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9 15: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孟泰
时传祥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华罗庚


目录
课程标准
重点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开启时期
1949年9月
初创时期
20世纪50年代
重创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重建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完善时期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法治建设的开端——1949.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代表共662人,其中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邀代表75人。代表包括中共、民革、同盟、民建、无党派民主人士、民进、农工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致公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14个单位,正式代表142人,候补代表23人。还有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和特别邀请人士等。
1.背景: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法律制度规范;
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正在进行,法制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2.成就: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3.意义: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二)法治建设的初创——20世纪50年代
1.成就:
①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
②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
第四条 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体现广大民众意志,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
意义:①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
②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③巩固工农联盟与新生政权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五四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①确立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②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材料: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三)重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原因: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四)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一步发展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及大会通过会议的公报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成就:
①1978年,提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宪法)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旧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3.意义: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五)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背景:
2.成就: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
中共十五大会场
①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
法治
②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③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法律体系形成(依法治国时期)
④2010年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⑤2012年十八大以来进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建设实现有法可依。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3.意义:
材料:宪法不是天衣无缝,总是会有缺点的。“天衣无缝”,书上是这样说过。“天衣”——我没有看见过,我看到的衣服都是有缝的,比如我穿的这件衣服就是有缝的。 ——毛泽东
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合作探究】请谈一谈你对宪法修正案中改“制”为“治”的认识?
材料 :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治国的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强调依法办事、法律至上。
两者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一字之改,其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于:目标更明确,从重视制度建设,发展为既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又重视国家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六)全面依法治国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1.背景:
2.成就:
阶段 时间 成就 意义
新 阶 段 21世纪 18大以来
①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领域: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法治领域: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领域: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进入新阶段
全面依法治国
阶段 时间 成就 法典特点
新 阶 段 21世纪 19大以来
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体现对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
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意义: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结合表格和所学,分析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呈现出的特点
阶段 主要成就 结果或意义
1949年
《共同纲领》等一些列重要文件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确立政治、立法、司法等制度;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
“十六字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改“法制”为“法治”;
国家各方面建设有法可依
1999年和2004年“依法治国”“国家尊重保障人权”入宪;到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法制基础
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宪法主体
2.曲折发展
4.以人为本
3.与时俱进,继承发展
思考:阅读材料,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原因:
(1)吸收历史的教训。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意义:(1)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材料: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年)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思考:请结合教材内容,简述下列模范人物的事迹,他们的事迹能够反映出这一时期怎样的社会风尚?这些风尚有什么影响?
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时传祥:掏粪工人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孟泰:
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李四光: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华罗庚: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2、表现:
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②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③形成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④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3、影响:
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
红旗渠竣工
成昆铁路勘探
新中国电影
(二)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
①内在要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相关决议,号召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背景:
2、表现:
80年代
90年代
2001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1994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背景: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杨善洲”改革先峰“
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
(1)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拓展法律知识
(2)争做“知法、守法、护法”合格公民
(3)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相信法律的力量
(5)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6)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7)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公益活动
(8)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文明行为
思考:小及个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我们能做些什么?
初步奠基
法治建设进程
精神文明建设
严重破坏
形成体系
全面推进
20世纪50年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十六字”方针;1982年新宪法;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2010年
中共“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6年以来
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
“五讲四美三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