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核心素养
结合注释理解全词大意,梳理出作者的观察顺序,探究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鉴赏凝练、准确的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通过诵读,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进一步领会词人伟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激发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天骄”等词语,并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2.借助注释、旁批和补充资料自主读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关注词的重音、停连、节奏及语气、语调、语速等,正确朗读诗词,准确传递诗人的情感。
4.感受词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
1.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将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作为学习重点之一。深入感知词作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也是学习这首词的重点所在。
2.词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为教学难点。
教学突破
借助音像辅助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学习品读这首词,不仅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更要领略伟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要熟读和背诵这首词。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毛泽东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教师揭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沁园春(qìn) 惟余莽莽(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shǔ )
折腰(zhé) 稍逊风骚(xùn)(sāo) 还看今朝(zhāo)
3.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使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范例。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交流解决。
2.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提示: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雪景的风姿。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探究。
二、合作探究,解读本文
1.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 作者是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明确:还有后三句。
(6)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猜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也能感悟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2.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这些英雄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你都了解他们吗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首席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 管到哪句
“惜”字。“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哪些意味 (讨论)
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略)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相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5)在下阕中,有没有作者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6)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36年,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结合起来的 (从文中找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8)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一体。
3.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沁园春·雪
教学探讨与反思
九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对“词”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现在安逸的生活致使他们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较弱;同时由于学生距离那段历史比较遥远,处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对战争的有关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学习这一课,要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知识链接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所以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因此又叫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词牌,是曲调的名称,最初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名和词的内容不一定有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所以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
- 1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