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金属性:K>Rb>Cs
B.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
C.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D.碱性强弱:LiOH>NaOH>KOH
2.金云母的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半径大小: B.非金属性强弱:
C.电离能大小: D.碱性强弱:
3.下列事实不能作为实验判断依据的是( )
A.钠、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钠和镁的金属性强弱
B.铁投入溶液中能置换出铜,钠投入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铜,判断钠与铁的金属性强弱
C.酸性:,判断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
D.与分别与足量的反应,判断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
4.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卤族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B.卤素的单质其熔沸点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C.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D.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
5.下列叙述能说明氯元素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是( )
①HCl的溶解度比大
②HCl的酸性比强
③HCl的稳定性比强
④还原性:
⑤HClO的酸性比弱
⑥与铁反应生成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
⑦能与反应生成S
⑧在周期表中Cl处于S同周期的右侧
A.③④⑤⑦⑧ B.③⑥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6.用中子轰击原子产生α粒子(即氦核)的核反应为:。已知元素Y在化合物中呈+1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于中和溅在皮肤上的NaOH溶液
B.Y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
C.X和氢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
D.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7.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酸性: B.原子半径:
C.氢化物稳定性: D.碱性:
8.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分别与反应 比较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
B 向溶液中分别通入 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C 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比较碳、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D Fe、Cu分别与盐酸反应 比较铁、铜的金属性强弱
A.A B.B C.C D.D
9.能说明的氧化性比S的氧化性强的事实是( )
A.通常情况下硫为淡黄色固体,而氯气为黄绿色气体
B.硫不溶于水,而氯气能溶于水
C.与金属反应后,硫被还原为-2价而氯被还原为-1价
D.与同一种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被硫氧化成低价态,被氯气氧化成高价态
10.下列各组微粒中,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已知:①A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②。
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化合物E,其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官能团名称:B: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
(3)某学习小组设计物质B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如下,根据图2装置回答问题。
①装置甲锥形瓶中盛放的固体药品可能为________(填字母)。
A. B.KCl C. D.
②实验过程中,丙装置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物质B的催化氧化产物与葡萄糖具有相同的特征反应,将所得的氧化产物滴加到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元素的某种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关系(Z为核电荷数,Y为元素的有关性质)
把与下面的元素有关性质相符的曲线图的字母填在相应横线上。
(1)第ⅡA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____。
(2)第三周期元素离子的离子半径:___________。
(3)第二、三周期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的变化:___________。
13.我国科学家通过与多个国家进行科技合作,成功研发出铯原子喷泉钟,使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的精度从30万年不差1秒提高到600万年不差1秒,标志着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知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ⅠA族,根据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下列内容:
(1)铯的原子核外共有___________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___,铯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
(2)铯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放出___________色气体,同时使紫色石蕊溶液显___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3)预测铯单质的还原性比钠单质的还原性___________(填“弱”或“强”)。
三、实验题
14.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已检验)。4是蘸有淀粉-KI溶液的白纸,U形管上方插入填充有蘸有淀粉-KI溶液和NaBr溶液的两团棉花、两头带有弹簧夹的玻璃管。
实验过程:
Ⅰ.关闭弹簧夹b,打开仪器a的旋塞,滴加浓盐酸。
Ⅱ.当白纸4发生颜色变化后,打开弹簧夹b。
Ⅲ.当玻璃管中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团变成红棕色时,关闭弹簧夹b。
Ⅳ.……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
(2)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氧化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4)为验证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氧化性,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
(5)过程Ⅲ的目的是__________。
(6)3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
(7)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题思路,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KS>P,故其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B正确;非金属性:O>S>P,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错误;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所以碱性:LiOH2.答案:A
解析:A.镁离子与氟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镁离子核电荷数大,半径小,A正确;
B.氧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更强,B错误;
C.越容易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越小,K的金属性更强,更容易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更小,C错误;
D.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所以氢氧化钾碱性更强,D错误。
3.答案:B
解析:钠投入溶液中,钠与水反应,不会发生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因此不能比较铁与钠的金属性强弱。
4.答案:D
解析: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A正确;VIIA元素,非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升高,因为单质属于分子晶体,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分子构型相同,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则熔沸点越高,B正确;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C正确;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密度从上到下呈现增大的趋势,钾的密度比钠小为特例,D错误。答案选D。
5.答案:C
解析:溶解度为物理性质,①不能说明,比较酸性必须为最高价含氧酸,②不能说明,氢化物的稳定性可以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硫,③正确,离子的还原性可以说明,④正确,不是最高价含氧酸,⑤错误,氯气的氧化性大于硫,⑥可以说明,氯气与硫化氢生成硫单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⑦可以说明,周期表中Cl处于S同周期的右侧,⑧可以说明;故选C。
6.答案:A
解析:由核反应式知,Y的质量数为7,结合“元素Y在化合物中呈+1价”可知,Y为鲤元素,其质子数。根据反应前后质子数和质量数均守恒可知,、,则,故X为硼元素。即该核反应可表示为。的酸性较弱且不具有腐蚀性,可用于中和不慎溅在皮肤上的NaOH溶液,A正确;Li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B错误;属于共价化合物,C错误;和两核素的质子数均为3,中子数分别为3和4,二者互为同位素,D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非金属性:PS>O,B错误;根据非金属性:F>O>P,可知氢化物的稳定性:,C正确;根据金属性:Li8.答案:B
解析:分别与反应,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可判断出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A正确;向溶液中分别通入,与反应生成,与反应生成,无法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B错误;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有气体生成,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及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可以判断出碳、硫的非金属性强弱,C正确;利用Fe、Cu分别与盐酸反应时的现象可判断出Fe、Cu的金属性强弱,D正确。
9.答案:D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为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无关,不能作为比较氧化性强弱的依据,A、B项不符合题意;与金属反应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取决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氧化性强弱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与同一种金属反应时,金属被硫氧化成低价态,被氯气氧化成高价态,说明Cl得电子能力较强,即氯气的氧化性较强,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S与Cl是同周期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原子序数:Cl>S,因此原子半径:S>Cl,A错误;同种元素,简单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半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半径:,B正确;Na和Cl是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Cl>Na,因此原子半径:Na>Cl,C错误;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S11.答案: (1)羟基;羧基
(2);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3)AD;;产生砖红色沉淀
解析:(1)B为,D为,B、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分别是:羟基、羧基;
(2)反应④为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3)在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实验中,根据装置图可知,装置甲用于产生氧气,可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也可以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装置乙用水浴加热产生乙醇蒸气,与氧氧混合,通过丙装置中的铜网作催化剂,丁装置用冷水冷却得到产物;
①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可知,装置甲用于产生氧气,可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也可以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故答案为AD;
②实验过程中,丙装置硬质玻璃管中铜网作催化剂,乙醇被氧化成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乙醇被氧化成乙醛,滴加到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12.答案:(1)B
(2)C
(3)D
解析:(1)第ⅡA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随核电荷数增大,最外层电子数不变,故图B符合。
(2)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所以离子半径:,所以离子半径:,故图C符合。
(3)同周期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图D符合。
13.答案:(1)6;1;55
(2)无;蓝;
(3)强
解析:(1)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结合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铯原子核外电子分六层排布,个数分别是2、8、18、18、8、1,原子序数是55,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
(2)铯与钠同主族,具有极强的金属性,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铯:,氢氧化铯是强碱,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14.答案:(1)分液漏斗
(2)(浓)
(3)白纸4变蓝
(4)取下玻璃管,加热2处,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团变蓝
(5)反应生成溴单质,并防止氯气干扰
(6)吸收多余的,防止污染空气
(7)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1)由装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3)氯气能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氧化性,则实验现象是白纸4变蓝。
(4)为验证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氧化性,应使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团中生成的溴挥发到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团上,则过程Ⅳ的操作是取下玻璃管,加热2处,现象是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团变蓝。
(5)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的氧化性,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团变为红棕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应关闭弹簧夹b,否则氯气过量,会干扰后续与氧化性强弱的判断。
(7)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