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强化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新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循环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汽化吸热
B.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液化放热
C.在地板上洒水冻成冰面,水凝固吸热
D.压缩机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二氧化碳液化吸热
2.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大雾弥漫
C.晚秋,霜打枝头 D.严冬,冰封江面
3.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C.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4.2022年春晚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件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如图),与全国人民共庆新春佳节。铸造青铜器大面具时( )
A.铜先液化后凝固
B.铜先放热后吸热
C.铜有熔点但没有凝固点
D.可用熔点比它高的铁锅熬制
5.冬天,温暖的室内玻璃窗上有一层水雾。水雾的产生属于(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6.如图是某物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分析出该物质( )
A.是非晶体 B.熔点是80℃
C.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D.在4~11min和19min后都没有吸收热量
7.小明将凝固点为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降至并保持一段时间再降至。合金在此过程( )
A.一直对外放热 B.先熔化再液化
C.温度保持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一直处于液态
8.下列事例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于了
B.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C.早晨太阳出来后大雾散尽
D.深秋降温前河面上出现的白雾
9.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未加热前,纸锅里的水不发生汽化现象
B.将纸锅中的水换成沙子,加热时纸锅不会被点燃
C.纸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再液化的结果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10.一支在生产时仅是标错数值的实验室用温度计,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在纯净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10℃。把它放在沸腾的纯水中,示数为90℃。若用它测得温水的温度为70℃,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 )
A.55℃ B.70℃ C.75℃ D.80℃
11.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
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凝华现象
B.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汽化现象
C.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熔化现象
D.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而成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甲此时的示数为 ℃。
14.现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8.5℃。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7.5℃和39℃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和 ℃。
15.如图所示,在常温下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用气球套在试管口,看到气球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过一段时间,试管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6.冰糖葫芦(如图)的制作方法是: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后,将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固态,令人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17.如图是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图。A、B两点是将该温度计插入32的温水中及水温冷却至28时的液面高度。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特性可知:A点温度是 ,B点温度是 。
18.把酒精反复涂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去扇,会发现温度计的读数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直到玻璃泡上的酒精消失.这是因为酒精在 (选填物体变化的名称)时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19.2024年1月5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被认定为世界最大冰雪主题乐园,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并被评为2024年冰雪文化十佳案例。一段时间后,看到冰雕变“瘦”,这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三、实验题
20.小敏同学在探究液体沸腾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如图甲所示)同时对物质A(150g水)、物质B(200g色拉油)、物质C(200g水)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c色拉油(1)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其中 (选填“a”、“b”或“c”)为物质A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线,在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的温度 (填“不变”“增加”或“减弱”);
(2)液体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液体 (选填“会”或“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21.如图所示,甲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 (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如图乙所示,观察气泡可判断是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现象;
(3)图丙中,图像A、B是某班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他们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烧杯进行实验,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D A C A A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B B
1.A
【详解】AB.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液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故A正确,B错误;
C.地板上洒水冻成冰面,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
D.压缩机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将气态二氧化碳变成液态二氧化碳,发生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2.A
【详解】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雪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B.盛夏,大雾弥漫,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晚秋,霜打枝头,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严冬,冰封江面,水变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详解】A.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凝华,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很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时要吸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给蔬菜保温,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详解】AB.铸造青铜器时先将铜熔化成液态,需要吸收热量;再倒入模具中发生凝固成型,放出热量,所以整个过程是先吸热后放热,故AB不符合题意;
C.铜属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故C不符合题意;
D.熬制铜的容器材料需要熔点高于铜的熔点,所以可用熔点比铜高的铁锅熬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详解】玻璃窗上出现的水雾是液态的,这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后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由图可知,该物质4~11min内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熔化时对应的温度就是它的熔点,为50℃,故B不符合题意;
C.第10min时,该物质正在熔化,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符合题意;
D.在4~11min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19min后物质处于沸腾状态,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详解】A.在整个过程中,该液态合金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A符合题意;
B.在整个过程中,该液态合金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该液态合金从70℃降至47℃的过程处于液态,保持47℃一段时间内是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从47℃再降至25℃,处于固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详解】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于了,冰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升华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早晨太阳出来后大雾散尽,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属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深秋降温前河面上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A.纸锅里的水沸腾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水会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沙子加热后温度会持续升高,温度会高于纸的着火点,纸锅会被点燃,故B错误;
C.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小水珠,是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纸锅中盛着水,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纸锅受水的影响,不会超过10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由题意可得,实验温度计的1℃对应标准温度为
用它测得温水的温度为70℃,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
(70-10)×1.25℃=75℃
故选C。
11.B
【详解】A.海水吸热,会汽化形成水蒸气,故A错误;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会凝固成小冰晶,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错误;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故D错误。
故选B。
12.B
【详解】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湿衣服中的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属于汽化现象,故B正确;
C.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气态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花草,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是口中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3. 热胀冷缩 乙 37.6
【详解】[1]甲、乙两支温度计都是液体温度计,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中的液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体积会膨胀或缩小,所以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图乙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0℃,分度值为1℃,因此可以判断出能够测量沸水温度的是乙温度计。
[3]图甲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为0.1℃,示数为37.6℃。
14. 38.5 39
【详解】[1][2]体温计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就是在靠近液泡附近有一个缩口,这个缩口使得液柱中的水银不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必须靠甩才行。因此,用未甩过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会下降。用这支体温计测体温为37.5℃的病人时,水银不能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数仍为38.5℃;而测体温为39℃的病人时,液泡内的水银膨胀,仍可使液柱上升,达到39℃。
15. 升华 凝华 放出
【详解】[1]由于管内的干冰升华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所以气球会鼓起。
[2][3]干冰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试管壁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管外,形成霜,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
16. 熔化 放出
【详解】[1][2]白糖放入锅中加热,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山楂上的糖浆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凝固放热。
17. 32 28
【详解】[1][2]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所以A点对应的温度较高,为32℃;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细管中的气体遇冷收缩,体积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管中的液面上升,所以B点对应的温度较低,为28℃。
18. 降低 汽化/蒸发 吸热
【详解】[1][2][3]把酒精反复涂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去扇,会发现温度计的读数降低,这是因为酒精蒸发(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吸热有致冷作用,使周围温度降低,用扇子去扇加快了酒精的蒸发,致冷效果更明显。
19.升华
【详解】冰雕变“瘦”,是因为冰雕中的冰升华变成了水蒸气散失到了空气中。
20. b 不变 不会
【详解】(1)[1]物质A和物质C都是水,沸点相同,物质B是色拉油与水沸点不同,由乙图可知,图线b和c末温相同,即沸点相同,所以它们是水,由于物质A(150g水)的质量比物质C(200g水)少,加热到相同温度物质A所需时间比物质B短,故图线b为物质A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线。
[2]由乙图可知,在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温度保持不变。
(2)[3]液体沸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要吸热,液体沸腾后,温度达到沸点,若撤去酒精灯,液体可以从石棉网吸热,故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21. A处向上 沸腾时 96 吸热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水的质量不同
【详解】(1)[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为了确保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此时应适当将A处向上调整。
(2)[2]由图乙得,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增大,说明此时水沸腾时的现象。
(3)[3]由图丙得,水最终温度保持96℃不变,说明水的沸点为96℃。
[4]水沸腾时的特点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不断吸热。
[5]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烧杯进行实验,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得,水的初温与沸点相同,水加热到沸腾时,经历的时间不同,则水吸收的热量不同,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导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