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较韧性 课件1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比较韧性 课件1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5 22:56:37

文档简介

浙江省第二期“农远工程”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一、课题 比较韧性
二、教材内容: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51- 53页)
三、作者: 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张春霞 2009年12月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同样宽度、厚度的塑料条、木条各一根;塑料、木头和铁玩具各一个。
2、学具:每组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各一把;每组10克钩码各5个。
3、课件。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物质有韧性,知道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
2、引导学生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不同材料的韧性是不同的。
3、进一步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了解物质有韧性,知道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不同材料的韧性。
六、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通过塑料等让学生认识材料有韧性,在比较中感受不同材料的韧性不同,进一步增强材料的循环使用意识。
[插入PPT3]第一步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知道物体有韧性,学会用语言描述韧性。三年级学生容易将韧性和硬度、弹性等这些物理性状容易混淆,通过游戏导入折断塑料和木棒,直观感知物体受力可以改变形状但不变形的性状。为直观感受材料受力后的变化,不受水桶等旁观因素的影响直接采用弯折材料方式修改了教学中用材料提起重物的设计,更好的把关注点落在材料受力会产生形变,有的会被折断,有的不会的性状,在充分感知的韧性概念的前提下为下一步进一步观察比较不同材料的韧性做好铺垫。
[插入PPT4]第二步在对比活动中感受不同材料的韧性不同是本课的难点。三年级学生对于比较韧性的方法比较容易想到的还是用手弯折,至于需要比较材料的特征,如何定量操作公平比较这些是需要逐步被要求的。在教学中,首先通过不同材质玩具的韧性比较,发现规范对比材料需要相同的外形;其次在师生探讨中完善比较方案,统一采用悬挂重物钩码的方式作对比;最后,对比实验的数据记录也是个难点,在教师引导下清晰记录的方法,是简单测量方法的“水到渠成”。
[插入PPT5-10]第三步认识生活中的塑料。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塑料的关注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学中运用韧性、硬度等物理特征来重新感受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并进一步感受塑料这一材料的其它物理性状,即学即用的生活运用,这一环节必然会唤起学生很大的学习热情,体验到了科学就在身边的趣味感和成就感。
[插入PPT11-16]第四步讨论塑料的循环使用,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图片资料的介绍认识可回收标志,结合生活实际讨论生活中如何用好塑料和要注意的事项,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讨论必然会让学生有话可说,赋予本课更多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1、复习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了常见的材料有那些?它们中最硬呢?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列一下?材料除了本身有有一定的硬度特性外,他还有一个特性,在认识它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2、 (老师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比赛谁先把老师给的材料掰断。
3、学生上台演示,(木条断,塑料条 没有断。)
4、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观察结果。(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产生了形变,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5、教师小结: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材料的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老师出示三个物品,分别是塑料玩具、铁玩具和木头玩具分)说说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比较它们的韧性怎么比?(提示比较前提:不能弄断材料)
2、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
3、小组汇报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老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用这样三根才能作比较,现在怎样比较出这三个小棒的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6、教师介绍钩码、演示操作比较过程:
(1)、把木条、铁片、塑料条分别伸出桌面15厘米,用重物压住。
(2)、先在伸出桌面的一端分别挂上1个相同的钩码,看看它们弯下去了多少,把弯曲程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记录下来。
(3)、然后再挂2个、3个钩码,再记录弯下去的程度。
6、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记录表1
比较材料的韧性 第( )小组 记录员:( )
1个钩码
2个钩码
3个钩码
4个钩码
5个钩码
铁条
塑料条
木条
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比较材料韧性。
8、教师小结:塑料、不锈钢、木块的韧性。
三、认识生活中的塑料
1、寻找教室里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问: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3、学生讨论、填写气泡图。(引导学生认识塑料除了韧性这一特点外,还有不易导电、防锈、传热慢等特点)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自学科学书53页,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塑料不易被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塑料循环使用的过程。)
2、(出示图片7、图片8、图片9)认识可回收标志,了解标志中数字的含义。
3、(出示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塑料制品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也造成了严重后果,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小结,呼吁正确循环使用塑料制品,使用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八、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在认识材料有韧性这一形状后,马上进入不同材料韧性的比较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设计了几个梯度,希望学生从比材料的外观要求、统一标准和数据记录方面逐步渗透对比实验意识。在第一层面的对比活动中学生较深的感触到对比需要一样外观的材料,同样在尊重他们原有思维基础上他们还是更容易想到用手弯折来进行对比,在达成统一认识需要一致的重物来作比对,教师适时出示钩码,作为同一单位度量。
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科学的比较3种材料的韧性,首先对于三上学生的从思维思维程度的认知转到实际操作本身也是一个难点,且对于实验的操作也很生疏,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个韧性的对比实验的操作,这样大部分小组还是能够有序完成实验。在这里我把实验进行了简化,按照教参上分别把材料伸出不同的距离然后通过挂钩码的方式来比较记录弯曲程度的变化,实际效果是很不明显的,学生不仅在操作上很难把握,在观察记录上也是较难操作的,所以我采用了固定材料伸出桌面的长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明确不同材料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下韧性是没有变化的,每个小组的材料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自定,既是给同学活动空间也同是在证明不同材料韧性不同)。
最后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分析得出,用这样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比较弯曲度,无论每种材料伸出桌面距离的长短,塑料、木头和金属之间弯曲度的大小关系是没有变化的,然后再从弯曲度这一指标分析得出弯曲度大韧性就强,弯曲度小韧性就弱,通过实践感受,学生教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韧性,且我们可以通过公平的比较方法来得出实验结果。
课件17张PPT。比 较 韧 性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张春霞目录我们把材料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韧性。韧性的认识记录表 第( )小组 记录员:( )哪种材料更韧认识塑料认识下面这些塑料制品,它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认识塑料认识下面这些塑料制品,它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认识塑料认识下面这些塑料制品,它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认识塑料认识下面这些塑料制品,它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认识塑料认识下面这些塑料制品,它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认识塑料认识下面这些塑料制品,它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张春霞 沈菊峰
审核:喻伯军
责编:朱卫国 吕秋稼 樊芸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