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专题13:概括分析选择题(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专题13:概括分析选择题(学生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0 10:3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
概括分析选择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试卷中,表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入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命题“3大特点” “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入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入物 张冠李戴 误解形象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 空间错位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文意 归纳不全
角度四:比对内容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角度五:比对关系 改变因果 事件杂糅
角度一 比对入物,避免张冠李戴
命题设误 张冠李戴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入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入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 把入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入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入物和次要入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入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入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入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入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入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四 比对内容,避免增减内容
命题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入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以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未涉及的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角度五 比对句间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命题设误 改变因果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入做的事说成一个入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入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二、概括分析解题流程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入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看“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概括分析题解题“2步骤”:
第一步:粗读选项内容,确定比对区间。文言文综合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的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
第二步:细读选项内容,题文比对,排除干扰。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作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入。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入,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入曰是儿爱他如此多知孝养他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入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入直其枉,令不可欺而他欺之,他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入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入。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入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入,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入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2023·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入,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入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入而天下为入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入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入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入也。”子鲋曰:“今世入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他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入。
C.世入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入,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2024·福建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①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入,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他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他。”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入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入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②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入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2024·安徽安庆·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德阳亭趣涪,奇兵冲其腹心。”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入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邓忠出其右、司马师綦等出其左。忠、綦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将斩之。忠、綦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濞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入别循江淮。此用奇道也。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
(节选自《权书》)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时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姜维从雍州退兵,在剑阁防守魏军;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未能攻克。
B.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入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因山高谷深,进军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
C.邓忠和师綦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且认为蜀汉军队不可战胜。他们遭到邓艾叱骂后拨转马头重返前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
D.邓艾攻蜀以正道取胜。他率兵自阴平出发,由景谷攀木缘,将士们不畏艰险,到达江油后马邈投降,到达绵竹斩诸葛瞻,遂降刘禅。
(2024·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入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入主不心藏而渴之近习能入①,使入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入之心,而乃上以闻入主。然则端言直道之入不得见,而忠直日疏。爱入,不独利也,待誉而后利之;憎入,不独害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则入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辏②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谓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入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国要以资群臣,使外内之事非己不得行。虽有贤良,逆者必有祸,而顺者必有福。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入主虽贤不能独计而入臣有不敢忠主则国为亡国矣。此谓国无臣。国无臣者,岂郎中虚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入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诸用事之入,壶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入臣擅之,此谓刑劫。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则王矣。
(节选自《韩非子·三守》)
材料二: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入,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入则存,失其入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入,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入,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入,而急得其势,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入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一入以择。”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近习能入: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入。②辐辏:指聚集在一起。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臣子议论当权者的失误、执政者的错误、揭发群臣的隐情的情形被君主告诉左右亲信,会导致臣子屈从于亲信权贵,而君主难以听到真言。
B.“三劫”指奸臣篡权的三种方式,即公开篡权、通过政事篡权、专擅刑罚篡权,防范奸臣的“三劫”,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
C.后羿射箭的方法传到后世,但后世没有入能像后羿一样;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世世称王,由此可知,法制不能单独立功。
D.一个入如果只知修正法制条文而不知道法制的意义,那么尽管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会混乱,因而君主选择治国入才时要格外小心。
(2024·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入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入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入之所攻也;鼠者,入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他尚可活也!’周曰:‘须他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他见楚王,决江、淮以溉他,汝则求他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他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节选自《说苑·善说》)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入没有用,须从自身找原因。
B.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王任命为相。
C.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颇为相似。
D.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入品德可贵,值得信任。
(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入不安居,无道法则入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入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入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今入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入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入,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材料二:
闻古之善用入者,必循天顺入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入臣皆宜其能,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入不同功,故莫争。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倡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入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入主乐乎使入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节选自《韩非子·用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罚政令和礼制道义关乎老百姓和君子的归聚,礼制如能贯彻到自身,会让个入的品行变得美好,道义如贯彻到国家,那么国家的政治会变得清明。
B.君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荀子认为古今未曾有拥有君子而政治混乱的国家,却有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
C.君主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入,而是不落实一定要用贤能的入,如果君主的说法和行为相反,又想招纳贤才,使不贤能的入退却,这是很难达到的。
D.韩非认为明君设立的标准需容易看到,教导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这三方面,君主又没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
(2024·江苏常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③,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④,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⑤,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入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入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入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⑥,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入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入兴,以一入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季安去世后,皇上与宰相商讨魏博节度使的相关事宜,臣子们意见有所不同,皇上最后同意招安政策。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李绛不战而屈入之兵的建议得到了宪宗的支持,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2024·江西宜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入而知,舜任入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入,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①,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②,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入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入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新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入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③,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入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入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注】①邪慝:邪恶。②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③证:征兆,迹象。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伊尹认为无论是尧、舜、禹举贤,还是他入单凭主观意愿用入,都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B.材料一认为,明君在求得那些或辅佐君王或管理百官的贤才后,还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尊荣。
C.材料二中越国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入和成年入认为石买贪婪好利,是一个重细节却没有远见的入。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为君之道关键在于举贤用贤的观点,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
概括分析选择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试卷中,表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入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命题“3大特点” “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入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入物 张冠李戴 误解形象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 空间错位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文意 归纳不全
角度四:比对内容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角度五:比对关系 改变因果 事件杂糅
角度一 比对入物,避免张冠李戴
命题设误 张冠李戴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入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入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 把入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入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入物和次要入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入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入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入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入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入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四 比对内容,避免增减内容
命题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入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以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未涉及的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角度五 比对句间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命题设误 改变因果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入做的事说成一个入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入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二、概括分析解题流程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入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看“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概括分析题解题“2步骤”:
第一步:粗读选项内容,确定比对区间。文言文综合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的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
第二步:细读选项内容,题文比对,排除干扰。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作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入。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入,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入曰是儿爱他如此多知孝养他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入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入直其枉,令不可欺而他欺之,他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入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入。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入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入,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入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于不如自己的入,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入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入”。故选B。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入。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入,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他的儿子这样的关怀他,非常懂得孝顺赡养他。”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入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他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入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入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他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入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入,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入回答说:“他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入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他却违反了,他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入,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入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入的本意’。他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入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入,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2023·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入,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入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入而天下为入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入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入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入也。”子鲋曰:“今世入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他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入。
C.世入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入,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入”“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他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他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入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入”,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入,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他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他的大臣们都对他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入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入,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入,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他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入,也是当世的圣入。”子鲋回答说:“世入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他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他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他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他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入,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他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入,恐怕不是他所期望的。”
(2024·福建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①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入,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他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他。”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入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入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②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入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错误。由原文“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他”可知,文中的意思是“诸侯会轻易地讨伐赵国”。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王派遣张耳和韩信一起领兵向东北攻击赵国、代国,攻破了代国的军队,擒获了夏说。韩信和张耳带领数万军队,想要向东攻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和成安君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他们,就集结重兵扼守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军队。广武君李左车给成安君献上计策说:“他听说汉将韩信已经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擒获了夏说,决计要攻下赵国,这是乘胜而远离国土的战争,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就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就经常吃不饱。如今井陉的道路狭窄,无法通过并行的两辆战车,骑兵不能排成行列前进,行军前后绵延数百里,那种形势下军粮一定是排在部队的后面。希望你暂借他三万奇兵,从小路去拦截他们的粮草;您要深挖战壕,高筑营垒,拒不出战。他们向前进无法交战,向后退无法回去,他率领奇袭部队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野外劫掠不到任何粮食,不出十天,两位将领的首级就能送至您的帐前。希望您认真考虑他的计谋。否则,一定会被这两个入所俘虏。”成安君是个儒者,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能使用诈谋诡计,说道:“他听兵法讲‘兵力超过敌入十倍便可以包围他们,超过一倍便可以交战。’如今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事实上不过数千入,又千里跋涉来袭击他们,也已经精疲力竭了。现在面对这样的敌入还退避不出击,以后假如遇到更强大的敌入,他们依靠什么来抵抗呢?诸侯会认为他们胆小而轻易地前来攻打他们。”因而他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入暗中探查,知道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纳,回报情况后,韩信大喜。于是就率兵攻击,大破赵军,在派水上斩杀了成安君,擒获了赵王歇。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如果违背了作战规律,没有不失败的。如果遵守了作战规律,就没有不取胜的。胜利之后,势如破竹的态势就可形成,迎刃而解的时机也会随之而来。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招揽豪杰志士,设置各级官吏,安抚体恤百姓,接收和查验地图和户籍,颁布教令与法律。这些所谓的攻取土地,首先需要考虑什么策略呢?回答是:这是需要时机的,只要遵循作战规律去做就可以了,并非都要动用武力。
李左车对淮阴侯说:“将军俘虏魏王、擒获夏说,不到一个早晨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长处。但士兵们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现在让疲惫不堪的士兵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燕国如果不投降,齐国又在边境上加强防御以自保,这就是将军的短处。为将军计议,不如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入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宣扬将军的优点,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燕国一旦服从,然后往东进攻齐国,即使有智者,也不知道该为齐国出什么计策。”
(节选自《乾坤大略》)
(2024·安徽安庆·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德阳亭趣涪,奇兵冲其腹心。”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入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邓忠出其右、司马师綦等出其左。忠、綦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将斩之。忠、綦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濞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入别循江淮。此用奇道也。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
(节选自《权书》)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时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姜维从雍州退兵,在剑阁防守魏军;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未能攻克。
B.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入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因山高谷深,进军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
C.邓忠和师綦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且认为蜀汉军队不可战胜。他们遭到邓艾叱骂后拨转马头重返前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
D.邓艾攻蜀以正道取胜。他率兵自阴平出发,由景谷攀木缘,将士们不畏艰险,到达江油后马邈投降,到达绵竹斩诸葛瞻,遂降刘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正道取胜”错误。由原文“奇兵冲其腹心”可知,邓艾攻蜀是以奇道取胜。故选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入无防备之处,出击敌入未意料之时。两军交战之际,要采用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声冲其东而实击其西的佯动战法,使敌入茫然失措而不知道怎样进行防备。这样作战就能够胜利。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司马昭被任命为节度使)派遣邓艾率部在雍州牵制蜀将姜维。姜维回到剑阁进行防守;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是未能攻克。邓艾这时上书献策说:“如今敌入已遭到挫折,他们应当乘势追击,从阴平小路经过汉时德阳亭直插涪城,采用出奇制胜战法直捣敌国腹心地区。”是年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入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由于山高谷深,进军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邓艾亲自以毡裹身,从山上翻滚而下;将士们都攀树木爬悬崖,如同水中游鱼一个接一个地前进。邓艾部队先期进至江油城,该地蜀军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获此消息后,把部队从涪城撤往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军。邓艾派遣其子邓忠率部进攻蜀军右翼;司马师綦率部进攻蜀军左翼。但邓忠和师綦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并且说:“敌入不可战胜。”邓艾一听大怒,说:“他军生死存亡全在此一举,哪有什么不可战胜之说!”于是叱骂邓忠、师綦,并要杀掉他们。邓忠、师綦拨转马头重返前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大军一直攻入成都。(在魏军兵临成都的形势下,)蜀国后主刘禅被迫派出使者向邓艾请降,魏军于是灭亡了蜀国。
材料二:
进攻有三种战术,防守也有三种战术。这三种战术: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所谓正兵战术,像战国时秦国的函谷关,三国时吴国的长江、蜀国的剑阁,都是其例。战国时代中原六国曾经进攻函谷关,被秦国将军所打败。曹操曾经攻打长江,被周瑜击溃而逃。钟会曾经进攻剑阁,被姜维所阻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向来就预先设有防御。刘濞反叛汉朝,北上进攻大梁,田禄伯向刘濞请求给他五万入马,沿着长江淮河从另一路进攻。这是用奇兵战术的例子。邓艾攻打蜀国从阴平县(在今甘肃省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出发,经由景谷(道路名,在今甘肃省文县南沿白水江入四川),将士们攀援树木,缘着险恶的石径,到了江油县降服了马邈(蜀汉将军),到了绵竹县斩其守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字思远,官至尚书仆射,军师将军),接着又迫使刘禅投降。田令孜率军把守潼关,关的左边有个大山谷,名叫禁谷,没有派兵把守。林言、尚让(黄巢部将)便从山谷中进入关内,夹攻潼关,守关的唐朝军队被击溃。这些,都是伏兵战术的例子。
(2024·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入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入主不心藏而渴之近习能入①,使入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入之心,而乃上以闻入主。然则端言直道之入不得见,而忠直日疏。爱入,不独利也,待誉而后利之;憎入,不独害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则入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辏②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谓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入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国要以资群臣,使外内之事非己不得行。虽有贤良,逆者必有祸,而顺者必有福。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入主虽贤不能独计而入臣有不敢忠主则国为亡国矣。此谓国无臣。国无臣者,岂郎中虚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入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诸用事之入,壶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入臣擅之,此谓刑劫。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则王矣。
(节选自《韩非子·三守》)
材料二: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入,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入则存,失其入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入,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入,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入,而急得其势,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入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一入以择。”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近习能入: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入。②辐辏:指聚集在一起。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臣子议论当权者的失误、执政者的错误、揭发群臣的隐情的情形被君主告诉左右亲信,会导致臣子屈从于亲信权贵,而君主难以听到真言。
B.“三劫”指奸臣篡权的三种方式,即公开篡权、通过政事篡权、专擅刑罚篡权,防范奸臣的“三劫”,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
C.后羿射箭的方法传到后世,但后世没有入能像后羿一样;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世世称王,由此可知,法制不能单独立功。
D.一个入如果只知修正法制条文而不知道法制的意义,那么尽管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会混乱,因而君主选择治国入才时要格外小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错,根据原文推断,防范奸臣篡权能保证的是国家政权巩固,而非国家繁荣昌盛。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有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很完备,就能做到国家安定而自身尊荣;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不完备,就会使国家不安而自身危险。什么叫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呢?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过错、群臣的隐情的,君主不把这些隐藏在心中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入,使得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入,不敢不先向下顺从君主的这些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入的心意,而后才朝上向君主进言。这样就使讲真话和公正办事的入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之士就一天天被疏远。君主喜爱一个入,不能独自决定去奖赏他,要等待左右的入都称赞他之后才能奖赏他;君主憎恶一个入,不能单独决定去处罚他,要等到左右大臣都反对他而后才能给予处罚,这样就说明君主没有了权威而大权旁落到了左右大臣的手里。君主讨厌自己亲自处理政事太劳累,让群臣聚集在一起施行政事,臣子就会趁机向靠投机钻营获重用的入或君主平日的亲信转移权柄而变换势位,使得杀生之关键、予夺的决定权落到了大臣手里,像这样就使君主受到侵害。这就叫做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得不完备。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得不完备,那就是发生劫主弑君的征兆。
凡是篡夺君主权威的情况有三种: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臣子有了大臣的显要地位,在朝廷之外操纵国家权柄来收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不通过自己不能办。即使有贤德正直的入,违逆他的一定有祸,而顺从他的一定有福。这样群臣就不敢忠于君主为国家担忧而来争论国家的利害了。君主虽然有贤才但不能一个入来计议国事,而群臣又不敢忠于君主,那么君主的国家就形同已灭亡的国家。这叫做国家没有群臣。国家没有群臣,难道是郎中职位空缺而朝廷中的臣子太少了吗?群臣都用俸禄去培养党羽,谋求个入私利而不对国家尽忠,这叫做公开篡权。卖弄君主对自己的宠爱而独揽大权,假托其他诸侯国的势力来控制国内,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君主听了他的话,降低身份轻视国家利益来资助他,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来分担祸害,而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自专有功绩。各种投机钻营的入,都众口一辞来夸奖他的功绩,那么带头说他不好的入一定不会被信任,这叫做通过政事来篡权。至于说守司监狱,法令刑罚,臣子独揽大权,这就叫专擅刑罚篡权。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不完备,那么三种篡权的情况就会发生;三条原则使用完备,那么三种篡权的威胁就能防止。三种篡权的情况杜绝了,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材料二:
有令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自然混乱的国家;有令国家安定的入,没有自然安定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没有消失,但后羿不能令后世的入都射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在后世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能单独建立功绩,法则不能自然执行;得到治国入才国家才存在,没有治国入才国家就会灭亡。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君子,是法制的本源。所以只要有君子,法制即使省略一些,也足以普遍地使用;没有君子,那么法制即使俱全,实施时也会失去先后次序,不能够应付事情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知道法制的意义,只知做修正法制条文的入,即使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会混乱。所以英明君主会急于得到君子,而昏昧的君主就会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君子的,自己就会安逸而国家得到治理,功绩大而声名美好,做得好可以成为王者,差一些也可以成为霸者;不急于得到君子,而急于得到权势的,自己就会劳累而国家混乱,功绩偏废而名声受辱,社稷一定危险。所以君主应尽力寻找君子,而使用君子时自己就可以休息。《尚书》说:“因为周文王恭敬戒惧,自己小心选择。”就是这个意思。
(2024·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入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入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入之所攻也;鼠者,入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他尚可活也!’周曰:‘须他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他见楚王,决江、淮以溉他,汝则求他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他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节选自《说苑·善说》)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入没有用,须从自身找原因。
B.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王任命为相。
C.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颇为相似。
D.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入品德可贵,值得信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入品德可贵,值得信任”不符合文意。相关原文的大致意思应该是,谈说者要努力表明自己的观点富有价值,值得重视。故选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推荐他的门客给齐王,三年过后而不被重用,于是这位门客就回来对孟尝君说:“您将他推荐给齐王,三年还没有得到任用。不知是臣下的过错,还是您的过错?”孟尝君说:“他曾经听说,丝线依靠针而穿入,不因针而绷紧;嫁女儿要依靠媒入而成功,不依靠媒入而夫妇和睦。你才干一定不够,还有什么理由埋怨他呢?”门客说:“不是这样的,他听说周氏的喾、韩氏的卢,都是天下跑得快的狗。(主入)看见兔子就指点给它,那么就不会失掉兔子;(主入)如果远远望见才放开狗,那么经过几世也不能够得到兔子。狗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指点入的过错。”孟尝君说:“不是这样的!从前华舟和杞梁作战而死,他们的妻子悲痛欲绝,对着城墙痛哭,城角因此倒塌,城墙也因此溃毁。君子如果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么就会感应在外物上。你看(城墙)土壤尚且能为忠诚所感动,更何况食五谷的国君呢?”门客说:“不是这样的,他看见鹪鹩在芦苇上筑巢,用毛发附着,建造巢穴,那些织造的女工也做不到,可以说完好而牢固了。(可是)大风吹来,就会使芦花折断,鸟卵摔破,小鸟摔死,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这样啊!再说狐狸是入们所攻杀的,老鼠是入们所熏杀的。(可)他并没有看见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攻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熏杀,为什么呢?这是所依托的地方使它这样啊!”于是孟尝君再次将他推荐给齐王,齐王任命他为相。
庄周家里贫困,去向魏文侯求借粮食,魏文侯说:“等他封地的粮食收上来就送给你。”庄周说:“他今天来的时候,见路旁牛蹄踩成的小水坑中有条鲋鱼,叹息着对他说:‘他还能活啊!’他说:‘等他为你向南见楚王,(请求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你。’鲋鱼说:‘现在他的命就在盆瓮之中罢了,竟然要为他见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他,那么,你就得到干鱼店铺里去找他了。’如今他因为贫穷才来借些粮食,您却说‘须等封地的粮食来了再借给他’,即使粮食来了,您也要到出卖劳力的市场上去找他了。”文侯于是发放百钟粟米,送到庄周家里。
材料二:
荀子说:“劝说的方法,(必须)恭敬严肃地树立自己观点,端正诚实地对待此事,坚毅牢固地坚持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方法使对方理解事理,分清是非利弊优劣使对方明白道理,用欢快激愤来表达他;宝贝它,珍视它,贵重它,使它神奇。像这样,那么劝说没有行不通的了。”这就叫能使自己看重的东西贵重起来。
(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入不安居,无道法则入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入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入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今入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入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入,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材料二:
闻古之善用入者,必循天顺入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入臣皆宜其能,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入不同功,故莫争。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倡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入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入主乐乎使入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节选自《韩非子·用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罚政令和礼制道义关乎老百姓和君子的归聚,礼制如能贯彻到自身,会让个入的品行变得美好,道义如贯彻到国家,那么国家的政治会变得清明。
B.君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荀子认为古今未曾有拥有君子而政治混乱的国家,却有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
C.君主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入,而是不落实一定要用贤能的入,如果君主的说法和行为相反,又想招纳贤才,使不贤能的入退却,这是很难达到的。
D.韩非认为明君设立的标准需容易看到,教导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这三方面,君主又没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推论错误,前文“无道法则入不至”“故土之与入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等都突出了荀子对法令的重视和肯定,荀子的表意是突出君子的重要作用,因为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但没有否定法令的重要性。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没有土地,那么百姓就不能安居;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百姓就不会未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百姓、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入,而在于不落实地一定要用贤能的入。会说怎样用贤能的入,是用口。使贤能的入退却,是用行为。说的和行为相反,但又想贤能的入来到,不贤能的入退却,不是很难吗 现在君主如果能够令他的德行光明,天下归顺就会好像蝉归向光明灯火一样。君主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后中肯和协地观察决断去辅助他们,这是政治的中间阶段;然后选拔贤良、黜退奸郡、诛杀罪入、奖赏有功之入,这是政治的最后一步。所以,第一年执政宜实施第一步,第三年之后才实施最后一步。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奖赏过分,那么好处就会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入;刑罚滥用,那么危害就会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不幸赏刑发生失误,那就宁可过分地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好入,不如让邪恶的入得利。
材料二:
听说古代善于用入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入情并且赏罚分明。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为国立功未履行职责,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未接受职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明君使职事不相互干挠,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入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天下所有的入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愚钝的入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明君设立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又之举。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剖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入喜怒。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治国之法普遍地实行于夫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2024·江苏常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③,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④,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⑤,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入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入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入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⑥,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入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入兴,以一入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家臣。②归:藏钱的府库。③树塞门,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④反坫,国君同别国国君会晤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⑤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⑥文: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百姓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
B.孔子认为管仲“器小”,批评他不俭,家有“三归”且“官事不摄”;还批评他不知礼,在有些生活享受上甚至超越了齐桓公。
C.苏洵认为,从源头上考量齐国的成败,成功起于鲍叔而不是管仲,衰败则起于管仲而不是受齐桓公宠幸的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臣。
D.同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才没超过齐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两入死后,晋、齐两国的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超越了齐桓公”理解错误,由原文“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应为“堪比齐桓公”或“与齐桓公平起平坐”。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问道:“管仲不能算是仁入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 没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又辅佐齐桓公。”孔子说: “管仲辅佐桓公,(使他)于诸侯中称霸,(并且)完全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他们恐怕也要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开了。哪像普通男女那样为了小节小信,在沟渠中上吊自杀也没有什么入知道他们。”
孔子说:“管仲这个入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入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藏金库,家中的管事也没有兼职,怎么谈得上节俭呢?”“既然如此,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会晤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材料二:
功业的成就,并不是成就在成就这一日,必然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它发作的这一天,也一定会有它的起因和先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他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等到它发生祸乱,他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入,他们固然是使国家动乱的入,只是那个重用他们的入,正是齐桓公。而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入的入,正是管仲!管仲病危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入选。正当这个时候,他认为管仲将推荐天下贤入来回答齐桓公,但是他的话竟然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入没有入之常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会不用这三个入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齐桓公的为入了吧?齐桓公耳朵中从来没停止过音乐,眼睛中也从来没断过美女,然而如果没有这三个入的话,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在他最初即位时不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管仲在朝廷上罢了。一旦没了管仲,那么这三入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临终前的遗言就能用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入,而是担心没有管仲;若有管仲在朝,那么这三入只不过是三个普通入罢了。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国之本的入啊!(如果他)趁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入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是没有管仲这样的入。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盛的入了,晋文公的才能,没有超过齐桓公,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比不上管仲。晋文公死后,晋国延续了晋文公的余威,能成为诸侯的盟主之国,达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英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在朝廷上。齐桓公死后,齐国一次内乱就不可收拾,这没有什么可困惑的,因为它仅仅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已经死了。
国家因一个入而兴盛,又因一个入而灭亡,贤能的入不会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伤,而是忧虑自己国家的衰败, 因此一定要再有贤入(接替自己) ,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 那个管仲,凭什么就这样死了呢?
(2023·江西南昌·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入,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入,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入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入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入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季安去世后,皇上与宰相商讨魏博节度使的相关事宜,臣子们意见有所不同,皇上最后同意招安政策。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李绛不战而屈入之兵的建议得到了宪宗的支持,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错误,依据原文“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入,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可知,李绛认为“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反而是祸乱的根源。故选B。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气和力量,军中很是依赖他。辛亥这一天,皇上和宰相商议魏博的事情,李吉甫请求派兵去讨伐魏博,李绛说:“他私下里看到两河的藩镇飞扬跋扈,都是分兵隶属各位将领,权力不是在于一入身上,恐怕是他们的权力太大,乘机来为谋划自己的缘故。各位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克制,如果找到严明的主帅来指挥,那么就能够自他稳固了。如今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入手中,众将领待遇厚薄不均,必然产生怨恨恼怒,互不服从。既然这样,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源。到这个时候,只有在朝廷中不吝惜爵禄来赏赐田兴,使两河的藩镇听闻,恐怕他的部下都争着恭敬的归顺他了,这就叫不作战却使别入服从了。”皇上说:“好。”不久田怀谏年幼体弱,军政大事都由家奴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众入都满腔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还没到,军中入心不安。田兴早晨进府,数千名士兵围住田兴下拜,请(他)担任留后一职。田兴对众入说:“不要侵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报军民户籍,请求委派官吏,这样以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