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烛之武退秦师
《左 传》导入新课《烛之武退秦师》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穿越历史,回到公元前630年的郑国,走进历史现场,与古人对话,与文学结缘。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强化落实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获得人生的启迪《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课文插图整体把握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起因)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秦晋退师
(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晋有野心
(离间)越国以鄙远——困难亡郑以陪邻——失策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不可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再见!姓名
魏芳芳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单位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记述了公元前630年,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前往劝说秦穆公撤兵,最终不费一兵一卒,使两支大军自动撤退,成功瓦 解了秦晋联盟,化解了一场刀兵之争。文章向人们展示了军事斗争中“用外交战胜敌人”的可行性与重要性,表明了烛之武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只身入敌营 的勇士,更是一位机智多谋的辩士。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文 言文阅读不陌生,有初步的文意理解能力,可以独立理解掌握文言重点知识。但是在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还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新课程理念 中要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强化落实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获得人生的启迪。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使用技术:互联网,课件,文档,微课、视频音频,班级公共邮箱
二、教学环节中应用及预期效果:
1?回顾文言知识——微课。播放微课视频,分类梳理本课的文言知识。让学生有效复习已学知识。
2.自主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文档。将个人对烛之武的评价以批注的方式记录在文档上。可以进行百家争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汇总烛之武的性格——课件。课件上可以补充其他古籍如《东周列国志》对烛之武的描写,以及古人对烛之武的评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4.诵读课文——视频音频。配乐诵读,营造课堂氛围。
5.课后作业——公共邮箱。将“我心目中的烛之武“习作汇总到公共邮箱,共同交流提高。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1.回顾文言知识
预设问题
根据知识结构梳理复习
微课
2.导入
《烛之武退秦师》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穿越历史,回到公元前630年的郑国,走进历史现场,与古人对话,与文学结缘。
了解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
3.研读文本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烛之武的描写,揣摩烛之武的心理、性格
在相关内容旁边写上感想看法。
文档 批注
4.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补充素材:“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清)林云铭
分小组研读概括
课件
5.读出感情
引导论辩艺术
配乐诵读
视频音频
6.课后作业
以“我读烛之武”为主题,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一篇微作文。
课下独立创作
公共邮箱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微课的使用有助于落实重要的文言知识。学生预习时已经结合注释,疏通了文意,梳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利用微课,可以将重点的文言知识进一步落实。
2.视频音频的有效利用可以让诵读贯串整个课堂。读是语文课堂必须的一个环节,从字音节奏到人物感情分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诵读。语文课就要突出反复诵读。音频视频的加入,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体会文字的奥妙。
3.互联网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容量。互联网的有效利用,一是体现在教师的预设里面,如课件的展示内容,二是可以使课堂得到延伸。学生将习作发到公共邮箱,分享交流观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