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探究意象特点,理解诗歌的情感,进而加深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意象特点,理解诗歌的情感,进而加深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探寻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一、情境创设
我们所认为的诗歌充满了风花雪月,但是现代诗人在创作现代诗歌的时候却着眼于意象的不断创新,他们想要打破传统诗歌所带来的束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昌耀的诗歌世界。
二、文本研读
学习活动一: 思考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是怎样的形象。
(放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然后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的句子。)
学生基本上能够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概括的完整性上有待提高。
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点拨、总结:
我是一个征服大自然勇敢抗争的攀登者,也是一个孤独的英雄。
“我”要征服攀登的高度,“小心地探出前额”。
但是遭遇石砾滑坡,诗人连用两个句子来描写危险。
首先滑坡引发深渊里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这给攀登者带来震撼。
其次,石砾滑坡就像是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喊杀声”再一次在诗人心里带来震撼。此刻“我的指关节像铆钉一样揳入岩石的罅隙”,这是一种用力的敲打,也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挺进。正因为用力之大之持久,所以攀登者的千层掌鞋底撕裂,血滴自鞋底渗出,这里写出了我与大自然的较量。但我确是无畏的,有几分自负自傲,并且,诗人渴望有雄鹰或雪豹与之为伍,最后一句“小得可怜的蜘蛛”又显得有几分孤独。结合昌耀的创作背景,诗人借我的形象表达了青年人在追求青年理想时,虽然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虽然流血痛苦,但仍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学习活动二: 借助“知人论世”和“意象”理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链接资料一:
这首诗初稿创作于1962年8月,众所周知,彼时诗人昌耀正背负着“右派”身份,被下放到青海的八宝劳改农场,接受极度繁重的苦役。同年创作的《良宵》开篇,便是“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来自高山之巅的诘问,透露了诗人被“放逐”的事实。在那段以囚徒身份接受劳动改造的日子里,诗人昌耀感到生不如死。
问题:这则背景可以辅助解读诗中哪些内容?(结合“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一派嚣鸣”等意象分析)
根据以上的材料,我们是否可以把《峨日朵雪峰之侧》当成诗人昌耀与苦难命运相拮抗的隐喻:
攀登雪峰的艰难历程整体上隐喻了诗人苦难的岁月。
朝阳,象征着新生,而“彷徨许久的太阳决然跃入山海”则象征着死亡。
出于人生大困厄中的“我”,如同那轮落日一样,在生死之间徘徊犹豫过后,一度萌生了死亡的念头。死神仿佛那“引力无穷的山海”对诗人具有强大的召唤力,把诗人往死亡深渊里拉拽,诗人惊异于自己,竟萌生了轻生的念头。那种境遇下,选择活着太艰难,决然的跃入山海,反倒容易。
“一派嚣鸣”惊醒了“我”,惊异于自己竟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怎样才能拯救自己?
在昌耀看来,受难是灵魂的受难,倘要自救,只能是精神的自救,因而清醒后的“我”选择像英雄一样向上攀登,“我的指关节像铆钉一样揳入岩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链接资料二:
1979年后,昌耀对1967年以前的诗歌进行大量重写,其将重写旧诗视做精神救赎的方式。这首诗也不例外,最后改写成稿于1982年7月。此时昌耀得到平反已返回青海省文联,诗歌创作进入到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阶段。外部环境上看,这是正处于思想解放的年代。放在这背景上来看,诗人创作经历着从“崇尚”英雄到重视“凡人”自身价值的社会思潮的转变。
问题:这则背景可以辅助解读诗中哪些内容?(结合“雄鹰”“雪豹”“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等意象分析)
从“英雄”到“凡人”最能体现这种转变的就是诗歌最后的“雄鹰”“雪豹”以及“蜘蛛”这三个意象所体现出来的。
诗歌的前半部分,“我”是以攀登者的形象出现的,攀登让“我”与自然的关系既亲近又对立。在此的过程中,人的弱小毕露无疑。在伟大的自然面前,“我”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强者为伍,汲取精神力量变得强大,雪峰顶起飞的雄鹰,抖落寒冷,翱翔天际;孤傲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独自逡巡。但与强者为伍,只是诗人身处险境时的玄想。
学习活动三: 借助“蜘蛛”意象,探究“我”之流变。
很明显的是:太阳、雄鹰、雪豹等宏大的意象与渺小卑微的蜘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外在特征完全相反的两组意向的矛盾冲突,作者想要传达的是小小的蜘蛛所迸发出来的生命力量,实在不亚于雄鹰或雪豹。
此时,蜘蛛变成了与“我”相对等的意象,所以透过蜘蛛这一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抒情主人公“我”的内在转变。
渺小的蜘蛛,处在孤绝的境地里,蜘蛛竟没有轻易的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因为生存而不屈地抗争,而是坦然的享受自然赐予寻常生命的最大快慰。
至此,“蜘蛛”这意象的内涵,就应象征着悦纳人生这一超凡的精神境界:
不必为渺小而自卑,也不必对抗苦难、炫示自我称为英雄,
而是接纳平凡的自我,享受自我生命本该有的欢喜。
这种平和理性的人生观,是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精神境界得以淬炼的结果,是更为成熟的人生态度。
“蜘蛛”意象的出现,标志着诗人昌耀人生态度,精神境界发生了转变:
从崇尚英雄、战胜自我到接纳自我、悦纳人生。
这象征着诗人精神上的一次层进,形成了更为成熟理性的人生观。
复旦大学副教授张新曾说:“诗人用登山过程浓缩了他的这种自然观念的转变过程”。《峨日朵雪峰之侧》所展现的攀登者,是勇敢的,也是智慧的,诗人想要告诉读者,真正的征服者,不是征服客观环境上的高度,而是征服自己。
三、整合比较
学习活动四: 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及《峨日朵雪峰之侧》这三首诗歌进行对比梳理,探寻抒情主人公内在精神成长的线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这三首诗的诗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和榜样。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青春年华能够能够像毛泽东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奋力拼搏;像郭沫若一样有着改天换地的激情,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像昌耀一样,在经历过困难之后,能够有一个更高的精神状态去面对这个大千世界:真正的强者从不取决于外在形象的高大,而在于内在的坚韧和精神境界的超拔。
四、课堂小结
1.从诗歌的表层语言概括形象。
2.借助“知人论世”“意象”等学习支架分析形象。
3.通过对比,将此诗当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放到整个单元的人物群像当中去,体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