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真题数学卷(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真题数学卷(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0-29 08:15: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真题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在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7的立方根是3 B. 是 的平方根
C.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D. 的算术平方根是a
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4、x,则x可能取的值为(  )
A.5 B.6或 C.5或 D.
4.如图,在△ABC中,∠BCA=40°,∠ABC=60°.若BF是△ABC的高,与角平分线AE相交于点O,则∠EOF的度数为(  )
A.130° B.70° C.110 D.100°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它斜边上的高长为(  )
A.13 B. C. D.
6.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下面四幅图中,不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是(  )
A. B.
C. D.
7.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8,m,则m2的值为(  )
A.10 B.100 C.28 D.100或28
8.如图,△ABC中,D点在BC上,且BD的中垂线与AB相交于E点,CD的中垂线与AC相交于F点,已知△ABC的三个内角皆不相等,根据图中标示的角,判断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
A.∠1=∠3,∠2=∠4 B.∠1=∠3,∠2≠∠4
C.∠1≠∠3,∠2=∠4 D.∠1≠∠3,∠2≠∠4
9.如图,在长方体透明容器(无盖)内的点 处有一滴糖浆,容器外 点处的蚂蚁想沿容器壁爬到容器内吃糖浆,已知容器长为 ,宽为 ,高为 ,点 距底部 ,请问蚂蚁需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容器壁厚度不计)(  )
A. B. C. D.
10.如图,长方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由点A(4,0)同时出发,沿长方形BCDE的边作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以2个单位/秒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以6个单位秒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21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
A.(0,2) B.(﹣4,0) C.(0,﹣2) D.(4,0)
11.“分母有理化”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化简的方法,如: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平方之后再开方的方式来化简一些有特点的无理数,如:对于 ,设x= ,易知 > ,故x>0,由x2= = =2,解得x= ,即 。根据以上方法,化简 后的结果为(  )
A.5+3 B.5+ C.5- D.5-3
12.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9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  )
A.(2018,2) B.(2019,0) C.(2019,1) D.(2019,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已知一次函数经过,两点,则它的图象不经过第   象限.
14.已知点 在x轴上,则m等于   .
1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于点D,AE=AD,则∠ADE的度数为   .
16.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为 与 ,则a的值为   .
17.如图,在桌面上的长方体ABCD-EFGH中,长AB为8米,宽BC为6米,高BF为4米,点M在棱HG上,且HM=3MG.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爬到M点,则它爬行的最短路程为    米.
18.笔直的海岸线上依次有A,B,C三个港口,甲船从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C港口,1小时后乙船从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A港口,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1.25倍,甲、乙两船与B港口的距离 与甲船行驶时间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给出下列说法:①A,B港口相距 ;②乙船的速度为 ;③B,C港口相距 ;④乙船出发 时,两船相距 .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19.已知函数 .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0.已知直线 ,求:
(1)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 两点,求A、B两点坐标;
(2)若点 在图象上,求m的值是多少
21.如图,在△ABC中,AD⊥BC,AE平分∠BAC,∠B=72°,∠C=30°.
(1)求∠BAE的度数;
(2)求∠DAE的度数。
22.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是m+3和2m-15.
(1)求这个正数是多少?
(2) 的平方根是多少?
23.老师告诉小红:“离地面越高,温度越低”.并给小红出示了下面的表格:
距离地面高度/千米 0 1 2 3 4 5
温度/摄氏度 20 14 8 2 -4 -10
根据上表,老师还给小红出了下面几个问题,请你和小红一起来回答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如果用h表示距离地面的高度,用t表示温度,请你用关于h的式子表示t;
(3)请你利用(2)的结论求
①距离地面5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
②当高空某处温度为﹣40度时,求该处的高度.
24.某学校的教学楼,校门口和公园恰好依次分布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周五下午初二年级组织学生从校门口出发匀速步行到公园野餐,学生队伍(学生队伍长度忽略不计)出发同时林林发现未带餐垫,便立即匀速跑向教学楼,到教学楼后用6分钟找到了餐垫,他即刻将速度提高至原速度的 倍匀速向公园跑去,最后林林比学生队伍提前 分钟到达公园.在整个过程中,林林和学生队伍分别到教学楼的距离 (米)与学生队伍的步行时间 (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解决下列问题:
(1)林林最初从校门口跑向教学楼为   米/分钟,学生队伍的速度为   米/分钟;
(2)学生队伍出发多少分钟后与林林相距360米?
25.从甲地到乙地,先是一段上坡路,然后是一段平路,小明骑车从甲地出发,到达乙地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原路返回甲地.假设小明骑车在上坡、平路、下坡时分别保持匀速前进,已知小明骑车上坡的速度比平路上的速度每小时少5km,下坡的速度比在平路上的速度每小时多5km,设小明出发xh后,到达离乙地ykm的地方,图中的折线ABCDEF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1)小明骑车在平路上的速度为   km/h,他在乙地休息了   h.
(2)分别求线段AB、EF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3)从甲地到乙地经过丙地,如果小明两次经过丙地的时间间隔为0.85h,求丙地与甲地之间的路程.
26.已知:如图一次函数y1=-x-2与y2=x-4的图象相交于点A.
(1)求点A的坐标;
(2)若一次函数y1=-x-2与y2=x-4的图象与x轴分别相交于点B、C,求△ABC的面积.
(3)结合图象,直接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真题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在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最简二次根式
【解析】【解答】解:A、 ,被开方数中含有能开得尽方的因数,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 ,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 ,被开方数中含有能开得尽方的因式,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是最简二次根式,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7的立方根是3 B. 是 的平方根
C.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D. 的算术平方根是a
【答案】D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及开立方
【解析】【解答】解:A. 27的立方根是3,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是 的平方根,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的算术平方根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立方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逐项判断即可。
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4、x,则x可能取的值为(  )
A.5 B.6或 C.5或 D.
【答案】C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当x为斜边时,x= =5;
当4为斜边时,x= .
∴x的值为5或 ;
故答案为:C.
【分析】分x为斜边、4为斜边,利用勾股定理可得x的值.
4.如图,在△ABC中,∠BCA=40°,∠ABC=60°.若BF是△ABC的高,与角平分线AE相交于点O,则∠EOF的度数为(  )
A.130° B.70° C.110 D.100°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解析】【解答】解:∵∠BCA=40°,∠ABC=60°
∴∠BAC=80°,
∵AE平分∠BAC,
∴,
∵BF⊥AC,
∴∠BFA=90°,
∴∠ABF=10°,
∴∠BOE=∠BAO+∠ABO=40°+10°=50°,
∴=130°,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AC=80°,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BOE=∠BAO+∠ABO,求出∠BAO,∠ABO即可,根据补角的定义求得.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它斜边上的高长为(  )
A.13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 解:∵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
∴斜边=
∵S三角形= 斜边上的高
∴斜边上的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先求出斜边的长,再根据等面积法,进而求解得出答案
6.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下面四幅图中,不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解析】【解答】解:A、有三个直角三角形, 其面积分别为 ab, ab和 ,
还可以理解为一个直角梯形,其面积为 ,由图形可知:
= ab+ ab+ ,
整理得:(a+b) =2ab+c , a +b +2ab=2ab+ c , a +b = c
能证明勾股定理;
B、中间正方形的面积= c ,中间正方形的面积=(a+b) -4 ab=a +b ,
a +b = c ,能证明勾股定理;
C、不能利用图形面积证明勾股定理, 它是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说明.
D、大正方形的面积= c ,大正方形的面积=(b-a) +4 ab = a +b ,
a +b = c ,能证明勾股定理;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A、B、C、D各图形结合勾股定理一一判断可得答案.
7.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8,m,则m2的值为(  )
A.10 B.100 C.28 D.100或28
【答案】D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当m为斜边时,m2=62+82,所以m2=100;当m为直角边时,m2=82-62=64-36=28,所以 的值为100或28.故本题选D.
【分析】由题意分析可得,m为斜边或m为直角边.根据勾股
8.如图,△ABC中,D点在BC上,且BD的中垂线与AB相交于E点,CD的中垂线与AC相交于F点,已知△ABC的三个内角皆不相等,根据图中标示的角,判断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
A.∠1=∠3,∠2=∠4 B.∠1=∠3,∠2≠∠4
C.∠1≠∠3,∠2=∠4 D.∠1≠∠3,∠2≠∠4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BD的中垂线与AB相交于E点,CD的中垂线与AC相交于F点,
EB=ED, FD=FC,
∠B=∠EDB, ∠FDC=∠C,
∠1=∠B+∠EDB,∠3=∠FDC+∠C,且∠B≠∠C,
∠1≠∠3,
又∠4=180°-∠B-∠C,∠2=180°- ∠EDB+∠FDC,
∠2=∠4,
综上所述:∠1≠∠3,∠2=∠ 4.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EB=ED, FD=FC,等边对等角得到∠B=∠EDB, ∠FDC=∠C,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角的定义计算即可.
9.如图,在长方体透明容器(无盖)内的点 处有一滴糖浆,容器外 点处的蚂蚁想沿容器壁爬到容器内吃糖浆,已知容器长为 ,宽为 ,高为 ,点 距底部 ,请问蚂蚁需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容器壁厚度不计)(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最短路径问题
【解析】【解答】解:沿着上面和棱将A点翻折至 处,则新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3cm,7cm,
将容器展开:

∴蚂蚁需爬行的最短距离是
故答案为:D
【分析】沿着上面和棱将A点翻折至 处,则新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3cm,7cm,分三总情况讨论,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和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0.如图,长方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由点A(4,0)同时出发,沿长方形BCDE的边作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以2个单位/秒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以6个单位秒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21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
A.(0,2) B.(﹣4,0) C.(0,﹣2) D.(4,0)
【答案】A
【知识点】点的坐标;探索图形规律
【解析】【解答】解:矩形的边长为8和4,因为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3倍,
时间相同,物体甲与物体乙的路程比为1:3,由题意知:
①第一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24×1,
物体甲行的路程为24× =6,物体乙行的路程为24× =18,在DE边相遇;
②第二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24×2,
物体甲行的路程为24×2× =12,物体乙行的路程为24×2× =36,在DC边相遇;
③第三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24×3,
物体甲行的路程为24×3× =18,物体乙行的路程为24×3× =54,在BC边相遇;
④第四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24×4,
物体甲行的路程为24×4× =24,物体乙行的路程为24×4× =72,在A点相遇;
此时甲乙回到原出发点,则每相遇四次,两点回到出发点,
2021÷4=505…1,
故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20次相遇地点的是点A,故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21次相遇地点的是第一次相遇的地点
此时相遇点的坐标为:(0,2),
故答案为:A.
【分析】由于矩形的边长为8和4,因为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3倍,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求出每一次相遇的相遇地点,从而得出每相遇四次,两点回到出发点,继而求出结论.
11.“分母有理化”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化简的方法,如: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平方之后再开方的方式来化简一些有特点的无理数,如:对于 ,设x= ,易知 > ,故x>0,由x2= = =2,解得x= ,即 。根据以上方法,化简 后的结果为(  )
A.5+3 B.5+ C.5- D.5-3
【答案】D
【知识点】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
【解析】【解答】设x=,易知,故x<0,由x2==,解得x=..,=
故答案为:D
【分析】将利用平方再开方的方式化简,进行分母有理化,最后用二次根式运算法则即可求出答案。
12.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9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  )
A.(2018,2) B.(2019,0) C.(2019,1) D.(2019,2)
【答案】D
【知识点】点的坐标;探索图形规律
【解析】【解答】解:分析图象可以发现,点P的运动每4次纵坐标循环一次,横坐标等于运动的次数,
∴2019=4×504+3,
当第504循环结束时,点P位置在(2016,0),在此基础之上运动三次到(2019,2),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点P的运动规律,找到循环次数即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已知一次函数经过,两点,则它的图象不经过第   象限.
【答案】一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图象、性质与系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将,代入得:,
解得:,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一次函数的图象不经过第一象限.
故答案为:一.
【分析】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确定直线经过的象限,继而得解.
14.已知点 在x轴上,则m等于   .
【答案】-3
【知识点】点的坐标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m+3=0,
解得m=-3,
故答案为:-3.
【分析】根据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0列等式求解即可.
1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于点D,AE=AD,则∠ADE的度数为   .
【答案】75°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 ,
∵AD⊥BC
∴ 平分 ,即
又∵


故答案为
【分析】由△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由,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16.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为 与 ,则a的值为   .
【答案】1
【知识点】平方根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a+1)+(2a-4)=0,
解得a=1.
故答案为:1.
【分析】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得(a+1)+(2a-4)=0,求出a的值即可。
17.如图,在桌面上的长方体ABCD-EFGH中,长AB为8米,宽BC为6米,高BF为4米,点M在棱HG上,且HM=3MG.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爬到M点,则它爬行的最短路程为    米.
【答案】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最短路径问题
【解析】【解答】解:∵长方体中,长为8米, ,
∴,
(1)如图,把长方体沿前面与上面展开,过作于,
则,
∴,
(2)如图,把长方体沿左边面与上面展开,
则,
∴,
(3)如图,把长方体沿左边面与后面展开,过作于,
则,
∴,
而,
∴一只蚂蚁从点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爬到点,则它爬行的最短路程为米,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勾股定理求解。分三种情况讨论:把长方体沿前面与上面展开,把长方体沿左边面与上面展开,把长方体沿左边面与后面展开,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18.笔直的海岸线上依次有A,B,C三个港口,甲船从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C港口,1小时后乙船从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驶向A港口,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1.25倍,甲、乙两船与B港口的距离 与甲船行驶时间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给出下列说法:①A,B港口相距 ;②乙船的速度为 ;③B,C港口相距 ;④乙船出发 时,两船相距 .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答案】①②③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和图象可知,
A、B港口相距400km,故①符合题意;
甲船4个小时行驶了400km,故甲船的速度为:400÷4=100km/h,乙船的速度为:100÷1.25=80km/h,故②符合题意;
则400÷80=(400+sBC)÷100-1,得sBC=200km,故③符合题意;
乙出发4h时两船相距的距离是:4×80+(4+1-4)×100=420km,故④不符合题意;
由上可得,正确的为①② .
故答案为:①②③.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A、B港口相距400km,故①符合题意;根据图象可知甲船4个小时行驶了400km,可求出甲船的速度,故②符合题意;根据甲船从A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行驶向C港,1小时后,乙船从B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匀速向A港,两船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1.2倍,可以计算出B、C港口间的距离,从而判断③;根据图像和题意可以计算出乙出发4小时,两船相距的距离,从而判断④。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19.已知函数 .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答案】(1)解:由题意得: ,解得: ,
所以当 时,y是x的一次函数.
(2)解:由题意得: 且 ,解得: ,
所以当 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求出m的值即可。
20.已知直线 ,求:
(1)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 两点,求A、B两点坐标;
(2)若点 在图象上,求m的值是多少
【答案】(1)解:令y=0,则3x+6=0,解得:x=-2;
令x=0,则y=6.
所以,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坐标分别是A(-2,0)、B(0,6);
(2)解:把C(m,3)代入y=3x+6,
得到3m+6=3,即m=-1.
【知识点】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交点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
,令x=0,y=0,求出A和B点的坐标,再将点的坐标代入求出m的值即可作答。
21.如图,在△ABC中,AD⊥BC,AE平分∠BAC,∠B=72°,∠C=30°.
(1)求∠BAE的度数;
(2)求∠DAE的度数。
【答案】(1)解:∵∠B+∠C+∠BAC=180°,∴∠BAC=78°
∵AE平分∠BAC,∴∠BAE= ∠BAC=39°;
(2)解:∵AD⊥BC,∴∠ADB=90°,∴∠BAD=90°-∠B=18°,
∴∠DAE=∠BAE-∠BAD=21°.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分析】(1)在三角形ABC中,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BAC的度数,根据AE为∠BAC的平分线,即可得到∠BAE的数值;
(2)在直角三角形ABD中,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BAD的度数,根据∠BAE的数值即可得到∠DAE。
22.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是m+3和2m-15.
(1)求这个正数是多少?
(2) 的平方根是多少?
【答案】(1)解:∵m+3和2m-15是同一个正数的平方根,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即:(m+3)+(2m-15)=0
解得m=4.
则这个正数是(m+3)2=49
(2)解: =3,则它的平方根是± .
【知识点】平方根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两个数分别为该数的平方根,所以二者互为相反数,根据两个数的和为0,即可得到m的值,从而求得该正数。
(2)将m的值代入,求出该数的平方根即可。
23.老师告诉小红:“离地面越高,温度越低”.并给小红出示了下面的表格:
距离地面高度/千米 0 1 2 3 4 5
温度/摄氏度 20 14 8 2 -4 -10
根据上表,老师还给小红出了下面几个问题,请你和小红一起来回答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如果用h表示距离地面的高度,用t表示温度,请你用关于h的式子表示t;
(3)请你利用(2)的结论求
①距离地面5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
②当高空某处温度为﹣40度时,求该处的高度.
【答案】(1)解:上表反映了温度和距地面高度之间的关系,高度是自变量,温度是因变量。
(2)解:由表可知,每上升一千米,温度降低6摄氏度,可得解析式为t=20﹣6h。
(3)解:①由表可知,距地面5千米时,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
②将t=﹣40代入t=20﹣6h可得,﹣40=20﹣6h,
解得:h=10(千米).
【知识点】常量、变量;函数值;列一次函数关系式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结合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即可解答;
(2)由表可知: 每上升一千米,温度降低6摄氏度 ,据此即可解答;
(3)由自变量的值(或因变量的值)代入(2)的解析式,即可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或自变量的值)。
24.某学校的教学楼,校门口和公园恰好依次分布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周五下午初二年级组织学生从校门口出发匀速步行到公园野餐,学生队伍(学生队伍长度忽略不计)出发同时林林发现未带餐垫,便立即匀速跑向教学楼,到教学楼后用6分钟找到了餐垫,他即刻将速度提高至原速度的 倍匀速向公园跑去,最后林林比学生队伍提前 分钟到达公园.在整个过程中,林林和学生队伍分别到教学楼的距离 (米)与学生队伍的步行时间 (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解决下列问题:
(1)林林最初从校门口跑向教学楼为   米/分钟,学生队伍的速度为   米/分钟;
(2)学生队伍出发多少分钟后与林林相距360米?
【答案】(1)120;80
(2)解:设队伍出发 分钟后,与林林相距360米,

或 ,
所以学生队伍出发 分钟或 分钟后与林林相距360米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1)由图象可得:校门口与教学楼相距 米,林林花了 分钟时间,
(米/分钟),
速度提高后为: (米/分钟),
由图象可得:学生全程花了 分钟,设学生的速度为 米/分钟,
则林林从出发到公园花了 (分钟),
所以校门口到公园的距离为: (米),
(米/分钟),
故答案为:
【分析】(1)由图象可得出小林的速度,再求提速后的速度,校门口到公园的路程,进而可得出学生的速度;
(2) 设队伍出发 分钟后,与林林相距360米, 学生队伍行驶的路程为80x米,林林从教学楼出发行驶的路程为200(x-3-6)米,然后分情况,列出绝对值方程:|80x-[200(x-3-6)-360]|=360,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25.从甲地到乙地,先是一段上坡路,然后是一段平路,小明骑车从甲地出发,到达乙地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原路返回甲地.假设小明骑车在上坡、平路、下坡时分别保持匀速前进,已知小明骑车上坡的速度比平路上的速度每小时少5km,下坡的速度比在平路上的速度每小时多5km,设小明出发xh后,到达离乙地ykm的地方,图中的折线ABCDEF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1)小明骑车在平路上的速度为   km/h,他在乙地休息了   h.
(2)分别求线段AB、EF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3)从甲地到乙地经过丙地,如果小明两次经过丙地的时间间隔为0.85h,求丙地与甲地之间的路程.
【答案】(1)15;0.1
(2)解:由题意可知:上坡的速度为10km/h,下坡的速度为20km/h,
所以线段AB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6.5﹣10x,
即y=﹣10x+6.5(0≤x≤0.2).
线段EF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4.5+20(x﹣0.9).
即y=20x﹣13.5(0.9≤x≤1)
(3)解:由题意可知:小明第一次经过丙地在AB段,第二次经过丙地在EF段,
设小明出发a小时第一次经过丙地,
则小明出发后(a+0.85)小时第二次经过丙地,
6.5﹣10a=20(a+0.85)﹣13.5
解得:a= .
=1(千米).
答:丙地与甲地之间的路程为1千米.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1)小明骑车上坡的速度为:(6.5﹣4.5)÷0.2=10(km/h),
小明平路上的速度为:10+5=15(km/h),
小明下坡的速度为:15+5=20(km/h),
小明平路上所用的时间为:2(4.5÷15)=0.6h,
小明下坡所用的时间为:(6.5﹣4.5)÷20=0.1h
所以小明在乙地休息了:1﹣0.1﹣0.6﹣0.2=0.1(h).
故答案为:15,0.1;
【分析】(1)利用已知条件:小明骑车在上坡、平路、下坡时分别保持匀速前进,根据函数图象可求出小明骑车上坡的速度;再结合已知条件可分别求出小明平路上的速度及时间;小明下坡的速度及时间;从而可求出小明在乙地休息的时间.
(2)由题意可知:小明第一次经过丙地在AB段,第二次经过丙地在EF段,设小明出发a小时第一次经过丙地,可得到小明出发后(a+0.85)小时第二次经过丙地,建立关于a的方程,解方程求出a的值.
26.已知:如图一次函数y1=-x-2与y2=x-4的图象相交于点A.
(1)求点A的坐标;
(2)若一次函数y1=-x-2与y2=x-4的图象与x轴分别相交于点B、C,求△ABC的面积.
(3)结合图象,直接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解方程组 得: ,
以A点的坐标是(1,-3);
(2)解:函数y=-x-2中当y=0时,x=-2,
函数y=x-4中,当y=0时,x=4,
即OB=2,OC=4,
所以BC=2+4=6,
∵A(1,-3),
∴△ABC的面积是 =9;
(3)解: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x<1.
【知识点】两一次函数图象相交或平行问题
【解析】【分析】(1)解两函数的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直线与x轴交点的坐标特点求出B、C的坐标,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
(3)求 y1>y2时x的取值范围 ,就是求y1的图象在y2的图象的上方部分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函数的图象和A点的坐标得出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