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改革开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改革开放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04 20:24:41

文档简介

第9课 改革开放
【课程标准】
了解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改革前农村状况,分析农村改革的原因,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了解改革前国有企业的状况,知道国企改革两步走的具体内容;
3、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作用,认识开放的必要性;
4、通过农村、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5、感受党中央大胆放权的勇气与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经济特区等概念;
难点:内容多、概念多、专业性强。
【学情】
八年级学生出生在世纪之交,直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于改革开放前的生活只是略有耳闻,感觉相去甚远;本课中经济概念比较多,学生不易理解。
【评价】
1、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对农村的影响;
2、能说出国企改革的内容,简单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能说出我国开放的特区和格局;
4、知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很高兴来到我们美丽的章丘实验中学,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合作。老师这里有一盆沙子,如果把沙子看作财富的话,请你用一只手托起一些沙子,五指慢慢并拢,到虚握,再握紧,手中的沙子有什么变化?看着这些财富在指尖流失,什么感觉?
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合作。
刚才抓沙子游戏中,我们的手经历了紧握、虚握、托起三种状态。握得越紧,得到越多吗?恰恰相反,托着的时候,空间是开放的,得到的是最多的。小游戏里面蕴含着大智慧。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政策上的变化,也经历这样一个不断放权的过程。而改革开放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转折。今天,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来感受党大胆放权的勇气与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板书)
什么是改革?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制度。什么是开放?打开国门吸引国外先进的东西来推动改革。改革是对内的,开放是对外的。
先从哪个领域改革呢?看一则材料并回答问题。
农村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
改革先从哪儿开始呢,为什么?
(农村。贫穷)
那么改革前农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呢?请大家找到课本42页楷体字部分第一段“农村改革以前……”,大家一起读。
这段话说明人民公社处于哪种状态?(紧握)从哪些词中可以判断?(统一、集中等)这种状态下,农民有积极性吗?所以,贫穷。
这说明人民公社这种模式是不合理的。是墨守陈规,还是锐意改革呢?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遇到大旱的安徽省小岗村的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做出了回答。
1978年12月一个漆黑的夜晚,小岗村各户户主悄悄的集中在一起,秘密签署了一份按有红手印的契约。这份神秘的契约是什么内容呢?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小岗村做出了什么决定?
(分田到户。)
2、他们认为,这样做能改变生活的窘迫吗?
(能;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3、这么做有什么风险?
(可能坐牢杀头。)
虽然这中间有错别字,甚至有些农民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分田到户的当年,
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小岗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
人口增多了吗?耕地增多了吗?
粮食产量为什么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主权)
这时的分田到户像一个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孩子一样,周围质疑声不断。中央得知后,认为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变化很快”,认可了他的合法地位,进而在全国推广,并将为他起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2页小标题,划下来)。这9个字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学案第一部分,并完成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谁来承包?向谁承包?(自主完成)
(家庭;国家)
2、谁会受益?为何受益?(小组讨论)
(农民和国家双赢。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所以生产积极性提高,所以粮食产量提高,解决温饱;国家:农业发展,进而推动其他行业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民公社时期,在公有制前提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没有积极性,农业发展停滞,导致贫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请一位同学回答。(依然坚持公有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剩下都是自己的,人们有了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富裕。)
项目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
公有制
经营方式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方式
统一分配
剩下都是自己的
影响
没有积极性
农业发展停滞
贫穷
调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发展
开始富裕
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的农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又找到一条致富路——乡镇企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无数乡镇企业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如:空调界的巨无霸——美的集团,大家比较喜欢的——汇源果汁。这些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从此,农村用两条腿快速走上了致富路。
时至今日,政府进一步放权给农村,制定取消农业税和农业补贴等措施。农民种田不仅不用交税,反而有补贴。这加速了我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紧握下的人民公社使农村贫穷;虚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托起的新农业政策推行后,农村进入了小康社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犹如春风化雨,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了累累硕果后,有人提出:既然在农村一包就灵,那么应该让“包”字进城,进而将承包制推向城市。
城市
为什么城市也要进行承包呢?那时城市的主体——国有企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当时的首钢厂长的烦恼。
改革前的首钢,虽然是北京一家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没有自主权,由国家机关直接经营,连盖一个厕所都要报批。那时,首钢的高炉吃的是从数千里外的海南岛调运来的矿石,多次倒运杂质很多,经过洗选才能使用,成本很高,造成企业长期亏损。虽然当时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企业亏损由国家补贴,所需投资照样可以向国家伸手要,可是,这终究是有责任心的企业领导者的一块心病。
——首钢退休职工、曾任首钢党委办公室主任:夏祖炽
厂长有什么烦恼?他有办法解决吗?(长期亏损;无能为力)
这是计划经济。它属于哪种状态?怎么改呢?
阅读45页第一段,完成学案第二部分表格。
内容
紧握(改革前)
虚握(1985年起)
托起(1992年起)
所有制形式
单一公有制
政企关系
政府管理企业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学生回答)
首钢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钢的改革愿望非常强烈,1981年首钢遇到了改革的难得机遇。市里同意首钢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包全留,欠收自负,国家不再给首钢投资”的包干办法。并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层层责、权、利相结合,包、保、核到人的经济责任制,直接与奖金挂钩。当年实现利润3.16亿元,上缴2.7亿元后,留利4000多万元。
1、红字部分体现了改革的哪项措施?
2、蓝字部分体现了改革的哪项措施?
3、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效果?
在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央进一步放权给企业:
1996年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了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造。首钢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前进。温家宝总理到首钢视察并指出,要把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
红字部分体现了哪项措施?
今天的首钢,已经成为世界前500强的现代化企业。
计划经济下的国企是落后的,承包后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走上现代化之路。
我们厂长的烦恼解决了吗?活力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厂长们在改革之初,对于设备也是愁掉了很多头发。我们来看厂长的烦恼2:
四、对外
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
材料中的重庆炼钢厂面临什么困难?应当如何解决?
(设备老旧;更新设备;但是这个时期我们制造不出先进的设备,(购买外国的)但是这个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国门是封闭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样?(开放)不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开放呢?偌大的中国需要先试点,然后将好的做法推广。
边看视频,边思考学案第三部分问题:
1、经济特区“特”在什么地方?
(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2、最初将经济特区设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紧靠港澳台,华侨众多,便于吸引)
3、特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4、结合课本43页及44页《开放示意图》,分析特区成功后,开放如何进一步扩大的?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封闭的中国是落后的,特区推动了我们发展,全方位的开放使我们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国人民正以昂扬奋进的朝气,开拓进取的勇气,一往无前的锐气,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阔步向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36年来,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PPT)大家有什么感受?
(如:中央以人为本,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问题;百姓大胆创新;积极性很重要等,最后指导学生落脚到:改革开放是一条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一个从集中到放权,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现在,我们看起来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但当时是举步维艰。但它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一旦挣脱了束缚,解放了思想,将表现出多么伟大的创造力,创造多少人间奇迹。
当然,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面对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改革”,强调要抓住改革这一红利,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深化改革,真正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板书:
项目
紧握
虚握
托起
农村
人民公社(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温饱)
取消农业税
补贴
(小康)
城市
计划经济(落后)
承包(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
对外
封闭(停滞)
经济特区(发展)
全方位(全球化)
课件18张PPT。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9课改革开放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改革先从哪个领域开始,为什么?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小岗村做出了什么决定?他们认为,这样做能改变生活的窘迫吗?这么做有什么风险? 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小岗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
公有制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国家 集体 自己调动积极性
农业迅速发展
开始富裕乡镇企业开天辟地头一回农民种田不交税厂长的烦恼(1)厂长有什么烦恼?他有办法解决吗? 改革前的首钢,虽然是北京一家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没有自主权,由国家直接经营,连盖一个厕所都要报批。那时,首钢的高炉吃的是从数千里外的海南岛调运来的矿石,成本很高,造成企业长期亏损。虽然当时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企业亏损由国家补贴,所需投资照样可以向国家伸手要,可是,这终究是有责任心的企业领导者的一块心病。
——首钢退休职工:夏祖炽
国有企业改革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
经济并存企业经营
自主权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认为,当年改革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承包期内,首钢每年的上缴利润都要比上年递增7.2%,这是首钢对国家的承诺,必保的,超额利润则由首钢自主支配。
……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做到劳动报酬与贡献挂钩。实现利润每增长1%,工资总额就增长0.8%。
……1994年与1978年相比,首钢的实现利税由3.77亿元,增加到66亿元,增长16.5倍。
1、红字部分体现了改革的哪项措施?
2、蓝字部分体现了改革的哪项措施?
3、下面黑色部分说明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效果? 《我与首钢改革》(夏祖炽) 1996年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了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造。首钢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前进。
材料体现了哪项措施? 《我与首钢改革》(夏祖炽) 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厂长的烦恼(2) 重庆炼钢厂面临什么困难?
应当如何解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深化改革第9课 改革开放
【学习目标】
1、了解改革前农村状况,分析农村改革的原因,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了解改革前国有企业的状况,知道国企改革两步走的具体内容;
3、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作用,认识开放的必要性;
4、通过农村、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5、感受党中央大胆放权的勇气与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学习过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让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起来了解先辈们的智慧、勇气与艰辛吧!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完成下列问题:
1、谁来承包?向谁承包?(自主完成)
2、谁会受益?为何受益?(小组讨论)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内容
紧握(改革前)
虚握(1985年起)
托起(1992年起)
所有制形式
单一公有制
政企关系
政府管理企业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特”在什么地方?
2、最初将经济特区设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3、特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4、结合课本43页及44页《开放示意图》,分析特区成功后,开放如何进一步扩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