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地理试题二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地理试题二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3-04 22:1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年大连市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模拟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2015年9月20日至9月24日,第26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在大连隆重举行。据此回答1~2题。
1.图1是地球公转示意图,服装节结束1个月后,地球位于图1中的大致位置是
A.A点附近    B.B点附近 C.C点附近    D.D点附近
2.从劳动节开始到大连国际服装节结束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B.南半球夜长先变短后变长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先变小后变大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小后变大
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回答3~4题。
3.数字2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4.如果数字4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3的箭头②、③代表的是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重熔再生 D.变质作用
5.当大连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图3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
A.a    B.b    C.c      D.d
6.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A、B、C、D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7.根据图5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在上海盛夏,甲地温和怡人
B.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C.若在扬州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冷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大
图6中a、b、c、d四点为甲地气旋过境时的风向。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地
A.位于南半球 B.位于北半球  C.天气晴朗 D.昼夜温差较大
9.气旋中心风力十分强大时形成的自然灾害是
A.暴雪 B.台风 C.干旱 D.地震
图7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完成10~11题。
10. 关于图7中的e、f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e风一定是北半球为西南风 B.e风一定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C.f风一定是北半球的东南信风 D.f风一定是南半球的西南风
11.a、b、c、d四地的洋流和海水性质比较
A.a处为寒流,增温减湿 B.b处为暖流,降温减湿
C.c处为寒流,降温减湿 D.d处为暖流,增温减湿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常用的方法之一。图8中的示意图可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8,回答12~14题。
12.如果该图为热力环流模式,MN为下垫面,则
A.甲处气压高于丁处 B.风由甲处吹向丁处
C.丁处气压高于丙处 D.甲处的气压低于乙处
1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MN为下垫面,则
A.甲处代表陆地 B.环节④代表地下径流
C.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 D.人类活动对环节③的影响最大
14.如果该图为季风环流
A.若此图代表东亚冬季风,则④的风向是东北风
B.若此图代表南亚冬季风,则④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若此图代表东亚夏季风,则④的风向是西南风
D.若此图代表南亚夏季风,则④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图9为我国西北某农业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5~17题。
15.该类农业区所在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漫滩平原 D.河口三角洲
16.此类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17.此种地形中聚落的一般分布特点
A.分散在山区 B.集中于山中地势较高的地方
C.分布于山麓或河流两岸相对高的位置 D.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图10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读图10,完成18~20题。
图10
18.某市人口出生率为9.63‰,死亡率为7.56‰。目前,该市人口增长所处阶段是
A.① B. ② C. ③ D.以上都不是
1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 阶段的一般处于工业化时期
B.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下降开始的
C.人口增长模式由①到②的转变是由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人口增长模式由②到③的转变是由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20.人口增长模式处在第③阶段的一类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性别比不平衡 D.环境污染严重
图11是我国城乡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15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2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略有下降 D.基本没变
23.图12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A.水果罐头厂、微电子、制鞋、啤酒 B.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
C.甜菜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 D.水产品加工厂、啤酒、微电子、制鞋
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主要包括航天、生物、信息、医药等产业,向长三角区城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二是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样的转移,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如此就有了“腾笼换鸟”之说。据此答24~25题。
24.吸引苏南地区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因素是
①劳动工资水平 ②土地价格 ③市场 ④政策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腾笼换鸟”对苏北某市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下面是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回答26~27题。
模式一:森林、矿产资源开发 →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模式二: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模式三:沿边开放 → 边贸发展 → 城市化
模式四:小商品经营 → 个体私营企业 → 工业化 → 城市化
26.四种模式中,以政策为动力推进城市化的是
A.模式一 B.模式二 C.模式三 D.模式四
27.下列地区中符合模式四的是
A.苏南地区 B.浙江温州 C.云南德宏 D.东北地区
2010年我国遭多轮暴雨洪涝袭击,2010年8月23日,洪水袭击四川自贡,多名民众被洪水围困,警方紧急救助。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据此回答28~30题。
28.我国东部地区洪灾频发的原因有
①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②土质疏松,易被堆积 ③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乱砍乱伐 ⑤围湖造田 ⑥生态环境脆弱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9.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系统
30.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 ②GPS技术 ③RS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1分)图13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13,试着当当地质工程师,对以下问题作简要分析说明。
图13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质作用的状况为______(单选)。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______地比较好。
(4)甲、乙两地中,若打一眼水井,应选择在______地,若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____地。
32.(18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风向是___________,终年受其影响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是_____________气候,成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冬季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①②③④⑤自然带的更替是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⑤⑥⑦自然带更替更符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33.(11分)读图15“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甲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丁_______。
(2)影响甲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乙与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丙地农产品出现在欧洲人餐桌上,主要得益于__________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D C A B A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D A B C C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B A C B C B D
二、综合题:
31.(11分)
(1)背斜 (2分) 向斜(2分)
(2)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 (1分) 外力(或沉积)(1分) A(2分)
(3)甲(1分)
(4)乙(1分) 甲(1分)
32.(18分)
(1)整体(2分)
(2)西南(2分) 温带海洋性气候(2分)
(3)地中海(2分)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2分) 温和多雨(2分)
(4)⑤⑧(2分)
(5)热量(2分) 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地带性)(2分)
33.(11)分
(1)季风水田农业(1分) 商品谷物农业 (1分) 大牧场放牧业(1分) 混合农业(1分)
(2)地形平坦;雨热同期(等)(2分)
(3)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2分)
(4)大牧场放牧业(1分)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运用(2分)
图2
图3
图4
图5
·d偏西风
·a偏南风
·c偏东风
·b偏北风

N
图6
e风
图7
f风
图8
图9
图11
图12
图14
图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