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一、选择题
1、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教训是( )
A.反对个人崇拜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D.必须健全民主和法制
2、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 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②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5、 “文革”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C.要防止个人崇拜 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6、 “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次运动”是指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土地改革 D.文化大革命
7、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是在
A.建国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十年全面建设时期
8、 “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9、 “文革”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C.要防止个人崇拜 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10、下列是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解读两幅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66年哈尔滨学生在广场游行 1984年北大学生在国庆游行
A.工作中心都已发生转移 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重大突破
C.民主与法制建设尚待确立 D.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受到真诚拥护
1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出现了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戏曲失去群众基础 B.样板戏适应百姓需求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
12、 一封情书的开头写道:“××(姑娘名字)同志:首先请接受守卫在反修(指苏联)前哨的解放军战士的同志式的问候。”这封情书最有可能写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过渡时期 C.文革时期 D.21世纪初
13、“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防止个人崇拜
C、要正确认识阶级斗争问题 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14、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抓革命,促生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5、电影《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15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正式公映,片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摘的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拥的多多的!”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历程中,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印证“毛泽东”的这句台词 ( )
A、进行土地改革 B、团结各民主党派
C、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D、文化大革命
二、非选择题
16、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和制度的差异往往会给一个国家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
材料一:(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见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时代、退却时代、剥夺时代、战争时代 和战后时代。
材料三: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富兰克林 罗斯福(1933年)
材料四: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的两千多万,政府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这一效应的出现与我国封建社会那些制度和政策有关?
(2)根据材料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退却时代”和“剥夺时代”分别指什么时期,并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经济政策的显著特点? (6)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材料三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4)结合材料四及相关史实,分析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到新时期 “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一六通知”是毛泽东亲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持制定的,反映了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发动的主要论点。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边,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人,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靠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起家的,在“天下大乱”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反革命集团。他们从批判《海瑞罢官》开始点火,其后的种种罪恶活动贯穿于“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九一三事件后,他们更加猖狂。中共“十大”后,他们在中央政治局结成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阴谋全面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和倒退。“文化大革命”要否定,反革命活动要批判,但又不能也不应该否定这十年间的一切。毛泽东要对十年内乱负主要责任。从毛泽东一生的业绩来看,他只是“无产阶级政治家犯的错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对当时党内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分析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什么?导致他作出这一判断的国内外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形成“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土壤”是什么?列举“四人帮”的罪恶活动。
(3)材料三对“文化大革命”作了怎样的评价?从“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中应当吸取哪些教训?
18、天津解放后,一次座谈会,一位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问道:“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我还准备多开几家工厂,那不是罪更大吗?―――”刘少奇回答:“你开工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工厂,将来交给国家,这是有功的。”―――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受到极大争论和非议。
(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
(2)、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什么政策?
(3)、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4)、在什么情况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争论和非议?
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A
6、D
7、C
8、A
9、A
10、A
11、【解析】C 本题考查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一种产物,是“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
12、 【解析】C。本题考查现代中国6 ( http: / / www.21cnjy.com )0 70年代的外交关系。据题干可知该时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因此有了“反修”这个“文革”时期特殊的历史词汇。正确选项为C。
13、A
14、A
15、D
【解析】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是在1966年发生的,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不会在《建国伟业》中体现。
16、 (1)效应:滞后效应。制度和政策: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
(2)表现:粮食税;解除国有化;允许买卖。
特点:放弃直接过渡的设想和实践,采取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式。
理解: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正确方式。
(3)背景:遭到1929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胡佛自由放任失败。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濒于崩溃”的原因:以“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斗争为纲”的错误决策;“文革”动乱的破坏。“快速发展”的原因: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坚持改革开放。
17、(1)目的:消除混进党、政、军和文化领域各界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不符合。因为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内外原因:国内方面,是党内“左”倾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国外方面,我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等对世界战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
(2)“土壤”: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这种“天下大乱”的混乱局势。
活动:批判《海瑞罢官》,点燃“文化大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的导火线;策划上海所谓的“一月革命”的夺权活动,把“文化大革命”推入“全面夺权”的阶段;诬蔑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抗争为“二月逆流”;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周恩来;残暴镇压“四五运动”;朱德、毛泽东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却乘机加紧篡党夺权活动。
(3)评价:“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和倒退。
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防止“左”的错误等。
18、(1)、全国刚解放,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当时人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多。
(2)、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3)、百废待兴,过渡时期为社会主义的改造奠定基础。
(4)、文革时期。
解析:
本试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我国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态度及政策,这是中国政府创造性的政策,即对民族工商业采取调整、赎买政策,既符合革命精神,又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式。注意这是天津解放,属于建国初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