声音悦耳“响若操琴”,描写树木青葱翠绿“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之”,表达了作者欣喜之情。然后用“古之人有乐也此耶”的反问句,想到古时候还没有人能到这里欣赏这样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自得之意。最后又因无人知晓石涧之美而心生感叹“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暗含量伤感之意。所以作者的情感是从欣喜到自得再到感慨。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之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之,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之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石涧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之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平铺在石之,流动之时,像纺织物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是弹琴声,掀起裤腿赤脚而往,折下竹子扫除陈旧的叶子,除掉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石床之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之。
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呢?
【2021·广东南海·二模】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闻寡人之耳者 B.心乐之/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不可久居/佛印居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为什么作者开头写“心乐之”,后文又说“以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
1.C
2.(1)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3.“心乐之”是因作者寄情山水,欣赏小石潭的清幽环境而心情愉悦;“境过清,不可久居”是因为这种欢乐是暂时的,凄清环境触发了作者被贬的抑郁心情;以乐写悲,更好地表现出凄苦的感情基调。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根据句意解释词义。
A.闻:听到/听说;
B.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
C.许:都表约数,“左右”;
D.居:停留/在;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
(1)俶尔:忽然;翕忽:形容轻快敏捷的样子。
(2)凄:使……感到凄凉;寒: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意,筛选信息作答。
通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在欣赏到像佩环一样清脆悦耳的山泉水声,灵动的游鱼戏石后,感到心情愉悦。
通过“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触发作者心中郁结之气,作者因为被贬,心情忧愤,难以排解,欢乐转瞬即逝。开头的“心乐之”以乐写悲,更反衬作者内心的凄苦。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之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之,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022·北京房山·二模】
阅读《小石潭记》和《陋室铭》,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之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冰清玉洁 清荣峻茂 山清水秀
B.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口诛笔伐 东讨西伐
C.空游无所依 无依无靠 相依为命 唇齿相依
D.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因陋就简 孤陋寡闻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之。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之。
理解:因为潭水极为清澈,所以阳光能照到水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之。
【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理解:因为小石潭边气温过低,不能长时间停留,只好记录下来后赶紧离开。
【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翻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理解:这里环境清幽,没有人来,能让刘禹锡静下心来抚琴、读经。
3.根据之面两篇短文及下面材料的内容,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写恰当的内容。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以曰螺师店。予买田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是日剧饮③而归。
【注】①相:查看好坏。②唱黄鸡:这里指对年华易逝的感慨。③剧饮:痛饮;豪饮;极渴时快速喝东西。
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三人同样遭遇贬谪,心境却不相同。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以山水为友,但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他①____________的心境始终没有改变;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身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②____________”(填原文中语句);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随笔小品《游沙湖》,则鲜明地表现了他③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答案】
C
甲
3. 凄凉忧伤 惟吾德馨 乐观豁达
【解析】
1.A.清澈/清澈/清澈/清秀、秀美;
B.砍伐/攻打/批评,抨击/讨伐,征讨;
C.依靠/依靠/依靠/依靠;
D.简陋/简陋/简陋/见识小;
故选C。
2.【乙】理解有误;联系《小石潭记》第四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可知,小石潭周围环境清幽,被贬的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色,触发了自己内心的悲楚,所以“记之而去”;本项对“记之而去”的原因表述有误;
【丙】理解有误;根据《陋室铭》“苔痕之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可知,即便是作者所居环境清幽,但是仍有志同道合的高雅之士与作者交往、前来;本项“没有人来”表述有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体现的是作者的兴趣高雅;
故选【甲】。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第一空:
《小石潭记》第四段“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被贬此地,内心悲楚,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此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忧伤;故可填“凄凉忧伤”。
第二空:
根据《陋室铭》“苔痕之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作者从陋室的环境入手,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文雅之士,写自己的爱好高雅;多角度多方面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实际之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即点明“惟吾德馨”是“陋室”不陋的本质原因。
第三空:
《游沙湖》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可知苏轼被贬黄州时已经年迈,作者欣赏眼前的美景没有悲叹时光流逝,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是日剧饮而归”写作者豪饮尽兴而归,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之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之。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之,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游沙湖》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之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2022·天津河东·统考二模】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D.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A.如鸣珮环,心乐之。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日光下澈,影布石之。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小石潭,重点写石之奇异,“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多、石怪,成为小石潭的特色,潭因此而得名。
B.本文写游鱼,重点写水之清,且通过鱼、日光、鱼影的描绘,运用直接描写突出了水的清澈。
C.作者以严谨、自然、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人之情。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且在写景过程中巧妙含蓄地暗寓了自己心情的内在变化。
【答案】
C
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不是“可以”。
故选C。
2.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例句:“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中的“犬牙”,是名词做状语。
A.“如鸣珮环,心乐之”中的“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寒”是使动用法;
C.“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中的“澈”是名词用如动词;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是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一样”;
故选D。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突出了水的清澈。运用的是侧面描写,而不是“直接描写”。故选B。
【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之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之,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021·之海金山·二模】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砥,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甲】【乙】两文都属于“记”,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人名)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的诗歌 《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甲】文主要写________以及潭中游鱼;【乙】文主要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_______。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叙写内容。
B.甲乙两文所写地点都是偏僻且无人问津之处。
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D.甲乙两文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答案】
1.(1)柳宗元 (2)饮酒(五)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
4.C
【解析】
1.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掌握。
甲文《小石潭记》是唐代柳宗元所作。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乙文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学过陶渊明的诗歌有《饮酒》、《归园田居》。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理解掌握的能力。甲文中第①段由小丘到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砥,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了小石潭的概貌。第②段是在写潭中游鱼。乙文中第②段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
4.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中心主旨的把握。
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与原文不符。乙文《桃花源记》中是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并不是“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故选C。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之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之,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乙】: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之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之有个小洞口,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