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20: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 11 课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中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 的女儿李星华于 1943 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 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 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 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 仰与深切怀念。
本文是一篇经典之作,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 法来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是从李大钊被捕前、 被捕时、法庭上、被杀后的情景中,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 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教学难点是领 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
课后“阅读链接”编排的是叶挺将军的《囚歌》。叶挺 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人民 解放战争的英雄。这首诗感情炽烈,气势豪迈,写出了革命者
虽身陷牢笼,但依然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英雄 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 志豪情。
本班学生 32 人,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涯,已经掌握了一 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本课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大胆质疑, 合作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
3.关注人物神态、言行等描写,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 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李大钊被审时、被害后有关资料; 叶挺将军 的资料。
2.PPT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关注人物言行,体会到了李大钊品质 忠于革命、不惧生死的品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初步了解李大钊,简单交流形势严峻的语句。(指名回答) 这一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的 崇高品质。
(二)迁移运用,感悟人物形象 1.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 8-29 自然段(被捕时、被审时),标注人物语 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 结合搜集的李大钊同志被审 和被害时的资料,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 畏的革命气概并感情朗读。
2.交流体会
( 1)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 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这一部分承接上文, 更能突出形势特别严峻,反动派开始行动了)
(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生谈体会。(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这句话是抓住什么来写的?(语言)
此时情况怎样?你又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此时“我”又 是怎样的表现?
引读:情况危险,我显得惊慌失措,父亲却显得镇定自 若——齐读。
( 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后面,走 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生谈体会。(“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一个关键词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的品质—从容不 迫、临危不惧。
(4)自读课文第 13-17 自然段,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来 写反动军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谈体会。这一部分写了反动军警的残暴,更能反衬出 李大钊的沉着冷静,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这一部 分还运用了前后照应,“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 的工友阎振三”和文章前面“共有阎振三一早上街买菜,直 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这样写结构严谨,更能突出革命者坚 定的革命信念。
(5)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 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生谈体会。什么叫“惯有的严峻态度”? 感情朗读。
(6)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体会父亲的外貌描写。(抓住“没戴眼镜”“乱蓬蓬”)
你怎么知道李大钊在狱中遭受酷刑的,跟大家介绍一下 你查到的资料。
相机资料补充: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 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 他始 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 没泄露 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 命气节。
体会父亲的神态描写。(抓住“平静”“慈祥”)
(7)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 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体会父亲的神态描写。(抓住“安定”“沉着”) ②“父
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他 的眼神里包含着什么?
(8)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 她们什么也不 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 望我们。
从语言描写中能够感受到什么?(李大钊不愿牵连家人, 一心要保护家人)
父亲和“我”为什么都说“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
“望了望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担心与不舍, 充分体现了对家人的爱。
3.体会父亲对我的影响。
(1)父亲无论在被捕还是被审时都从容不迫,无所畏惧, 这对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浏览课文, 思考:父亲对我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2)对比阅读。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 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3)父亲被捕时我显得惊恐不安,为什么此时我却如 此机智和勇敢?是谁让我学会了沉着机智应对危险,是谁给 了我面对危险时的勇气?
4.小结。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革命者,一位共产党员。正 是因为怀着对家人的爱,对受苦受难的同胞的爱,对军阀和 帝国主义的憎恨,才会有如此坚定的革命志向,不怕牺牲的 革命精神,这种力量来自于——
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 他平时对我们讲的——
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5.补充资料:
4 月 28 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 责,将李大钊等 20 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 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 38 岁。
三、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过渡:(学习任务)像李大钊这样忠于革命、不怕牺牲 的革命者还有许多,一起听叶挺的《囚歌》,你又能从中感 受到怎样的革命气节。
1.阅读链接:《囚歌》。
(1)指名介绍背景。
(2)简单交流感受。
(3)感情朗读。
四、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手法
过渡:今天,我们追随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了解了李大 钊的革命事迹,感受了李大钊崇高的革命气节,让我们齐读
课文最后两节,记住英雄的被难日。 1.学习任务
自读课文被害后(30—33 自然段),学习文章首尾呼应 的手法,感受作者李星华对父亲无限追思之情。
2.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3.最后两段与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这样写有何好 处?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强调了父亲的被难日是“我” 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的,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 之情。)
小结:前后照应的写法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还能 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五、学习收获
1.从文章主题说收获; 2.从写作方面说收获。
六、总结课文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无数的革命斗士前 赴后继,视死如归,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让 我们缅怀先烈,牢记他们的革命事迹。
七、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抓住“没戴眼镜”“乱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