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地理学科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分课时设计
课题 4.2世界的聚落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由聚落的景观特征、聚落与地理环境两部分内容组成。聚落的景观特征中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的方法。教材给出多幅景观图和乡村到城市的发展示意图,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区域背景条件下形成的聚落景观特点与建筑风格,以及在城市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理问题。聚落与地理环境一框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景观图和相关资料获取区域自然特征与城乡景观特征的关联信息,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作为人类文明与勤劳智慧的结晶,城乡特征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的特征,而城乡的不断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既强化学生对图文的地理解读能力,同时也增强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的素养。
2.学习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的第二部分,整体难度不大。由于学生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还不够完善(如世界的气候将在下一章中展开学习),相应的背景知识还不够充分。对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能不是很理解,在以后得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补充。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课标分析: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等资源中获取信息,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能够初步从时间动态的角度,简要归纳出聚落的发展和演化的主要特征,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能够秉持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理解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的发展,都与地理环境各要素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和联系,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能够积极地应用聚落相关知识参与到实践中实地考察家乡所在地区随着时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描述城乡的变化特点,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学习目标: 1.根据相关图文资料,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区别; 2.能够归纳出聚落的发展和演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3.认识特色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点:1.能够从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等资源中获取信息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2.能够理解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的发展,都与地理环境各要素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和联系。 难点:能够理解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的发展,都与地理环境各要素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和联系。
4.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及分值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优 良 (10-8)一般 (7-5)需要改进(4-0)生评他评师评活动态度(25%)学习兴趣对本节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达成驱动性任务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达成驱动性任务任务参与积极性一般,在同伴协助下勉强达成驱动性任务任合作交流(35%)与人合作主动和同学配合,乐于帮助同学基本能和同学配合,能够做好自己分内工作在老师的督促下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愉快的解决问题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成果展示(40%)汇报 交流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比较详细清晰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 能够说出在乡村与城市的生活环境四点对于不理想的方面能够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通过材料能够大体分析不同地域的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说出五幅图的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基本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 能够说出在乡村与城市的生活环境三点几以上,,对于不理想的方面能够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通过材料分析不同地域的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五幅图能够说出三幅图的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大致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 能够说出在乡村与城市的生活环境两点几以上,对于不理想的方面能够提出一项合理的改进措施和通过材料分析不同地域的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五幅图能够说出一幅图的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形态有哪几种? 。
全世界80多亿“地球公民”,他们居住在哪里呢? 世界的聚落 通过图片和视频观看。 想一想,绿春县城建在山顶上可能有哪些优势 议一议,绿春县城怎样利用地形地貌彰显其景观特色 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形态有哪几种? 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2.看图回答乡村有哪些聚落形态? 3.乡村有哪几种形式?①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②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③在渔业区,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 优势:光照充足、没有洪涝灾害的危险、为耕地留出相对低平的发展空间等。 景观特色:大多数的山区县城选址在河谷低地、山间小盆地,而绿春县城却横卧在山脊之上,与周围的梯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景观。 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缺水,城市建设平地少,发展空间有限,交通等基础设施修建难度大等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 1.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称作“聚落”。 聚落分为:城镇和乡村 2.分散型乡村聚落;密集型乡村聚落 (满分30分) 及时评: 1.通过视频和图片能够说出一点绿春县城建在山顶上可能有的优势。(5分) 2.讨论合作,能够得出绿春县城利用地形地貌彰显其景观特色和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各一点。(各5分) 3.自主完成聚落定义和聚落形态。(5分) (备注:18分为合格,19——24为良好,25——30为优秀。)
任务二:你居住在乡村还是城镇?举例说明乡村、城镇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
大家说。(3分钟) 归纳总结。 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应好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同学们有机会要去体验一下不同地区的乡村(城市)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 讨论完成:1.乡村有哪些特点? 2.城镇有哪些特点? 3.非农生产活动有哪些? 归纳总结: 优势:城市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医院多,文体设施完备,商店林立,……乡村空气清新,人口较少,可以吃到更新鲜的蔬菜,居住环境宽敞,交通顺畅…… 不足:城市人多,很多场合需排队,交通易拥堵,看病难、住房紧张……;乡村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医院数量少……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城市和乡村。 热烈讨论完成:1.人口较分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建筑较低矮;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果园、鱼塘等田园风光;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2.城镇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规模较大,建筑密度较高,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拥挤;交通线密集,生活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3.城市非农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 (满分20分) 及时评: 能够说出城市景观3点。(5分) 能够说出乡村景观3点。(5分) 能够说出乡村和城市生活不足之处各3点。(各5分) (备注:12分为合格,13——15为良好,16——20为优秀。)
任务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问题?针对“城市病”提出解决“病因”的合理化建议?
探究:读图 4-11、4-12,想一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针对“城市病”提出解决“病因”的合理化建议? 探究: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教育资源紧张等。 小组讨论:合理建议: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绿色出行,增加绿化等。 (满分10分) 及时评: 能够说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的3个问题。(5分) 2.针对“城市病”提出解决“病因”的合理化建议3条。(5分) (备注:5分为合格,6——7为良好,8——10为优秀。)
任务四: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景观发生哪些变化?
探究:结合图片(1)乡村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3)城镇与城市的景观特征越来越相似,如何区分? (4)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5)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小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1)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且由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逐渐演变为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建筑密度增大。 (2)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地扩大和集中,城镇逐渐扩展为城市。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城市道路系统质量和等级提高,越来越密集、复杂。 (3)城市比城镇的规模更加宏大、功能更加密集,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人口更加密集,经济活动更加集中。 (4)人们的生产方式由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从事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二、三产业的生产为主,生活节奏速度加快,拥有更加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5)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等。 小结: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 (满分30分) 及时评: 能够回答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五个阶段中景观变化中的任意一点得5分。(25分) 能够总结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任意三点。(5分) (备注:18分为合格,19——24为良好,25——30为优秀。)
任务五: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哈萨克毡房是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逐水草而迁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种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主要位于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多草场,适合放牧。) 2、柬埔寨洞里萨湖预存的船屋。(位于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区,雨季降水量大,易引发洪涝灾害。 )3.我国黄土高原地坑院。(气候干燥,土壤垂直节理好,冬暖夏凉)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 探究:1.东南亚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西亚、北非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根据资料,解释寒冷地区 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4.根据资料,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解释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小组讨论: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的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探究:1.干栏式民居(俗称“高脚屋”)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形式,多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 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多洪涝灾害,高脚屋可减少洪涝的影响,有利于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当地多林木和竹子,建房时可就近取材。 2.北非的传统民居窗户较小,房屋多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修建,墙体较厚实。 北非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植被少,且多风沙灾害,当地缺少林木等建筑材料,小窗可减少风沙影响,小窗和后墙有利于隔热。 3.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有利于保暖、隔热。屋顶大多高耸,有利于排水(排雪)。 4.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有利于散热;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 小组讨论:修旧如旧。 因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好传统民居,保留传统民居原本的容貌,既让我们了解到当地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又让我们认识到当地先民的集体智慧。 (满分30分) 及时评: 能够说出探究题中任意一题的聚落与环境的关系5分。(20分) 能够大体阐明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10分) (备注:18分为合格,19——24为良好,25——30为优秀。)
本节课评价等级 及格 良好 优秀
本节课累计总分(120) 72 73——96 96——120
等级表述形式 等级为 。需要补充知识点是1 ;2. 。
课堂小结:
7.板书设计
8.课堂练习: (2024.江苏徐州)挪威是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发达国家。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略图和“挪威当地传统木质宗教建筑”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挪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 A.滑雪运动历史悠久B.能够观赏午夜太阳C.可以游览幽深峡湾D.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传统建筑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右图所示建筑反映了当地(C ) ①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②降水丰富 ③多风沙天 ④森林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24.山东济南)“千脚落地房”是云南省傈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多依山而建。房屋修建时以大量木柱为基,少动土石。下图为该地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千脚落地房”能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C) A.旱灾频发 B.木材缺乏 C.地形崎岖 D.炎热干燥 7.建造“千脚落地房”时,少动土石的主要目的是(D) A.减少地震频次 B.保留建筑风格 C.节省建筑材料 D.保持坡体稳定
9.拓展——课后任务 绘制一副主题为:我心目中的未来城市(或家乡)的画
10.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描述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很多现象就是学生所经历的。所以讨论起来,非常热烈,很感兴趣。课堂活跃,谈论合作完成驱动任务,培养了综合思维和学习能力。对于聚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有些陌生,因为牵涉到部分知识还没有接触。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附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4.2世界的聚落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6分。)
(24-25七年级上·贵州黔东南·阶段练习)某学校教室门口有一副对联:看风水,乐道山川湖海玄机;察日月,巧解雨雪冰霜奥秘。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和现象与地理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活动属于探究地理问题的有( )
①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②学习如何制作地球仪 ③认识《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点
④考察202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举办地纽约的风土人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下列行为与当地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阿拉伯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长袍 B.荷兰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C.因纽特人传统民居是冰屋 D.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是高脚
【答案】1.B 2.D
【解析】1.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地球表层形态的变化”、“学习如何制作地球仪”、“考查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均属于地理问题,①②④正确。“认识《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点”属于语文问题,③项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地区,该地区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白色长袍,白色能反射光线,A正确;荷兰风力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力发电,B正确;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传统民居是冰屋,C正确;高脚屋是东南亚的地区的传统民居,D错误。故选D。
【点睛】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荡漾?昔日的海洋如今为什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酷寒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密集,有的地方人迹罕至?关于地理的问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传统聚落建筑风格打上了各地自然环境的烙印。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主要景点由吊脚楼、仿古商业街等景观组成,被誉为重庆的“城市名片”完成下面小题。
3.洪崖洞吊脚楼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是( )
A.防寒保温 B.依山就势 C.独特民居 D.登高望远
4.以下传统民居及特点与对应的自然环境特征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窗户较小,墙体厚实——寒冷地区 B.窗户较小,墙体厚实——炎热的沙漠地区
C.窗户较大,墙体较薄——湿热地区 D.屋顶陡峭——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答案】3.B 4.D
【解析】3.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分上、下两层,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洪崖洞吊脚楼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是依山就势、通风防潮,B正确;该地区位于亚热带不需要防寒保温,吊脚楼并不高,登高望远不是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与民俗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窗户较小,墙体厚实,有利于防寒保暖,适宜寒冷地区,故A正确;窗户较小,墙体厚实,有利于防风防沙隔热,适宜热带沙漠地区,故B正确;窗户较大,墙体较薄,有利于通风散热,适宜湿热地区,故C正确;屋顶高耸,有利于排水,适宜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D。
【点睛】自然环境会影响地区的建筑风格,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中)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每一种聚落都会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世界中纬度某区域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区域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易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影响图中②③④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答案】5.A 6.C
【解析】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容易形成城市聚落,故BCD不符合题意。①位于山间,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形成城市聚落,故A符合题意。故选A 。
6.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②③④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该地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C正确。ABD描述不准确,故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 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 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4-25八年级上·辽宁沈阳·阶段练习)印度和新西兰都是养牛业大国。印度的牛奶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奶制品出口量小。新西兰则是奶制品出口大国。图1为印度简图,图2为新西兰简图,图3为印度、新西兰两国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通过对比,两国均( )
A.靠近板块边界 B.位于北半球
C.位于太平洋沿岸 D.地处热带
8.印度奶制品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产量不稳定 B.国内市场大 C.自然灾害多 D.交通条件差
9.传统民居建筑往往是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观察图3,下列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搭配合理的是( )
A.印度民居的建筑材料多为大理石,就地取材,价格昂贵
B.印度民居的窗户较小,屋顶较尖,气候干旱
C.新西兰民居往往带有花园,气候温和湿润,适合花卉生长
D.新西兰民居朝南的窗户较大,利于采光
【答案】7.A 8.B 9.C
【解析】7.印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A正确。新西兰位于南半球,B错误。印度位于印度洋沿岸,C错误。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新西兰位于南温带,D错误。故选A。
8.印度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大国,众多的人口对奶制品需求量大,因此印度奶制品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大,B正确。产量不稳定、自然灾害多、交通条件差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9.传统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民居形式和特点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印度西部的自然环境对民居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印度西部气候闷热,民居建筑广泛使用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种材料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A错误;印度西部气候炎热干旱,屋顶坡度较小,门窗较小,B错误;新西兰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和湿润,有利于花卉、草地生长,C正确;新西兰位于南温带地区,太阳光自北向南照射,为了更好的采光,民居大多坐南朝北,朝北的窗户较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是新西兰经济的支柱行业。这里以家庭农场为主,但经营规模比澳大利亚小。新西兰的农业已经高度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商品率高。印度是养牛业大国,牛奶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印度人口众多,牛奶及奶制品市场需求量大,出口量小。印度和新西兰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22-23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图为世界某区域的城市和乡村景观。a图是城市贮水塔,每个球形贮水塔能储水约378万升;b图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人口多少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11.据图判断,该区域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水资源匮乏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气候温和湿润 D.灌溉农业发达
【答案】10.A 11.A
【解析】10.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乡村的生产活动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是非农业,如工业、商业、服务业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由图可知,该区域有城市贮水塔和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的生产活动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是非农业,如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24-25八年级上·吉林·阶段练习)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地域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下图是一位设计师为浙江、贵州、海南和内蒙古四省区简称设计的艺术宇,这些字中蕴含着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乙、丙艺术字中蕴含了“倾斜屋顶设计”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河流因素 D.市场需求
13.如果你去丁省区旅游,品尝到当地的美食最可能的是( )
A.麻婆豆腐 B.过桥米线
C.手抓羊肉 D.西湖醋鱼
【答案】12.B 13.C
【解析】12.甲—浙江省—杭州一浙,乙—贵州省—贵阳一贵或黔,丙—海南省—海口一琼,三者位于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屋顶倾斜利于排水。三者艺术字中蕴含了“倾斜屋顶的设计"的建筑特点,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倾斜,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故B正确:房屋屋顶倾斜与地形、河流、市场没有关系,故ACD错误。故选B。
13.由图可知,丁一内蒙古自治区一呼和浩特一内蒙古。丁地是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达,可以吃手抓羊肉,C正确。麻婆豆腐是四川美食,A错误。过桥米线是云南省的美食,B错误。西湖醋鱼是浙江省的美食,D错误。故选C。
【点睛】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地区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洛具特色的民居。比如东南亚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的冰屋等。
二、解答题
14.(2024·宁夏银川·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世界人口增长数据
年份 1830 1900 1930 1950 1974 1987 1999 2011
人口数/亿 10 17 20 25 40 50 60 70
材料二 世界人口分布图
材料三 雪屋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独特建筑。“建筑材料”全部是雪,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墙体较厚,易于保暖。
(1)根据表格中世界人口数据,将“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补充完整。可以看出1830年--1987年,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 (快/慢)。
(2)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 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上看,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 地区;从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数集中居住在 地区;
(3)⑧和⑥地区人口稀少,试分析其原因⑧ ⑥
(4)近些年来,④地区的部分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5)民居是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结合材料,试分析因纽特人的雪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答案】(1)快
(2) 中低 沿海 平原
(3)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 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
(4) 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负担加重;市场消费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
(5)就地取材,墙厚可以保暖,抵御酷寒。
【分析】本大题以世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图和雪屋景观图为材料,设置5小题,涉及世界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以及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依据材料一将图补充完整后,可以看出由于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2)读材料二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从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数集中居住在平原地区,这里有利农耕,也有利各种建设。
(3)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⑧位于青藏高原,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不宜人居;⑥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这里气候炎热干旱,水资源不足,不宜人居。
(4)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④位于欧洲西部,当地部分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市场消费结构改变,持续的低出生率导致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等。
(5)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这里因为纬度较高,终年严寒,所以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了雪屋,雪屋用冰雪制成,墙体较厚,目的是防风,并抵御当地终年严寒的气候。
15.(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索科特拉群岛主岛面积3635平方公里。该岛虽然离大陆不远,但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800万年。索科特拉群岛气候干旱,其中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岛上独有的,稀有生物品种多,2008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图1为索科特拉群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索科特拉群岛独特的民居示意图。
(1)索科特拉群岛地处 洋北部,位于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位于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
(2)索科特拉群岛上独有动植物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3)索科特拉群岛的民居以平顶石屋为主,说说这种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
【答案】(1) 印度 东 北
(2)长期与大陆分离
(3)平顶说明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石头建筑利于就地取材;石屋隔热,窗户小,防风沙等。
【分析】本大题以索科特拉群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和索科特拉群岛独特的民居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索科特拉群岛的位置、独有动植物丰富的原因及索科特拉群岛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运用能力。
【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读图可得,索科特拉群岛地处印度洋北部,位于20°W以东和160°E以西,属于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位于赤道以北,位于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2)据图文材料“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800万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岛上独有动植物丰富,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与大陆分离,生物进化缓慢。
(3)据图文材料可知,索科特拉群岛的民居以平顶石屋为主,这种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平顶说明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石头建筑利于就地取材;纬度位置低,气温高,石屋可以隔热,窗户小,防风沙等。
附:作业评价表
等级 一般 良好 优秀
分数(满分60分) 36——42 43——47 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