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 )
A.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B.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
C.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
2.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适梁,患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撤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3.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华夏民族认同形成
C.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4.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以上变化反映出东周( )
A.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 B.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
C.奴隶主贵族政治渐加强 D.中央集权与都城营建强化
5.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 B.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C.反映了旧贵族的崛起 D.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
6.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社会秩序的崩溃 B.华夏认同的观念
C.诸侯争霸的格局 D.楚国实力的增强
7.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C.华夏民族认同形成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8.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子主张“德治”“民贵君轻”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墨子主张“兼爱”“性本善” D.韩非子主张“法治”,逍遥自在
9.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铸行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这说明,当时( )
A.诸侯林立经济隔绝 B.商业贸易繁荣
C.区域分工已经出现 D.各国奖励耕织
10.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从侧面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
A.农业生产工具革新速度快 B.农耕文明的区域有所扩展
C.郡国并行的局面宣告终结 D.民族之间矛盾已基本解决
11.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
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如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节用利民”、道家的“精神足民”论以及法家的“以政裕民”等思想。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重农抑商 B.以农为本 C.工商皆本 D.以民为本
13.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14.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建立什伍连坐制度 B.按军功授爵
C.推行县制 D.严明法度
15.商鞅在秦变法时期,发明了如图“照身帖”,由竹板制成,上刻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自此,官府下令,秦国人必须拥有照身帖,若无则会被认定为黑户或是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同时规定,民众出行或住宿旅店必须携带,否则关口不得放行,旅店也不得留宿。据此可知,照身帖的发行( )
A.成为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 B.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
C.强化了对秦国民众的管理 D.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史方舆纪要》所录先秦战例大多出自《春秋三传》《史记》《国语》《战国策》等书,因此其中的六百多条战例集中于春秋战国。而在春秋变革、战国纷争之中,除楚国及吴、越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国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划分,大致北方省份(山东、河南、陕西等)的战例占九成,南方数省则只有十分之一。
——摘选自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材料二: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例多分布于北方的地理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孔子说:黄帝“设五星”,创造了度、量、衡、亩和数,此时,“市不预贾”。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海贝、骨贝和石贝。上古三代,夏的商业制度缺乏史料,而《国语·晋语》描述商周时期商业时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朝国都建设是“面朝后市”。同时,周朝市场管理设有司市(总负责人、最高管理者)、质人(验证书契)、廛人(征收商税)、胥师(分区负责人、管辨别货物真伪)、贾市(管理物价)、司暴(负责禁止斗嚣)、司稽(负责捕捉盗贼)等。
春秋时期,是古代商业的自由发展时期,周人“巧伪趋利,贵利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列国统治者允许商业自由发展,出现了子贡、范蠡等杰出代表,子贡、范蠡对后世商人影响巨大,后世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端木生涯、陶朱事业”八个大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短暂春天即将结束。
——摘编自周晓敏《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探析》
材料二:北京瑞蛱祥和上海永安公司是20世纪初几乎同时创办的两家企业,二者的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明显不同,前者商业经营资本很大程度上来自土地剥削的收入,而商业经营所得又用来购置土地。而后者深受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建立之初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二者也存在差异。(见表)
北京瑞蚨样和上海永安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 业务经营
北京瑞蛟祥 企业内部人员(6类):东家、掌柜、内伙计、外伙计、学徒、后司 “四柱账”财务制度:最高财务机关(东家的家里);地区最高。财务管理机构(总店账房);基层各号账房。年终统一核算,分号资金由总店统一拨付 进货:联货代购、派人选购、函购(通过寄号信向上海等地购进)。 销货:门面柜台销售为主、送货自上门、烟茶招待讨好顾客等,但商品价格没有商量余地
上海永安公司 企业内部人员(3类):投资较多、参加管理的监督与司理;一般雇佣职工;高级职员 注重资本积累和资金的流动性,通过账房间和银业部兼营金融业,保证企业资本安全和充裕的流动资金。采取现代股份公司制,控制股权保证公司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在利润分配上与控股权相对应 进货:洋货方面:通过洋行、批发字号、向外国工厂直接订货及向外国推销员直接购进;国货方面:直接从产地和工厂购进。 销货:送货上门、外埠信购、注重品牌效应等
——摘编自李敏《中国传统商业的近代化与经营方式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及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商企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可知,诸子百家在继承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派的思想主张,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这些不同主张都是试图应对当时社会变革与挑战,A项正确;各家主张的道德规范并不一致,排除B项;各家主张的“敬”观念并非全部都是适应兼并战争需要,排除C项;各家哲学体系内核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五德终始学说。他在各国受到欢迎说明他的五行学说有一定的道理,C项正确;敬天保民并不是邹衍的观点,因此他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国君认同这一思想,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到汉朝时期才出现,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集权思想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与邹衍不符,所以邹衍受到欢迎并不能体现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民族部落和诸侯国的数量都在减少。这种减少可能意味着各部落和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和融合在加剧,从而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C项;虽然中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所传播和影响,但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北方和南方民族部落及诸侯国的数量变化,并未直接体现中原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大,排除A项;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确实在逐渐形成,但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民族部落和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并未直接体现华夏民族认同的形成。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南北文化交流的情况,而是描述了民族部落和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因此,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王城规模缩小,战争频繁,军事动荡,因此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城市出现了工商业区和居民区,表明社会分化加剧,B项正确:
材料只有王城的规模以及内部结构分区,没有涉及工商业集镇,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不涉及奴隶主贵族政治,据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奴隶主贵族政治呈现弱化趋势,排除C项;
周朝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D项中央集权强化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这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所以D正确;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选D项。"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代表周文化,排除A项;面对社会局势动荡,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加剧社会局势的动荡,排除B项。士的地位上升,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体现不同阶级诉求,不能反映旧贵族的崛起,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大意可知,西周时期的楚国以蛮夷自居,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则认为自己的先祖是中原黄帝之后,即认为自己也是中原的一部分,体现了楚国对中原华夏文化认同,故选B项;社会秩序的崩溃主要表现在分封宗法等制度的破坏,而材料主要涉及楚国民族观念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中仅涉及楚国内部对自身身份认识的变化,未涉及与其他诸侯国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等争霸的信息,排除C项;仅凭题干中楚国人观念的变化无法判断楚国实力是否增强,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春秋到战国,无论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南方的诸侯国,数量上都从多变少了这体现了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中,逐渐孕育了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启了漫长的民族融合,这其中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较为先进的文化,但也有中原民族效仿少数民族的“胡化”,最典型的是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因此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少数民族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华夏民族认同是指戎狄蛮夷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逐渐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的新鲜血液,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为一体,但是材料中战国后期的北方匈奴和东胡,在战国结束后依然存在,汉武帝时期匈奴还与大汉发生了长达百年之久的战役,因此春秋战国时期,至少匈奴没有完成与华夏的民族认同,排除C项;材料中分别描述了北方少数民族间、南方诸侯国间的各自的发展变化,没有彼此间交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内容额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项正确;“德治”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逍遥自在是庄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汉朝(中国)。由图中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可知汉武帝时期农牧业分界线逐步向北扩展,由此得出汉武帝时期农业生产的工具革新速度快,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主旨可以正面得出汉武帝时期农耕文明区域的扩展,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矛盾已基本解决与材料主旨无关且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中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官僚政治是具有职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仅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学派的治国主张,变革选官制度仅是其中之一,比较片面,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虽然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但其提出的“民贵君轻”“节用利民”“精神足民”“以政裕民”等思想,都强调以民为本,D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法家而非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以农为本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工商皆本与法家主张重农抑商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周郑交质事件中,周天子和诸侯国互换人质,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郑庄公的行为违背了诸侯义务,这说明旧有的统治秩序受到挑战,A项正确;周郑交质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争端而非诸侯之间的争端,排除B项;周天子和诸侯地位不平等,排除C项;D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日贵族的特权,这一措施直接打破了日贵族的世袭特权B项正确;什伍连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排除A项;推行县制有助于加强君主权威,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并不能直接损害贵族利益,排除C项;严明法度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对贵族利益并未产生直接损害,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1)地理原因: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分封的大国、强国大都集中在北方。
(2)影响:造成局势动荡和社会经济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思想界出现了旨在实现统一的思想,为政治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上加深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感的增强;使秦国实力增强,成为统一的主导力量。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大致北方省份(山东、河南、陕西等)的战例占九成”和所学可得出,山东、河南、陕西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分封的大国、强国(齐、晋、宋等)大都集中在北方。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二“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可知,造成局势动荡和社会经济破坏;由材料二“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可知,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材料二“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可知,使思想界出现了旨在实现统一的思想,为政治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客观上加深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感的增强;使秦国实力增强,成为统一的主导力量。
17.答案:(1)特征:起源早并不断发展;市场交易比较规范;出现了货币;工商食官;建立市政管理制度(或加强市场管理);私商突出;官商地位高;与政治相结合。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区域性国家的产生;诸侯国用行政手段鼓励发展商业;中原市场的形成。
(2)【示例】近代商企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曲折性。商业资本近代化的发展,受到我国产业资本近代化和封建传统因素的双重影响,反映了我国产业资本近代化发展的曲折性;从企业组织方式来看,现代商业资本的管理模式已有体现,但传统依旧保存;从利润分配来看,既体现了现代管理理念的“激励相容”的原则,又有传统东家为主的分配模式;从经营管理来看,注重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品牌效应,但忽视了“商业”意义之外的“企业”意义,许多的商业资本市场被国外大型企业占据。近代商企经营方式的曲折性,根本原因取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近代商企经营方式的双重性,是近代商企发展曲折性的典型体现。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材料信息“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知,早在神农氏时期就有了原始商业,得出中国古代商业起源早,历史悠久,结合后面材料可知不断发展;从材料黄帝“设五星”“市不预贾”可以得出市场交易比较规范;材料“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海贝、骨贝和石贝”说明出现了货币;材料“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得出工商食官的特征;从材料中“周朝市场管理设有司市……”可以得出周朝建立了市场行政管理制度(或加强市场管理);依据材料“出现了子贡、范蠡等杰出代表”可知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出现了许多大商人,得出私商突出的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都争相提高商人的地位。得出官商的地位高;根据所学,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后位极秦相,是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得出与政治相结合。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的农产品更多,整个社会拥有了大量可供来流通的商品;诸侯争霸,割断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自由联系,使许多商品的流通有利可图;诸侯国为了使自己在争霸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满足对生活物品、战争以及增加国家商业收入的需求,壮大自身力量,用行政手段鼓励发展商业,大大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场形成,市场上可以买到四方物产,成为周边商品汇聚中心。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 前者商业经营资本很大程度上来自土地剥削的收入,而商业经营所得又用来购置土地。而后者深受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建立之初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二者也存在差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商企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曲折性。结合我国近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内容进行做答。具体来说,主要是商业资本近代化的发展,受到我国产业资本近代化和封建传统因素的双重影响,反映了我国产业资本近代化发展的曲折性;从企业组织方式来看,现代商业资本的管理模式已有体现,但传统依旧保存;从利润分配来看,既体现了现代管理理念的“激励相容”的原则,又有传统东家为主的分配模式;从经营管理来看,注重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品牌效应,但忽视了“商业”意义之外的“企业”意义,许多的商业资本市场被国外大型企业占据。最后得出结论,近代商企经营方式的曲折性,根本原因取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近代商企经营方式的双重性,是近代商企发展曲折性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