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9 09:0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削弱了皇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相权 D.有利于合理决策
2.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
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
3.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 )
A.整顿社会风俗 B.统一制作规范 C.巩固国家统一 D.提高行政效率
4.里耶秦简中,“秦更名方”简牍记录了一些符合政令规定的用字、用语及写法,使用时必须遵令执行,尤其是官方文书。这些政令的颁布有利于( )
A.建立丞相制度 B.巩固秦的统一 C.推动法制完备 D.加速争霸进程
5.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以法治国 D.以吏为师
6.如表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交通要道表,据此可知,秦朝( )
驰道 东通燕齐、南达吴楚
直道 向北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
五尺道 今云南贵州等地
新道 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
A.文书传递的系统不断完善 B.丝绸之路的贸易得以恢复
C.朝廷与地方政治联系加强 D.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转型
7.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后,原来的六国贵族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以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是明显的。该学者( )
A.主张秦统治者应以儒家思想治国 B.认为“克己复礼”已经不合时宜
C.反对秦始皇对文人进行思想钳制 D.有肯定“焚书坑儒”事件的倾向
8.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每年对各县的官用牛考核一次,有十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十头的一年间死了三头,主管牛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秦律杂抄》也规定:十头成年母牛要生六头小牛,十头母羊要生四头小羊,否则饲养者要受到“费一盾”的惩罚。这些规定( )
A.反映了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 B.佐证了重农抑商统治政策
C.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规范性
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至泰山,遂在此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之礼进行封禅,并刻石颂其功德。“刻辞”相传是李斯所书,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秦始皇此举意在( )
A.实现皇权专制 B.镇压六国反叛
C.强化国家认同 D.扩展国家疆域
10.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11.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12.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得益于( )
A.沿用分封制 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 D.建立刺史制度
13.关隘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下表是秦朝的关隘体系建设,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关隘人员构成 中央官吏、主管以及兼管关隘的地方官吏、守卫关隘的吏卒等
关禁制度 根据通关的人员身份及所持有凭证进行控制,主要分为准许通关人员、禁止通关人员和权益通关人员三类
关隘通关文书制度 凡出入关隘的人员,必须出示身份证明
关隘财务管理制度 限制的物资包括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和铁器等一般的金属器物、马匹等战略性物资也属于关禁物资
A.阻碍各地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B.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C.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D.消除六国旧贵族割据的基础
14.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皇权受到民俗影响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5.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C.强化了三公权力的分权制衡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史记·货殖列传》中把番禺列为全国十九个经济都会之一,为“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岭南和海外所产珍奇物品的集散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管理岭南的历史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管理国家的主要制度?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得出朝议可以集各方的意见,有利于决策更加合理,D项正确;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说明皇权没有削弱,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合理决策,未体现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并不会加强相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采取措施统一度量衡,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度量衡不属于社会风俗,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和规范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目的,排除B项;度量衡与经济活动等有关,与提高行政效率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政令规定的用字、用语及写法,使用时必须遵令执行,这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材料的主要是政令问题,与丞相制度、法制完备无关,排除AC项;里耶秦简反映的内容是战国到秦朝,争霸是春秋的时代特征,时间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说明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B项正确;材料反映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而死,排除A项;秦朝属于古代封建专制国家,为体现以法治国,排除C项;“以吏为师”强调注重法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境内大量修建交通要道,这便利了政令上传下达,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西汉开通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秦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秦朝统一后六国贵族妄图恢复分封制,统一思想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虽然手段激烈,但客观效果明显,这说明该学者有肯定“焚书坑儒”事件的思想倾向,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秦统治者应以儒家思想治国,故排除A项;材料重点是强调统一思想的必要性,而非“克己复礼”不合时宜,故排除B项;学者肯定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措施,而非反对思想钳制,故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厩苑律》中规定:“可每年对各县的官用牛考核一次,有十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十头的一年间死了三头,主管牛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过度使用耕牛的问题进行处罚,体现了秦朝通过立法来保护农业生产,耕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对耕牛的保护适应了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指的是用严苛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社会,治理国家,但是材料主要讲述秦朝的经济法律,无法得出“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生产,却并未体现抑商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秦朝的经济政策”,而“基层治理的规范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封禅活动带有政治色彩,通过祭祀天地以及用统一后的小篆刻其功德,不仅印证统治的合法性,还展现了自身的统治能力,起到了凝聚民心,促进国家和文化认同的作用,C项正确。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实现了皇权专制,封禅活动并不会达到此目的,排除A项;封禅是一种政治活动,并不能起到镇压六国反叛和扩展国家疆域的作用,排除B、D两项。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专制统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不同政见的士人进行残酷镇压,推行“焚书坑儒”,题目中儒家士人的行为正是秦朝文化专制政策导致的结果,A项正确;儒生是因为遭到镇压而反抗,不是为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C项中“反抗精神”不是题目主旨,排除;题目中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完成统一后,为了巩固如此辽阔的国土,采取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B项正确;秦朝没有沿用分封制,排除A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刺史制度是汉朝实施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秦朝建立了全国性的、较为完善的关隘制度,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秦朝的关隘体系建设阻碍各地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良好的关隘体系是有利于各地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排除A项;“绝对控制”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看,六国旧贵族割据的基础没有完全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皇权制度的特征。“避讳”是指封建君王或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字相代替的现象。A项,材料中避君王名讳反映的是皇权独尊的地位,而非原始民主色彩。故A项错误。B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秦朝皇帝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C、D项,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根据题中“避讳”可知,此行为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未体现皇权受到相权束缚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排除C项;御史大夫监察权的扩大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1)统治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移民充边;修建城郭。
(2)历史意义: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管理岭南的相关知识。第一问:依据材料“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7.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机构,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2)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示及材料一“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机构,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方面回答,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