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9 20:3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指向楚汉之争时期和西汉初期。西汉建立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本课上承秦末农民大起义,下启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秦的暴政和灭亡,也初步具备了史料阅读、观察时间轴等的方法和能力。部分学生解读史料等综合分析能力不强,需要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部分学生对经济史学习的兴趣较低,需要充分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加以调动。 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文物图片、观察时间轴等,提取、概括、总结相关信息,培养学生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与意识,并学会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历史。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史事、阅读材料、观察时间轴等,能够将楚汉之争的史事置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特定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培养唯物史观;能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角度认识、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完成表格、合作探究,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加以论证,形成自己对休养生息政策作用的认识。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教材中《“汉并天下”瓦当》与《“与天久长”瓦当》图片,设问:它们有什么寓意?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实现长治久安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观察图片,思考后回答: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等。 1.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观察图片,提取文字信息、交流表达。
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学习任务一 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建立的意义。 活动1 出示图片《中国象棋》,由楚河汉界导出楚汉之争。结合表格信息,布置任务:请学生讲一讲什么是楚汉之争。 追问:此时的刘邦和项羽还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吗? 活动2 出示材料,设问:刘邦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项羽? 活动3 出示汉高祖图片和西汉建立的知识卡片,布置任务:让学生准确填写关键信息。 活动4 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秦统一的意义,理解西汉建立的意义。 讲述: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结合所学,思考后回答:不是,在秦朝灭亡后,他们之间争夺帝位,楚汉战争就不再是农民战争了。 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打败项羽。 阅读教材,梳理回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观察时间轴,联系旧知,思考后回答:西汉的建立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重新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为经济恢复提供了前提。 1.激发兴趣,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2.学习讲述史事。 3.明确楚汉战争的性质,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1.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学会依据材料对史事进行分析。 2.印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培养唯物史观。 1.学会梳理信息、识读图片,交流表达。 2.培育历史时空观。 1.观察时间轴,联系旧知,激发理性思考。 2.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育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学习任务二 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具体措施及影响。 活动1 出示材料,设问: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活动2 出示教材《相关史事》,布置任务:说一说大臣陆贾给汉高祖提出了怎样的治国建议。结合活动1,思考:汉高祖是否接受了这一建议,为什么? 讲明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 活动3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逐条梳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追问: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了吗?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后回答: 状况: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主要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阅读材料,归纳概括,思考后回答: 陆贾建议:吸取秦亡教训,施行仁义。汉高祖接受了。因为客观上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破坏了社会生产,社会凋敝。主观上,刘邦君臣都亲历了秦朝的暴政,能够汲取秦亡教训。 认真倾听,加深理解。 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思考后回答: 措施: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作用:增加农业劳动力。 措施:鼓励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作用:稳定民心。 措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作用:营造和平环境。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思考后回答: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提升运用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材料创设情境,通过解读史料,认识史事。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3.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理解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背景和原因。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1.问题引领,小组合作,提升与他人合作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学会史料实证的方法。 知道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过渡语: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治平之世”,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认真倾听,用心思考。 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文景之治” 学习任务三 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施政措施及影响。 活动1 出示表格,布置任务:梳理文景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活动2 出示两则材料,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汉文帝和汉景帝如此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活动3 出示教材《相关史事》,布置任务:说一说汉文帝提倡节俭的主要表现。 活动4 出示材料并结合教材,让学生说一说文景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完成表格内容。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后回答: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实行以农为本政策。 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 不动用财物增加生活设施;也不接受别人进献的贵重礼品;还在修建陵墓时提倡节俭。 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后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统治者的治理,到文景时期,国家出现了民众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厚道的“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自主完成表格,学会归纳梳理学习重点。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知道汉文帝躬行节俭、以德化民,是出现“文景之治”的原因之一。 1.学会归纳总结,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2.知道“文景之治”的影响,认识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3.感悟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 出示班固《汉书》“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设问:你认为“文景之治”美吗?美在哪里呢? 认真倾听,用心思考。 结合所学,畅所欲言。理解:汉初的美,美在继秦以后再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美在反思秦亡教训,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增强;美在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更美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学会归纳总结,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畅谈,升华主题。 3.学史明理,涵养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作业与评价
1.作业内容: 基础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拓展作业: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要求:结合所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任选一件文物进行介绍,不少于150字。 提示:可参考教材《学史方法》“(一)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从以下角度进行介绍。 (1)从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介绍其历史价值; (2)从造型、色泽、装饰等多角度介绍其艺术价值; (3)从制作过程等介绍其科技价值。 2.评价量规: 基础作业:见答案(略) 拓展作业: 作业评价结合所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任选一件文物进行介绍,不少于150字。提取信息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表述贴切,介绍全面具体。A提取信息比较准确,逻辑比较清晰,表述较为准确,介绍比较全面。B提取信息不够准确,逻辑清晰度需要提升,表述不够准确,介绍不全面。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