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9 08: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对中外文化遗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建筑群
C.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D.启蒙运动的象征佛罗伦萨成功入选世界遗产
2.我国有一项世界级的遗产,其官方的解说词为:曲调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技巧规范纯熟。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发音吐字方式及流丽悠远的艺术风格,使其获得了“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据此判断,该遗产类型属于( )
A.自然遗产 B.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C.文物古迹 D.非物质文化遗产
3.非洲地区拥有众多文化遗址。下表为非洲主要地区分布的文化遗址简介。这反映出非洲文明的特征是( )
地区 文化遗址(部分)
北部非洲 古埃及金字塔、加达梅斯古镇(北非柏柏尔人传统建筑)、拉巴特城(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 族风格住宅,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
东部和南部非洲 津巴布韦的石头城、拉穆古镇(斯瓦希里文化发源地,融合了大量伊斯兰文化)
西部和中部非洲 尼日利亚约鲁巴人的奥孙—奥索博神树林、马里阿斯基亚帝陵(包括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 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广场)
A.独立性和同源性 B.共时性和拓展性 C.多元性和统一性 D.本土性与包容性
4.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典范。其中,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两侧,外朝和内廷前后分区,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可见,北京故宫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B.中国古代文明的某些特征
C.建筑技术水平世界一流 D.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步伐
5.下图所示为1979—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到的全球跨境遗产申报数量统计。其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淡化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C.全球治理体系的健全 D.文明共存与合作的理念
6.下表中的这些举措( )
时间 举措
1956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
1961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
1978年 避暑山庄正式对外开放,由“宫廷禁苑”变身“人民公园”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23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拍摄《寻古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①保护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
②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③维护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④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它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8.“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在金字塔内可以长生不老 B.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建筑水平的高超
C.埃及文明的伟大与不朽 D.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9.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B.《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C.《世界遗产公约》 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0.如表所示为21世纪初对蒙古族长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况(部分)。这些做法( )
时间 概况
2004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支持鼓励两国或多国联合就同一民族文化遗产实行申报的方针,中国政府主动向蒙古国政府正式表达了联合保护蒙古族长调的愿望
2007年 中蒙两国在乌兰巴托召开了保护长调民歌第二次联席会议,签署了《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田野调查协议》
2008年 蒙古国境内田野调查人员由内蒙古派出的5名专家和蒙古国5名专家组成,历时32天行走了蒙古国9个省,行程6250多公里,采访了118名民间歌手,录制了蒙古族长调民歌246首
A.体现出联合国对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
B.拓展了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保护的渠道
C.凸显出文化遗产的归属是没有国界的
D.提供了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
11.1907年,敦煌文物被西方殖民者大量掳走,一度造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49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 B.逐渐健全的文物保护机制
C.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D.世界文物保护者共同努力
12.下表是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 )
国家 措施
意大利 将部分博物馆、古迹、遗址等逐步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国家掌握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等
法国 通过文化协定的契约形式对卢浮宫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其中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
西班牙 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国家允许企业和个人上交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财产抵消欠税,对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减免所得税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B.突出了国家的主导作用
C.凸显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D.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
13.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14.阅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时间 举办地 名称
2004年 苏州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2005年 西安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
2006年 绍兴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2007年 北京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10年 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
A.积极承担全球文化治理的责任
B.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C.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D.依靠国际力量推动国内遗产保护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16.山西柿子滩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来自本地,蚌壳来自山东沿海。据此可知( )
①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
②当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
③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④柿子滩人进入文明阶段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7.商代称王的并不仅限于商王,例如周方国季历也称“周王季”“王季”“周王”等,边远地区的部族也纷纷称王。此时“王”的称号可以理解为( )
A.最高的统治者 B.联盟和方国首领
C.正统大宗 D.天下之主
1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孟子.滕文公上》),关于下图所示土地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土地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
B.属封建土地国有制
C.由奴隶在土地上个体耕种
D.土地可以随意买卖
19.有学者认为,《卫鼎》中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炬伯用十块田换取裘卫价值八十朋的谨璋(一种玉器)是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不是以土地私有为条件的商品买卖。该观点认为当时的土地制度( )
A.反映了奴隶制井田制趋于瓦解
B.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C.体现出中国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D.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儒家伦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增强 B.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C.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D.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已确立
21.学者研究发现,殷王朝贵族勤于宗教祭祀,制作了大量青铜礼器。周人虽然继承殷礼,铸造铜器祭祀祖先,却重视与称颂先祖先考之德,希望能继承仿效,发扬光大,以促成家族的发展和繁荣,与殷人观念迥然不同。这一变法反映了( )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西周先民崇拜趋于理性
C.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 D.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22.红山文化出土的一种非日常实用性陶器无底筒形器,基本形状和样式较为统一。有学者认为其与宗教活动或丧葬仪式有密切关系,是祭祀中将天、地、人联通在一起的重要媒介。也有学者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乐器陶鼓。这种非日常实用性陶器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时期( )
A.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社会分工趋向复杂 D.原始农耕生产较发达
23.据利簋铭文记载,西周早期一名叫利的官员跟随武王参加伐商战争,胜利后得到超乎自己阶级地位的大量青铜赏赐。利没有把这些昂贵材料铸造为铜币,而是铸造了既可供奉祖先、又可体现自身地位的重要礼器——簋,即利簋。这反映了( )
A.周天子地位逐渐衰微 B.国家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周初出现私营手工业 D.周人有“礼”的政治理念
24.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在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聚落遗址,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4000多年前的碧村先民们以种植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为生,并养殖猪、牛、羊等。碧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鬲、斝、蛋形瓮、高领罐等黑色陶器。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 )
A.母系氏族社会的风貌 B.龙山文化的社会特征
C.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 D.古老城市国家的出现
25.“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符号与图案,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神兽”,观察中国考古发现分布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 B.“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C.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26.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非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27.有“江南文化之源”之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这说明( )
A.江南是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地区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江南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8.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内有宫殿建筑区(新确认为富城),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还有纵贯城址的大路。这反映出当时( )
A.早期国家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B.城市营建已经形成制度
C.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D.城市规划走向成熟规范
29.西周初期,封伯禽于鲁,统帅“殷民六族”,“皆启以商政”;封唐叔于晋,统帅“怀姓九族”,“启以夏政”;封吕尚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化广泛传播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C.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D.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
30.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下列考古遗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云南元谋人考古遗址 B.陕西临潼姜寨考古遗址
C.山西襄汾陶寺考古遗址 D.河南洛阳二里头考古遗址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材料: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它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摘编自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文物价值。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备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铖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基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
——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由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在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人们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和垃圾堆里,还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
——摘编自石兴邦《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
今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具,烹煮食物;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为早期餐具。
——摘编自董琦《考古视野下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目为反向选择题。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象征,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而非意大利,D项符合题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布达拉宫位于青藏高原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昆曲音乐曲调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技巧规范纯熟,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发音吐字方式及流丽悠远的艺术风格,使昆曲音乐获得了“婉丽妩媚,-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昆曲历史悠久,艺术形式精致,文化内涵深厚,影响广泛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舞台呈现以综合性、虚拟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写意广泛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表现能力,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体系,昆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D项正确;自然遗产主要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如地质、地貌、动植物等自然特征,排除A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同时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者,排除B项;昆曲不属于文物古迹,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大地除了拥有自身发展出来的本土文化外,还有大量异域文化遗存,这反映出非洲文化的本土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故D项正确。“同源性”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共时性”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统一性”无关,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北京故宫的建筑设计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这说明北京故宫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家国一体等古代政治文明特征,B项正确;材料中北京故宫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体现创新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故宫在世界中的地位,无法说明其建筑技术水平世界一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演进的步伐,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A.申报数量的增长体现的是文化多样性的强化,而非淡化,排除;B.图示内容和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材料内容与联合国治理体系无关,排除;D.据图示内容可知,1979-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到的全球跨境遗产申报数量不断增长,这说明不同国家之间展开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以开发和保护人类文明的遗产,体现了文明共存与合作的理念,正确。故选: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材料中的举措保护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维护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故D正确。
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故这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从理念到操作都具有全球性,故D正确;需要国际合作不等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故排除A;材料主要谈论的是保护,而不是其价值,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全球性,而不是民族性,故排除C。故选D。
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的文明有过中断的经历。而金字塔却一直矗立到今天,甚至可能会永远这样矗立下去。有些人认为金字塔立在那里的时间比人类的文明史还要长,面对时间对世上所有的事物的改变,沧海桑田之中似乎金字塔是例外,从它建成那天起就再没有过变化。它的神秘给人一种永恒的超越了时间的感觉。所以说“世界惧怕时间,时间惧怕金字塔”,凸显的是埃及文明的伟大和不朽,故选C。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3年(世界)。根据材料“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并结合所学可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材料中的保护人类语言相关,D项正确;《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名录之一,自1994年以来,为保护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强了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将存在严重问题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敦促遗产所在国家采取措施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有利于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世界遗产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全球)。据题干中中国与蒙古国对蒙古族长调的联合保护举措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体现了跨国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范例,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蒙两国的做法,而非突出联合国的主体责任,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非拓展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保护渠道,排除B项;文化遗产是有其所属国家和民族的,并非没有国界,排除C 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1949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可知,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提高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地位和增加人员编制,体现了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环境尚未实现稳定,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政府的措施和作用,无法体现文化保护机制的逐渐健全,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努力,无法说明是世界文化保护者的努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可知,意大利等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借助了私人的力量,体现了它们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文化遗产,D项正确;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这些国家都参与了文化遗产保护,但并未说明其处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涉及保护,未涉及利用文化遗产进行盈利的行为,看不出其经济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B项正确;A项与北京无关,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很多都城都有中轴线,排除C项;北京始建于金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04—2010年(中国)。这些会议都是有关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的国际会议,涉及全球文化治理,这些会议都在中国召开,体现了中国积极承担全球文化治理的责任,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会议在中国召开,材料看不出“主导”,在中国开会不等于由中国“主导”,排除B项;在中国开会不等于中国的形势就严峻,排除C项;在中国召开体现中国支持全球文化治理,和推动国内遗产保护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可以看出先进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文物搜集来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物搜集的作用,而非研究,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众与文物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学者的回击,体现的是民族意识,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柿子滩遗址,发现了本地的鸵鸟蛋皮串珠和来自山东沿海的蚌壳饰品,拥有饰品说明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发现来自山东沿海的蚌壳饰品,说明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①③正确,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并没有出现贫富分化,②错误,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进入文明阶段,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不仅商朝最高统治者能够称王,而且周边部族方国也能称王,这是因为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虽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对方国部族实行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国部族名义上遵从商王号令,但自身保持较大独立性,属于松散联盟结构,故选B项;商王属于最高统治者,周边部族方国不属于最高统治者,排除A项;商王属于正统大宗,但方国部族首领不属于正统大宗,排除C项;商王属于天下之主,但周边部族方国臣服商王,不是天下之主,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和图片反映的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A说法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说法错误;井田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奴隶和平民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土地不能随意买卖,C、D说法错误。
19.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西周时期,井田制并未完全瓦解,D项正确;材料无从说明了奴隶制井田制趋于瓦解,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早已进入农耕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以同姓诸侯为主,对于异姓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增强联系,这反映出西周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C项正确;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晚期出现,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周还未确定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商人重视祭祀,周人重祖考之德,周人的“德”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里主要是指政治上获得成功与声望、威仪,因而受到天子的信任与重用,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人的崇拜更加务实和理性,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化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技术高超,但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红山文化时期(中国)。据题干关于红山文化出土的非日常实用性陶器无底筒形器的相关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殊陶器的出现以及对其用途的探讨,反映出当时社会分工趋向复杂,不仅有物质生产方面,还有与宗教、文化等相关的专门分工,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明确体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提及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排除B项;仅从这一陶器不能直接推断出原始农耕生产的发达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利没有把这些昂贵材料铸造为铜币,而是铸造了既可供奉祖先、又可体现自身地位的重要礼器——簋,即利簋”可知,利将大量青铜铸造礼器——簋,用以供奉祖先和体现自身地位,体现了周人有“礼”的政治理念,D项正确;西周早期,周天子地位并没有衰微,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周人有“礼”的政治理念,未体现国家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营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
2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4000多年前的碧村”可知,该文化在时间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材料“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聚落遗址”可知,该文化位于黄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的文化为龙山文化,据材料“还出土了大量鬲、斝、蛋形瓮、高领罐等黑色陶器”可知,该文化的陶器符合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特征,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材料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仰韶文化等文明,所以并非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龙”的形象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龙”的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龙”形象的出现与王权身份的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2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当于民监”“民情大可见”“永保民”可知周初重民,民本思想已经萌发,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重视百姓,不是民主观念,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并未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百姓的重视,并不能说明君权受到百姓制约,排除D项。
27.答案:B
解析: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的长江流域。材料中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江南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这里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这说明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同时,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此外,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综合来看,这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提供了实证,B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但并没有提到江南是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农业的发展,但并没有提到人们是否已经完全摆脱了渔猎采集的依赖,排除C项;虽然马家浜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否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排除D项。故选B项。
2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有宫殿建筑区,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且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据此可以说明,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组织力量的强大,而非控制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城市营建制度是否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大,无法得出城市规划是否走向成熟,以及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
29.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在分封时充分考虑了受封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例如,伯禽在鲁国以商政治理“殷民六族”,唐叔在晋国以夏政治理“怀姓九族”,而吕尚则根据齐地的习俗来治理。这明显体现了分封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根据受封地和受封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灵活治理,而非单纯的文化传播,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分封制如何强化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而是讲述了如何根据受封地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治理,排除B项;虽然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分封制直接来源于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3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山西襄汾陶寺考古遗址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万邦”时代,这一时期的文明中,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具备材料所示考古特征,C项正确;云南元谋人考古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考古遗址分别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尚未产生贫富分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项;二里头考古遗址是夏文化遗存,不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1.答案:说明: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及所学可得出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及所学可得出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可得出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根据材料“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及所学可得出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32.答案:特征: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实现初步统一;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
解析:
33.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富饲养业为辅;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出现原始艺术品;审美意识提高;原始农业;磨制石器出现。
(2)为探索黄河流城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