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
课程目标
2024版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任务一:淝水之战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1.十六国
阅读课文说一说东晋建立的概况?
任务一:淝水之战
2.前秦统一北方
阅读课文说一说前秦是怎样强大的?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苻坚
王猛
“我已经统一北方,征伐东晋我可完成统一大业,丞相意下如何?”
“我已经统一北方,征伐东晋我可完成统一大业,丞相意下如何?”
请你结合他们的对话,分析是否应该征伐东晋呢?
任务一: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阅读课文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 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任务一:淝水之战
4.失败原因
思考: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因素 民心 指挥
前秦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军心不齐。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东晋胜 ①东晋内部团结,士气高昂。 ②将领指挥得当。
战胜决定胜负是人心向背
骄兵必败
作战战术要正确
任务一:淝水之战
5.淝水之战的影响
淝水之战给北方地区带来了什么的影响?
材料二:(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崛起
嘎仙洞遗址
(从这里走出的鲜卑拓跋部,4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魏VS前秦
思考:前秦是否面临过这一困境?前秦是如何解决的?
前秦:苻坚刚愎自用,不善处理民族关系,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不惜民力,发动淝水之战,“强大”的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魏如何解决呢?
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北魏孝文帝时面临哪些难题?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难题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难题②:民族矛盾尖锐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人改用汉姓的情况。说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丘穆陵 穆 勿忸(niǔ)于 于
淡薄“胡”“汉”观念,加强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1.迁都(平城→洛阳)
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内容和影响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2.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3.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4.改鲜卑姓为汉姓
5.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6.学习汉族礼仪
7.使用汉族制度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用汉制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任务三:北朝政权更替
阅读课本P111-112,了解北朝政权的更替,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阅读课本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完成下列表格。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①生产生活 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事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③文化艺术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穿汉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器、舞蹈
④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根据本课的讲述,谈谈你如何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各族向汉族
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汉族向北方各族
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事物、服装、用具等。
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②政治制度
③文化艺术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①出现民族迁徙的高潮: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同汉族错居杂处
②联合斗争的结果:西晋末年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这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③友好往来的结晶: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民族交融的进程进一步发展;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的影响
结合材料,思考民族融合有何历史意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的影响
胡床原是北方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地流行。
根据图画,说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材料研读: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魏书》中认为鲜卑也是黄帝的后裔,从血缘认同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体现了对中原华夏的认同,是多元一体认同意识的体现。这有利于稳定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政权;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制度,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思考:合作探究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小组
讨论
结合这一单元所学内容,请你分别列举民族交往中和平方式与武力方式的具体事例。
前秦任用王猛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八王之乱后少数民族侵入中原;
淝水之战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课堂检测
1.北魏孝文帝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的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死后安葬洛阳,不得迁回北方。此举意在( )
A.取代中原汉族势力 B.加强对中原文化的学习
C.放弃游牧民族习惯 D.实现南北方疆域的统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
B
D
课堂检测
3.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
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4.489年,在汉族、鲜卑族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派遣使臣前往位于江南的南齐借书,以解决争论不休的礼制问题。孝文帝此举( )
A.缓解了社会矛盾 B.彰显了文化认同
C.加强了思想控制 D.缩小了南北差距
B
B
课堂检测
5.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材料二:如下图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丘穆陵 穆 勿忸(niǔ)于 于
5.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重要的改革?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改革内容中的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堂检测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具体措施:说汉语、改汉姓。
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