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赏意象得其机,觅诗句初显意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赏意象得其机,觅诗句初显意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16:0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赏意象得其机,觅诗句初显意
教学目标
1. 比较两首诗歌的意象特点,尝试写诗,使自己的诗作多一点“诗味”;
2.感受诗中的青春情怀,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赏析两首诗歌的意象特点,把握诗歌的“诗味”,学习写诗。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回顾意象,加深理解。
1.何谓“意象”?“象”,物象;“意”,情感或者哲理。
2.意象的特点: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者哲理包裹,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3.特点举例:“秋天”(《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
学习活动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形象美;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歌,自主思考两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并分组交流展示,完成下列表格。
诗歌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 情感
《红烛》 红烛 赤诚、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赞美,
自我的激励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雄鹰、雪豹、蜘蛛 苍劲、雄浑 面对艰难坎坷坚强不屈,保持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
2.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认真比较这两首诗歌在意象建构方面的不同。
意象解构,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意象组合,是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隐喻、对比、反衬、递进、象征等艺术效果,通过一系列意象组合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不同点:
《红烛》是通过单个意象解构来抒发情感的。将“红烛”这一意象分解成了“色”“光”“灰”“泪”四个部分。例如: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成红心的红。红心的红是赤诚、热烈、忠诚的。因此,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的特点:燃烧自我,放出光明;因此“光”象征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红烛”的“泪”象征着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红烛”象征了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营造了一种苍劲、雄浑的意境,来抒发情感。
……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学习活动三:借鉴手法,书写青春
结合本节课所学和课本30页的《学写诗歌》的启发,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提前完成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进行朗读展示。
附部分学生诗作
向往远方
远处 一点微光
崖壁的藤蔓 努力向上
点点血迹 认真涂鸦
风的侵蚀
雨的肆虐
远处的微光
我的向往
花火
拖着长长的尾巴
奋不顾身地
冲向漆黑的暗夜
一声震颤
嘹亮,撕破了彻夜的静谧
璀璨,驱散了无边的黑暗
短暂而华丽
绚烂而热烈
作业:
1.从两首诗中,抓住最打动自己的诗句,结合创作背景,也可适当的结合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结合本节课所学和课本30页的《学写诗歌》的启发,修改自己的诗作,注意诗歌的语言和韵律,使诗作多一些“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