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十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十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04 17: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十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下列历史人物最早有可能以这种制度被重用的是( )
A.商鞅 B.司马迁 C.李白 D.王安石
2、《唐大诏令集》在《分岭南为东西道欶》中记载:“敇:岭南……投两江之犷俗,居数道之游民,比以委人太轻,军威不振……”唐朝增置“道”这一行政机构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军队战力 B.强化地方统治 C.推行愚民政策 D.防止地方割据
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载:“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其中“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的具体在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B.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 D.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4、下图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战役的攻防形势图。对此战役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成为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
B.是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获得的最大胜利
C.迫使日军最终改变了进攻性的侵华方针
D.其辉煌战果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5、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的承认世界”是指( )
A.不结盟运动蓬勃兴起的世界 B.美苏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C.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发展的世界 D.多极化已经形成的世界
6、《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指出: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3.09%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有些地方选民参选率达到100%。这表明( )
A.西藏人民依法享有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B.西藏人民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
C.西藏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D.西藏的政治协商制度等到有效保障
7、《剑桥插图古希腊史》指出,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原则上(几乎)都是反民主的人”,共性理由大都是“平民不适于统治雅典—他们浮躁、无知、愚昧,甚至不能管好自己。”这一描述侧面反映出古雅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轮番而治 B.直接民主 C.平民政治 D.主权在民
8、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中讲道:“建立一个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是这部宪法的核心。”这里的“有限”是指( )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总统制
9、下表横向两行根据一定的主题和性质列出了一些历史事件。分别符合两行划分标准的历史事件还包括( )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巴黎公社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美国《独立宣言》发表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A.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
B.战后不结盟运动兴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0、政府禁止了列宁的党,并派军队镇压游行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勉强地维持统治。但供应情况越恶化,列宁的口号“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吸引力就越大。到了1917年11月,革命的时机成熟了。由此可知“时机成熟”是指( )
A.政府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B.列宁制定了夺权方针
C.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军队 D.列宁兑现了他的承诺
11、杜鲁门曾表示:“成吉思汗、凯撒、奥古斯都、拿破仑、路易十四……所曾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杜鲁门此话的本质是美国想( )
A.征服整个世界 B.成为世界领导者 C.实现世界统一 D.维护世界和平
12、美国2002年的《美国归家安全战略》指出,“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它反映出( )
A.美国谋求与苏联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以意识形态划分世界
C.美国操纵联合国谋求霸权 D.美国建立单级世界设想破产
13、“欧洲历史行进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分裂因素……西欧一批实行民主的国家和中欧、东欧一批共产党执政国家对峙,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欧洲梦’又被提出了。”直接推动这一“欧洲梦”成为现实的核心力量是( )
A.德国和法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苏联 D.英国和德国
14、如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搞衡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15、雅斯托莫在《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一书中指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材料表明日本( )
A.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充分发挥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
C.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D.充分发挥在美日同盟中的主导作用
16、“两个超级大国(‘冷战’中的美苏)面临了许多挑战,一部分挑战来自于它们自己的盟国,一部分挑战来自于寻求摆脱超级大国干涉的小国。”下列对此理解正解的是( )
A.“挑战”意指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B.“小国”泛指崛起中的第三世界国家
C.美国盟国的“挑战”来自欧盟与日本 D.苏联盟国的“挑战”来自东盟与东欧
17、1955年印尼苏加诺总统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说:“各民族、各国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醒来了。用战火燃烧地球的白人旧世界正在垂死挣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正在崛起,这个世界将消灭‘冷战’,建立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因为所有伟大的宗教在宽容的教义上是一致的。有色种族将建立新的道德标准。”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白人主导的国际旧秩序已不复存在 B.亚非独立国家成为国际新兴力量
C.有色人种将统治新世界 D.“冷战”马上就要终结
18、1990年5月5日开始,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以及苏美英法四国的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四个占领国放弃占领德国的权利和责任,解散与此规定相关的一切机构。这一现象( )
A.标志着东欧剧变的开始 B.是美苏争霸结束的表现
C.说明德国再次正式实现统一 D.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
19、《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称:“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美国之所以这样解释全球化,其目的是( )
A.推动国际人权事业进步 B.通过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C.阻止世界多极化趋势 D.压制别国经济的发展
20、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 )
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B.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得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中曾根内阁时期(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2、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有一批人鉴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亡的感情使他们感觉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860年的洋务运动开始。我提出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据《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沈渭滨教授访谈录》整理
材料二: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