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弈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学弈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1 15:18:00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两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
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首篇课文。本组教材,通过一些平凡的小事,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获得人生启示。《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情分析:
人教版教材在第三学段就开始安排简短、浅易的文言文。从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再到本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生可以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已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设计意图: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古诗文阅读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本课两则文言文,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弈》在词句理解上比《两小儿辩日》稍难,因此,教学中我以“学”与“辩”字展开教学,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前一篇精讲,后一篇运用学法,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2.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时内容:学习《学弈》
二、学时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学过哪些文言文?指名说,背诵课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两篇文言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说说它的意思,也可造个句子来说。“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篇《学弈》。板书课题:学弈(出示课件2)
3.介绍孟子:(课件2点击“介绍孟子”出示课件3)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点击课件3返回键返回课件2)
4.释题质疑:齐读课题,释题:弈:本来指下围棋,现在通用于下棋;学弈:学习下棋。
明白了题目意思,你对课题还有什么疑问?
梳理:
谁学下棋?
跟谁学下棋?
怎么学下棋?
学得结果怎么样?
《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生尝试朗读,标出难读的句子。
2.师范读课文,(课件2点击“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讨论评价归纳: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出示标出停顿符号的课文(点击出示课件5)。
3.学生自由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
4.指多名同学读、评价,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导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把文言文读得更好。回顾文言文学习方法:根据注释或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联系原来所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学生自由读文,尝试按注释理解句子。(点击课件5返回键返回课件2)
3.逐句理解(课件2点击“理解文意”出示课件6)。
(1)句①:同学们都很想知道是谁在教下棋,他棋艺怎样?
出示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谁教下棋?(弈秋)何以称为弈秋?姓弈吗?指名说。秋,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②弈秋的棋艺到底如何?“通国之善弈者也”
看注释或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相机点击课件6出示相应字意)
“通国”:看注释,全国的意思
“之”:联系《杨氏之子》。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擅长,“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竟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③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④吟读句子,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2)句②③:谁跟弈秋学下棋?怎么学的呢?学的结果怎么样?
(点击出示课件7)出示句②③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四人小组讨论理解句意:按照第一句的学习方法。
②交流汇报:指句说句子意思
③难点突破:发现这两句中哪个字出现频率最高,而意思却总有不同?(五个“之”)
(出示课件8并打红五个“之”)
“惟弈秋之为听”? 之:助词,没有什么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
总结发现:“之”在文言文中一般代指前文中所指的人或物或事,所以理解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观照。
④联系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9)
⑤分角色朗读句子:两个人同在学下棋,表现却有所不同,用朗读来展现。指句分角色朗读。
⑥你能分别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两个人学下棋的样子吗?指名说(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⑦齐读句子
⑧学下棋的结果是——引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指名说句意(虽然和他一起学下棋,但不如他。)谁与他一起学?(后一个人)“之”:他,指前一个人。(体会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能否也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下棋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3)句④⑤:为什么会这样?
出示句④⑤(出示课件10):“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独立理解句意
②交流句④⑤: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人学习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别?联系上文,指名说
于是作者发出这样的疑问:“为是其智弗若与?”指名说句意,评价补充(难道是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吗?体会“其”与“之”的相同用法)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朗读中及时反馈下一句句意:不是这样的。
反复问答朗读,突出反问的强调与回答的肯定的语气。
4.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读到这儿,你觉得两个人同在学下棋,为何结果却大相径庭?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预设: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态度决定成败);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熟读成诵,尝试背诵(出示课件11)。
(四)拓展延伸,深入寓意(点击课件11返回键返回课件2)。
1.出示《学弈》故事前的一句话(课件2点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2):“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师生齐读。理解大意(点击出示课件12相应字意):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2.总结课文,配乐诵读全文(点击出示课件13,音乐自动起):专心致志,能有所作为。
3.课后作业:将《学弈》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再用文言文的形式吟诵给父母听。
(五)板书:
学 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学时内容:
学习《两小儿辩日》
二、学时目标:
1.能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理解课题,质疑,)
(二)回顾学法,自主学习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课题,提出问题;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疑释惑,体会道理;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同桌合作学习,对照注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②交流,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及时点拨。
3.围绕“辩”字,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指名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4.出示补充资料: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1)远小近大的原因: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②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5.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
预设评价: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四)板书: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学无止境
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有了前面《杨氏之子》与《伯牙绝弦》学习的基础,再加上这两篇文言文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趣味性较强,学生学习时更觉得兴趣盎然了。在教学中,我紧抓“学”与“辩”二字,以读为本,以方法指导为引,和学生一起徜徉于文言文特殊语言现象的探索中,感受古人语言的神奇魅力。
一、强调“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一说起文言文,我们总能想起古人吟诵时一板一眼,摇头晃脑的情景,悠扬的古琴声中,之乎者也,陶然其间,好不惬意。因此,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陶然其中地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但因文言文一般独字成词,晦涩难读,尤其是停顿、断句等很难把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停顿、断句符号相间文中等方法,让学生从尝试读到模仿读,从形式上的停顿断句后的读到理解文意后的有语势有感情地读,一步步层层推进,感受文言文朗读的独特技巧与文言文朗读之神韵。
二、关注学法,体现学习的有序性。
文言文一般独字成词,有部分语词与现代语言意义有一定差别,再加上文言文中,如“之”等词的特殊用法,因此,文言文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很晦涩难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有序的学习策略。品读感悟《学弈》一文,由学生以“学”字质疑,从自疑入手,逐句理解,从中体会“看注释理解”、“联系以前所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多种方法,其中也逐步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一些特殊语词的用法。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之”、“善”、“者”字的教学;如五个“之”的教学的难点突破:“你发现哪个字出现频率最高,而意思却总有不同?”这两个片段的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深刻经历并体悟到文言文学习的特殊决窍;品读《两小儿辩日》一文,让学生回顾学习《学弈》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序性与层次性,也充分体现了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
课件14张PPT。学 弈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 弈1.介绍孟子
2.初读课文
3.理解文意
4.拓展延伸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学 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者:(的人)也:表示肯定的语气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之之之之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 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 弈 今夫(fú) ①弈之为②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④不得⑤也。
           ——孟子① 今夫:可以解释为“比如说吧”。
② 为:作为。
③ 数:技术,技艺。
④ 则:就。
⑤ 不得:学不会。参考注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学 弈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