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9 20: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标内容要求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指向西汉末年及东汉时期,以东汉的兴衰为基本脉络。东汉建立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日趋严重。 本课上承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是秦汉政治发展脉络的收尾内容,下启西汉开拓疆域和对外交流的内容: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包含三部分内容: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和黄巾起义。第一部分呼应了本节课标题——“兴”,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因果关系,呼应了本节课标题——“衰”。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秦与两汉的历史时序框架,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也初步具备了史料阅读、识读历史地图等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分析能力有限,东汉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等历史现象理解困难。 可以通过阅读文献、图像材料(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等),提取、概括、总结东汉兴衰的相关信息,培养从特定的时间、空间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与意识,并学会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东汉建立”小档案、观察《东汉形势图》,了解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过程,认识东汉是在延续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基础上的继续与发展,提升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通过梳理光武帝统治措施,了解“光武中兴”;通过表格对比两汉初期统治者政策,提炼统治者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措施的历史经验;观察《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梳理教材,了解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认可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 4.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史事,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综合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朝代顺序简表(部分)》,布置任务:找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朝代顺序简表(部分)》中的“汉朝”包括哪两个阶段?导入:在学习了秦朝与西汉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开启《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的学习。 观察《朝代顺序简表(部分)》,思考回答: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 1.观察《朝代顺序简表(部分)》,提取信息,温故知新。 2.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学习任务一 了解东汉的建立与统一。 活动1 出示“西汉的兴衰”历史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 活动2 依据活动1表格样例,指导学生设计“东汉建立”小档案,并在《东汉形势图》上标出东汉的都城。 学习任务二 了解“光武中兴”。 活动1 阅读教材,梳理光武帝施政措施表格(表格包括背景、目的、措施等)。 活动2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这种局面史称为什么?出示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设问: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至其子明帝时显现出明显的效果,结合材料,回答这一“效果”的表现。 活动3 出示表格,将“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进行对比,探究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处。 活动4 出示《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指导学生依据《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并结合教材,完成“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知识卡片。 复习巩固与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阅读教材,仿照样例,设计“东汉建立”小档案,标出东汉的都城位置——洛阳。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光武帝的施政措施。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史称“光武中兴”。人口增长、垦田增加、社会安定、徭役减轻、百姓富裕、社会经济发展等。 对比表格内容,并从多角度回答问题: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局面;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都以民为本、发展民生)等。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填写“知识卡片”。 梳理西汉的历史,有助于学生复盘并整合所学内容,将东汉的建立置于汉朝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考察,初步养成时序意识。 1.掌握王朝建立的基本要素,识读地图,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了解东汉建立过程,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1.阅读教材,依据表格,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了解“光武中兴”的背景、目的、措施等。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了解“光武中兴”及东汉初期社会状况,提升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列表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结合材料,提炼统治者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措施的历史经验,形成历史认识。 1.观察文物图,阅读教材,提取信息,了解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通过教师讲解,认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可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学习任务三 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活动1 组织学生活动:请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两项活动里任选其一,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1)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关键词组,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将关键词进行排序,并分析其出现的根源。(2)出示《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宅院画像砖》文物图片,指导学生综合介绍该文物是如何体现“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的。 活动2 设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小组合作,在活动中选择其一,完成相关问题。 结合所学,思考回答: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在政治方面,导致朝政混乱,政治腐朽不堪,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在社会方面,外戚与宦官集团、豪强大族都竭力搜刮民财、压榨百姓,导致民生困苦、社会动荡,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史料等进行解读,指导学生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提升历史表达能力。 2.自选任务,小组合作,交流表达,提升与他人合作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以及处理历史信息能力。 基于所学,思考问题,交流表达,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
三、黄巾起义 学习任务四 了解黄巾起义基本史事。 活动1 出示《材料研读》,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首民谣的创作背景,并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活动2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子目及《相关史事》,填写黄巾起义关键信息表(时间、领导者、特点、结果、影响)。 活动3 出示《知识拓展》,设问:黄巾起义与州牧割据有何联系?州牧割据与东汉的“衰”又有何关系?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回答: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平民百姓深受压迫,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的百姓对黑暗统治的愤怒,表示出他们不甘心受压迫的情绪,以及敢于抗争的意志。 自主阅读,记录关键信息,完成黄巾起义关键信息表的填写。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军阀割据一方的州牧割据局面。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了解黄巾起义的背景,提升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1.自主阅读,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通过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历程及特点,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通过问题引领,了解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州牧割据”局面,为后面学习三国的历史建立必要的联系。
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五 探究东汉兴衰的原因。 活动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任务:谈谈你对“东汉的兴衰”有何认识。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维度回答。 依据板书,联系所学,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回答:东汉的兴即光武中兴,衰即东汉的衰落;东汉由兴到衰原因在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时局动荡不安,引发农民起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通过板书构建本节课的学习框架,复盘所学知识,通过问题引领,引发深度思维,回扣本节课主题——“东汉的兴衰”,探究深层次的原因。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作业与评价
1.作业内容: 基础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拓展作业: 看文物,学历史。 下面为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观察文物,查阅资料,完成如下任务(三选一)。 东汉击鼓说唱俑 ①仔细观察东汉击鼓说唱俑的神态、动作等,制作历史文物模型。(需提供制作的过程性照片) ②查阅资料,试为东汉击鼓说唱俑写一段解说词。(100字左右) ③结合时代背景,试猜想东汉击鼓说唱俑所“说唱”的内容,并提供相应依据。(100字左右) 2.评价量规: 基础作业:见答案(略) 拓展作业:(三选一) 作业评价①仔细观察东汉击鼓说唱俑的神态、动作等,制作历史文物模型。(需提供制作的过程性照片)能够精确地把握文物的造型特点;制作美观,神态、动作生动,做工比较精细;能够详细提供制作过程性材料。A能够把握文物的造型特点;制作较为美观,神态、动作生动;能够简单提供制作过程性材料。B未把握文物的造型特点;制作粗糙、简单;无法提供制作过程性材料。C②查阅资料,试为东汉击鼓说唱俑写一段解说词。(100字左右)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筛选、分类;能够对文物的历史背景、造型特点、历史地位与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表述规范、准确,逻辑清晰,无错别字。A查找了较多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简单筛选、分类;能够对文物的历史背景、造型特点、历史地位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表述清楚,语言准确,无错别字。B查找了较少或并未查找资料;简单介绍文物知识;语句较为通顺,错别字较多。C③结合时代背景,试猜想东汉击鼓说唱俑所“说唱”的内容,并提供相应依据。(100字左右)能够综合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猜想过程有理有据;表述规范、准确,逻辑清晰,无错别字。A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猜想;猜想过程能够提供依据;表述清楚,语言准确,无错别字。B无法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猜想;无法提供猜想过程依据,猜想随意;语句较为通顺,错别字较多。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