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唐诗宋词》 (鲁人版)乳山六中 刘占兴 一、学法导入,明确目标回顾一下,鉴赏诗词或者说读懂一首诗词的基本过程或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人的形象,通过探究体会作者情感及作品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作品的写作手法;
(3)背诵全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 二、初读感知,正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同行 吟啸 芒鞋 一蓑烟雨 料峭
2.理解词义
吟啸: 徐行:
芒鞋: 轻胜马:
料峭:? 向来:
萧瑟:
3.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准字音 同行
吟啸
芒鞋
一蓑烟雨
料峭
萧瑟
xíng
yín xiào
máng
suō
liàoqiào
sè
理解词义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慢慢地走
草鞋
胜过、超过 。“轻胜马”:
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萧瑟处:遇雨的处所)
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原来、方才、刚才
吟啸:
徐行:
芒鞋:
胜:
萧瑟:
料峭:?
向来:
概括事件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后来雨过天晴,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感想。
把握基调旷达 (洒脱 豪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意思是说东坡能摆脱,遇事总能从窄处往宽处想;稼轩能担当,无路可走时,依然傲然特立。三、精读涵咏,把握形象学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
2.翻译词句
3.概括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结合词句回答词人是怎样的形象?
朗诵注意: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重音
4.读出感情
版本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版本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朗读节奏、重音示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概括上片: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冒雨徐行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雨过天晴的景象和感受)
形象: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诗人形象。苏轼 四、知人论世,深入探究
处境:被贬黄州
缘由:乌台诗案
“乌 台 诗 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如“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蛰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于是下到御史台大狱,差一点被处死。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坎坷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思考:
1.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何深义?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作者处境,理解词中的“风雨”“晴” 在本词中的含义。
3.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4.有人认为,苏轼词中的“归去”也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之意,你同意吗?
5.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赏析探究 “一蓑烟雨任平生”赏析探究“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思考:
1.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何深义?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作者处境,理解词中的“风雨”“晴” 在本词中的含义。
3.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4.有人认为,苏轼词中的“归去”也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之意,你同意吗?
5.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赏析探究“风雨”名利的失
官职的降
人生的逆境“晴”名利的得
官职的升
人生的顺境“无”不在意
放得下
想得开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明确: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赏析探究写作手法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明确:
⑴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
⑶隐喻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 诗平常事物中见理趣平常事物中悟出哲理举出你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悟出一些人生哲理。“归去”——苏轼与陶渊明有人认为,苏轼词中的“归去”也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之意,你同意吗?五、准确识记,背诵默写六、审视思辨,辩证吸收课后思考:
苏轼的这种不惧人生挫折、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结合后面两个故事,反思“个人的精神高度”与“对社会的意义”间的辩证关系。
写一则4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
现代审视1.汉桓灵间,太原孟敏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掉头不顾,径然前行。名士郭泰见而奇之,随尾问其故,孟曰:“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
孟敏这种“掉头不顾”的旷达洒脱启示我们,与其纠缠在无谓的痛惜和懊悔上,不如彻底摆脱失败与挫折的阴影,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一蓑烟雨任平生”。现代审视2.“碎花瓶”理论(雅各布·博尔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有一不小心打碎东西的时候,但极少有人去研究一下碎片中有什么学问。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却从碎花瓶中发现了一个规律:打碎后的物体的碎片按重量级分类,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最大的碎片与次大的碎片间重量比是16∶1,次大的与第三大的碎片间的重量比也是16∶1。
博尔进一步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个重量比是不同的。花瓶或茶杯状的物体打碎后这个倍数约为16;棒状物体约为11;球体则约为40。
这种理论最实用的是,只要由同一物体的部分就能求出这个倍数,从而推测出这个物体碎前的大概形状,碎花瓶理论在恢复文物原貌、推测陨石等工作中有特别的用处。
课堂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他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事、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我们就多读读他写的或写他的诗文吧。七、课外拓展,推荐篇目1.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2.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3.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或《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4.林语堂《苏东坡传》
5.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第44-47则)
谢谢大家!姓名
刘占兴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乳山市第六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苏轼《定风波》
一、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鲁人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总第10课《苏轼词二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苏轼词二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定风波》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二、学生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学生对于诗词还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存在畏惧或者应付心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考试。
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重点突破的障碍是借助意象、诗眼理解情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识记积累重点词语读音意义
(2)全班80%同学能当堂背诵全词
(3)通过介绍写作背景和分析重点词句的多层含义体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巩固诗词鉴赏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4)通过诵读及对意象与关键句的分析探究,体会作者旷达洒脱的情感与从小事中悟出哲理禅思的人生体验,通过不同事例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作品包含的哲理禅思。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信息技术 ? ? ? ?教学环节 ? ? ? ? ? ? ? ? ? ? ? ? ? ???预期效果
1.网络搜索——课前预习——学生详细深入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2.微课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回顾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为自主学习蓄势
3.PPT演示——授课过程——学生能清楚了解学习目的和教学过程,能清晰掌握所学知识
4.动画视频——范读诗歌——正音,引导诵读节奏,把握诵读技巧,营造课堂氛围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苏轼生平、思想任务,准备课件,微课
分组合作搜集材料
网络搜索、百度百科http://www.baidu.com/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播放微课视频
思考回顾、个别学生回答
微课视频微课-读懂诗词.flv
诵读感知
提供诵读技巧、播放
自由读、齐读、个人朗读、听范读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词意,小组内相互点评指正。
2、再读:读出情感,听配乐朗诵。
?
诵读范读录音定风波.mp3
基础梳理
展示重要基础知识
整理、识记
PPT、学案【教学设计】-定风波导学案-语文-高中-刘占兴.doc
知人论世
师生交流预习:你所认识的苏轼,“乌台诗案”始末
当堂交流展示
网络连接http://baike.haosou.com/doc/2365154-2500886.html、投影
赏析探究
提供探究问题。
1.结合作者处境,理解词中重要意象——“风雨”“晴”的含义及领会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本词中的哲理禅思(借助神秀和惠能和尚的偈子)
2.师生讨论交流苏轼本词中的“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是否一样。(观点不求一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PPT《定风波》-语文-高中-刘占兴.ppt
拓展延伸,审视思辨
提供问题、素材
1.苏轼的这种不惧人生挫折、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结合苏轼的旷达乐观的精神和两个故事“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和“碎花瓶”理论,反思“个人的精神高度”与“对社会的意义”间的辩证关系。
独立思考、写作、交流展示
PPT、评价量规【效果分析】-定风波-语文-高中-刘占兴.doc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利用网络,培养学生借助信息系统搜集资料,解答疑惑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设计讨论问题。
一是讨论交流苏轼本词中的“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是否一样。观点不求一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是结合苏轼的旷达乐观的精神和两个故事,反思“个人的精神高度”与“对社会的意义”间的辩证关系。用现代眼光审视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或者高蹈出世归隐田园山林的思维行为是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意义。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定风波》教学效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的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累计听课45人次,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和习题完成情况等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项目
序号
调查
项目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优
良
中
差
1
学生课堂表现
携带教材、配套习题册等学习资料。
100%
0%
0%
0%
2
课堂无吃东西、交头接耳、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籍等现象。
100%
0%
0%
0%
3
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师生良好互动。
75%
15%
10%
0%
4
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悟。
90%
10%
0%
0%
5
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理解和接受授课内容。
75%
10%
5%
5%
6
习题完成情况
字形、词语解释。
95%
5%
0%
0%
7
文本理解。
90%
10%
0%
0%
8
诗句默写。
95%
5%
5%
0%
9
诗歌鉴赏
85%
10%
5%
0%
(二)调查分析
1、学生课堂表现
(1)第1、2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2)第3、4项是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近十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很好发挥主体能动性,课堂投入不够。
2、学习效果评价
第5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85%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课紧张,影响发挥。
3、习题完成情况
第6、7、8、9项主要是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掌握字音、字形和诗歌背诵默写,较熟练理解了文本,基本能够自主鉴赏较简单诗歌。
三、结果分析
首先课前,认真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诗词的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解决诗歌中存在疑惑的问题,领会诗歌内涵,进而探究说出主题。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达到“以诱达思,变学为思、变学为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