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短歌行》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 《短歌行》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17: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慷慨沉吟忧天下,歌短情长动古今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通过揣摩语言、意象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2.辩证分析曹操之“忧”,体会其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
3.掌握运用比兴,用典表述心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运用比兴,用典表述心志的方法。
2.鉴赏诗歌的语言、意象,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探究曹操忧患意识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2.跟随曹操思考生命价值,探究生命意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个人,如果既能登大雅之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又能入草野里巷,让百姓谈说不尽,并且能穿越两千年时空,依然鲜活如初,那这个人定是个性饱满,魅力无限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近曹操,聆听《短歌行》,感受一代枭雄的慷慨悲歌!
教学过程:
一、一曲短歌,一位英雄
学生活动:谈谈自己眼中的曹操。
(同学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容易受到电视剧《三国演义》“褒刘抑曹”思想的影响,未能客观地评价曹操。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曹操的确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有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对其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品探知一二。)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形象呢?
政治家(丞相):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局势。
文学家(诗歌领袖):他精音律,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二、一曲短歌,一种风骨
资料补充:建安风骨
内 容:诗歌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又表现出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旸、刘祯。
形式风格:多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学生活动:同学们在激情诵读中感受本诗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特点。
(学生绘制诗歌情感变化曲线图)
三、一曲短歌,一腔忧思
过渡语: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互动设计】
学习任务一:曹操的抱负和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字句关情——析诗眼
1.寻找诗眼:诗读关键,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围绕该“诗眼”,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微妙变化?
明确:忧
(全诗128字,“忧”出现3次,分别是“忧从中来”、“何以解忧”、“忧思难忘”,“忧”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也是曹操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一个“忧”字,呈现给读者一个饱经忧患,真诚恳切的志士形象。)
2.为何而忧?(请同学们划分诗歌层次,梳理“忧”的内涵)
明确:一忧:去日苦多——人生短暂
二忧:青青子衿——贤才难得
三忧:天下归心——功业未就
(忧之根源,正因功业未就,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此处补充诗歌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建安十三年冬 ,曹操亲率80万大军,列阵长江,与 “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欲以统一天下,此时曹操已54岁。面对连年战祸,三分天下之局势,曹操忧愁幽思而做此诗。
3.(学生探究)如何理解曹操的忧情?(这种对“人生短暂”的担忧是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呢?)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苏轼、李白、王羲之、辛弃疾等人分析)
明确:并不消极。
曹操之“忧思”,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他积极招揽贤士助其实现统一大业, “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屈从于现实,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忧”!
4.如何解忧?
靠人才,用伟大的志向化解愁苦。
【曹操统一天下后的理想蓝图】
“吏不呼门”“民无所争讼”
“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
“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对酒》曹操
评价:曹操统一天下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践行了儒家的思想。如何让“速朽”的生命能够“不朽”呢?中国古代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说法。在这“三不朽”中,曹操选择了立功,还有立言。
四、一曲短歌,一片真情
过渡语:诗歌以对人生的发问开始,而以人生理想的追求目标终结。全诗贯穿着一条要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主线。而对于政治家曹操而言,则意味着招揽人才,集合众志,以助其成就大业。
那么,招揽人才便是诗歌咏唱的重点。
学习任务二:
思考:诗人是如何表达渴求人才,成就伟业的思想情怀的?
(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同声相求
过渡语:此诗为宴乐诗,面对美酒,我们高歌一曲,借此来抒发情怀。
1.以饮酒作为起兴,追问“人生几何?”
2.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比喻修辞,表达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意。暗含及时当勉励,建功要趁早之意。这句诗既是发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也是引发天下所有希望建功立业的人才的共鸣。
3.“忧思”,《秋胡行》中言:“不戚年往,忧世不治”,这是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乱的折射。那么,实现天下大治,便是天下英才共同的心愿。所以,“忧思”既是对天下不治,山河分裂,民生凋敝的忧虑,更是人生苦短,担心自己有限的人生不能为救世治国而建立一番功业的忧思。
小结:诗人借助宴饮的机会,渲染一种气氛,制造一种情境,起到同声相求、同气为友,唤起天下英才共同为治世而建功立业的召唤效果。
(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渴求人才
过渡语:在唤起天下英才携手治世,一起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共识的基础上,诗歌便进入表达为急于治世而渴求人才的心情中。这一部分诗人将丰富的情感寄托在丰富的典故中。
情蕴典中
用典: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引用、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思考: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梳理典故,并说明典故的内涵及作用。
典1.巧妙活用《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借女子思慕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典2.直接引用《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一是借鹿鸣呼朋唤友共享鲜嫩肥美苹草,表达召唤天下英才与之携手,共治天下,共建功业的情怀;二是如有英才来归,他定会“鼓瑟吹笙”以厚礼相待。)
典3.巧妙化用《诗经·月出》的意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以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小结:这里通过三个典故的组合运用,将诗人爱才、求才、重才而人才难得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又情深意长。而对于有志于寻求机会建功立业的士子而言,他们如若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为其深情美意所打动呢?
(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广纳人才
过渡语:如果说上面部分只是表达渴求人才的心情和意愿,是一种假设的情境。那么,他对待人才的真实做法又是怎样的呢?
接下诗歌又以三个层次表述他对待人才的实际做法与现实态度。
第一层次:先表述对待已有人才的做法。
白描,叙述与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老友相聚的温馨场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诗人心怀感恩之情!
欣赏:《三国演义》曹操迎许攸的精彩片段。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拊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这是“心念旧恩”的绝妙注脚。
第二层次:对尚未来归的人才,表示极大的关注与顾念,从情感上加以联络,施以温暖。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写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怀。
以乌鹊南飞,比喻漂流在外的人才正在寻求发展机遇,又以“何枝可依”的反问句式,表达对流落在外无所依归的人才的关切与顾念之情。
第三层次:对所有人才的态度。
典1.管子之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典2.周公诚待天下志士的故事:“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以此来表明自己广揽人才的宽广胸怀和诚待志士的一片真情,也暗含忠君辅国之意,借周公表明心迹,以此赢得天下士子的信任。)
小结:
《短歌行》是诗歌版的求贤令。对于天下英才,无论新朋还是旧友,诗人都热情欢迎。所以,文中渴求人才的三个层次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以情动人,诚招天下,因而具有巨大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学习任务三:诵其诗,悟其情
1.思考:这首诗的情感是否一成不变?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诵读这首诗呢?
明确:“慨当以慷”——激昂
“人生几何”——惆怅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倾慕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欣喜、热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期待
小结:一首诗歌有悲有喜,有乐有愁,可谓气象万千,真情尽现。
2.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
吟唱《短歌行》,感受曹操心忧天下,广揽人才,建功立业的深情!
五、一曲短歌,沉吟古今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
全诗的着眼点是“忧”,但落脚点却是“志”。
结束语:
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首《短歌行》便是将抒情与言志相结合。同是魏晋之人,陶渊明发出的是归乐田园、淡泊名利的低咏,曹操则发出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高啸。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曹操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希望同学们在最美的年龄,为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