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静女
教学目标
1、听读、品读诗歌,感受其韵味美(重点)
2、理解内容,归纳知识,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3、了解古代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 小小百家讲堂
1 小小百家讲堂
1 小小百家讲堂
《静女》(《诗经·邶风》
真情流露的爱情诗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是萦绕心田的绵绵思念
是望眼欲穿地咫尺不见
是梦转千回的欢声笑言
是愁肠百转的涕泪涟涟
是发自心底的殷殷祝愿……
导入
《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导入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诗经·邶风》)朗读
1.情感单纯,真情流露。
2.物轻情重,爱屋及乌。
3.手法精妙,形式多样。
概括全诗内容
梳理诗歌第一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关注3个要点:
1前两句交代事情的起因。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性格
2 无题诗的特点。
3直陈其事称为“赋”。
梳理诗歌第二层: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写了约会的场面,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
2.这里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也可以看出男孩真是做到了爱屋及乌,因为爱这个姑娘,所以觉得姑娘送的彤管也非常美。
梳理诗歌第三层: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仍在写约会的情景,干活回来了,看到那么美的一个彤管,并称赞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其实就是在夸赠给他东西的姑娘美得出奇,在这还是使用了双关的手法.
梳理情节结构
情人相约图(细节描写 赋)
静女
情人相见图(比)
情人送别图 (比、兴)
诗眼:怿
赏析情人相约图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喜后有忧。由高兴变为沮丧、担忧。
小伙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赏析情人相约图
赋的手法。直接的陈述男女主相约城隅,描写女主人公故意藏起来,让男主人公多等一会的生活情趣。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爱而不见可以看出少女天真活、调皮可爱的情态,而男主人公呢 从踟蹰就可以看出“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这一章节用了什么手法?
赏析情人相约图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赏析情人相见图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 炜,说怿女美。
1、理解“彤管”。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赏析情人相见图
一说红管的笔,
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与“荑”同类。
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说怿女美”男子只是喜欢彤管吗?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赏析情人相见图
彤管的鲜艳令男子爱不释手,喜爱鲜艳的彤管,更是喜爱娇艳的静女,体现男子对静女的爱恋。
2、“说怿女美”运用了什么手法?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赏析情人相见图
一语双关
赏析情人送别图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赏析情人送别图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写男子由外到内的感受,写出男子对女子赤诚的爱恋。
2、“彤管” “荑”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赏析情人送别图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彤管有炜:
外部感觉
洵美且异:
内心感觉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在结构上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
每一章的字数句数相同,只是在相同的位置上换用不同的词语的表现手法。把内容相近或相同的几句反复地咏唱。这就造成了诗中的重章叠句。
表达效果:
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语意逐层递进,加深情感,强化主题。
重章叠句
( )的我
为( ) 的静女
用( )的方法写的爱情诗
提示:从文中找依据
展开联想,补充留白,理解诗意
探究
( 憨厚、痴情、淳朴 )的我为( 活泼可爱、美丽调皮、大胆热情 ) 的静女用( 重章叠唱、赋、细节描写)的方法写的爱情诗。
探究
男子 女子
搔首踟蹰 (急) 爱而不见(调皮可爱)
说怿女美 (真) 贻我彤管(大胆热情 )
洵美且异 (诚) 自牧归荑(大胆热情 )
思 无 邪
男女主人公性格比较
全诗以男子“我”的口吻来写,写出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感,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主旨
课后作业 比较阅读
试将《氓》与《静女》进行比较阅读,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体会各自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