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2000年与2007年两条曲线比较,2007年地价不管是在哪个范围内都比2000年要高,从远郊区地价来看,2007年城市范围比2000年规模扩大了。近郊区出现的峰值所在地地价水平高说明该地可能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大学城,蔬菜基地一般地价不高,美术馆一般不建设在这一位置。
答案:1.C 2.B
图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①图中甲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4.②图反映了该市(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①图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路交会处,因交通通达度提高,地价升高。②图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答案:3.A 4.C
右图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图回答5~6题。
5.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解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相比,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因此,城市化速度也最快。
答案:5.B 6.A
下图反映的是发达国家某大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分析回答7~8题。
7.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①市中心地价昂贵,环境恶化 ②城市工业区,金融中心向郊区迁移 ③低收入人群集中于市中心,社会关系紧张 ④现代交通不断发展,交通通达度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城市居民进一步向郊区迁移密切相关的事物有( )
①城乡差别不断减小,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实现同化
②城市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化进程的倒退 ④郊区三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对农村人口进城的“推力” ⑤郊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A.②③④⑤ B.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城市中心区人口、工业、交通越来越密集,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出现了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向外迁移的趋势,尤其是收入水平高、拥有私人汽车的人们,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沿线,逐渐出现等级较高的住宅区。相反,低收入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的迹象。郊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郊区能够产生对工业、商贸、金融服务等第二、三产业的吸引力,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郊区化阶段。
答案:7.D 8.B
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9~10题。
9.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解析:选D。由图中水平坐标可知,1975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50%。
10.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 )
A.1825年前后 B.1875年前后
C.1925年前后 D.1950年前后
解析:选C。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分析图中M1和M2曲线的变化。由于M1一直大于M2,故可确定M2代表欠发达地区。图中显示M2从1925年前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故选C。
11.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土地价格大幅上扬,加之其他因素,导致房地产价格也突飞猛进,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住房痛苦指数”是指每平方米的商品房均价与城市职工月收入之比。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商品房均价、职工月收入统计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年份 2000 2004 2007
住房均价(元) 980 1800 3000
月工资(元) 960 1500 2000
A.2007年“住房痛苦指数”高于2004年,原因是工资上涨幅度小于住房上涨幅度
B.解决住房指数偏高的办法是停止城市化
C.提高职工工资标准,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D.控制房价上涨太快,也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解析:选B。根据定义可知,减小“住房痛苦指数”有两条途径:提高工资水平和降低住房均价。若工资上涨幅度小于住房上涨幅度则该指数高。
二、综合题
12.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判断,世界城市人口在________年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2)从图上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可以体现其________发展水平。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导致其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从图中可以读出以下信息:每个年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数量、每个年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1920~2000年两类国家城市化速度的差异、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趋势、世界总人口的变化、世界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及各年段的具体城市化水平、世界城市化进程趋势等。然后通过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解释成因。
答案:(1)2000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目前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3)经济 (4)一方面是民族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畸形发展,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
13.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世博会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150多年历程。根据下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全球总人口有55%居住于城市,城市将成为21世纪人类最关注的环境之一。
材料2:“城市和乡村的互动”是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之一。上图中A区为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该区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工厂化、设施化农业为基础,走农科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发展加速了浦东一流农业的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很好的体现出了“城市和乡村互动”这一主题。
(1)上海市形成时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随着上海市的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城市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上海市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必将加速该城市的发展。上图为该城市新区规划图,数码代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则金融贸易区应位于图中的________(填数码),并分析其分布于该处的原因。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市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区位条件。
答案: (1)河流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① 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便利),市场最优;与外滩(上海商务中心)相连,可继承和保持上海特色。
(3)开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连片;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区域内河流纵横,灌排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运输;雄厚的科技实力,强大的科技后盾;配套的基础设施,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