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3:19:22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父女之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通过字词句感受局势的紧张,体会侧面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以民族大业为重,不惜生命坚守岗位的品质。
设计说明: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
以“忆”为线,回返往复,球形结构显张力。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忆”字为课眼,开篇以“回忆”勾起学生的读书欲望,然后走入被捕前的内容研读,结课前再回到“忆”,女儿忘不了的是什么?我们忘不了的是什么?整堂课的教学由“忆”始,又由“忆”而终。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线索清晰浑然一体。
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人物形象更突出。
本文是一篇长课文,为避免步入教学串讲的误区,以“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点带面扣住重点展开教学。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感悟局势的险恶,体会文章侧面烘托的写作特色,从而体会人物崇高品质。整堂课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层次,理清文章脉络;第二层次,感受局势之严重;第三层次,感受父亲的态度的坚决和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品质。
适时补充,举一反三,风云际会显丹心。
本文讲述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必要的时代背景的插入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如果不了解李大钊同志的身份就不能理解课文中局势危急时他的忙碌。如果不了解如果不了解军阀实施的追捕就不能体会局势的恶劣。正是在看似不经意的穿插中,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品质得以彰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前后,我们常常会怀念逝去的亲人朋友,也会想起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忘不了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忘不了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的壮行,忘不了刑场就义的夏明翰。有一位小朋友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来表达对烈士的敬仰。
2.谁来读?猜猜他是谁?板书:李大钊、读
3.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4.板课题,读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出示第三张幻灯)
整体感知,落实字词。
1.打开课文,读一读课文。(出示第四张幻灯)
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②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学习字词。(出示第五张幻灯)
出示第一组词语:军阀 粗暴 魔鬼 肥胖 残暴 满脸横肉
请一生读词语,注意读音,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敌人)
出示第二组词语:平静 慈祥 严峻 安定 沉着
请一生读词语,注意读音,又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李大钊)
当这两组词语鲜明地呈现,就不由得让人想起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
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让作者难以忘怀?用一两句话说说。(出示第六张幻灯)
师随机点评,板书:被捕前 被捕 受审 被害
学习开头,感受父女情。
1.文章的作者是李大钊的大女儿李星华,李大钊被捕遇难时年龄还小,仅仅一个月,她就失去了最亲爱的父亲。出示第一节。(出示第七张幻灯)
2.谁来读读这句话?(点评:“永远忘不了”缓慢低沉的语气。)
3.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被难”什么意思
4.有人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是,有些人,有些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记忆会越来越深刻,在女儿李星华的脑海,1927年的那段记忆刻骨铭心!感情朗读第一节。
学习被捕前内容,感受局势险恶。
1.背景材料:(出示第八张幻灯)
2.默读2-7自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局势的严重,用铅笔画下来,并想想为什么。(出示第九张幻灯)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课堂巡视。
3.交流讨论:
⑴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出示第十张幻灯)
①读句子。
②从哪些字眼感受局势严重?(每天,很晚,很早)作为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工作繁忙。(出示第十一张幻灯)
③读(步履匆匆,夜以继日,是那段日子父亲留给孩子们的印象。)
⑵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出示第十二张幻灯)
①读句子。
②从哪些字眼感受局势严重?(出示第十三张幻灯)(书和纸片)那些书和纸片可能是什么?
③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危险在一点点靠近。只是不解第询问。
④父亲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句子: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出示第十四张幻灯)
⑤如果增加一个提示语,你会用什么“待了一会儿,父亲才( )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出示第十五张幻灯)
(不慌不忙,轻描淡写,含糊……)说说为什么?
⑥出示句段: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出示第十六张幻灯)
⑦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为了掩护革命战友,为了应对突变的形式,父亲作着积极的准备,随时以防不测。而这些孩子们并不知晓。
再读课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局势的恶化。
(3)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出示第十七张幻灯)
①补充:阎振三是我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是李大钊的工友,也是创建共产党的人之一。
②他的被捕预示着什么?(处境十分险恶)
出示句子“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从母亲的劝告更可以看出局势的危急。(出示第十八张幻灯)
①出示补充资料?画外音(出示第十九张幻灯)
②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坚定抉择,感受人物精神。
1.局势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周围的亲人朋友焦急万分,指句子“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学生齐读。
2.摆在父亲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另一条……,而父亲选择了留下。
3.在早出晚归的忙碌中,在焚烧书籍和信件时父亲总是那么平静沉着,这平静的背后却是无比的坚决。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的坚定?
①亲人, 朋友一而再再而三的劝。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出示第二十张幻灯)
③师引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他的坚决?
④“哪能离开?”(反问加强语气)“常对你说”“只好不再说什么”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决。(出示第二十一张幻灯)
⑤军阀张作霖企图派人来检查,母亲不无担忧,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学生齐读。
⑥局势愈来愈危急,工友闫振三被捕,父亲仍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学生再读。
4.这样的抉择意味着什么?
5.是什么力量,促使父亲这样做呢?
①出示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出示第二十二张幻灯)
②这样的力量指什么?再读。
回应开头,体念情感
1.一年、两年、三年……十六年过去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齐读。
2.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我忘不了的仅仅是这一天?忘不了的是什么?(出示第二十三张幻灯)
4.练笔:忘不了那年春天,父亲( )(出示第二十四张幻灯)
5.我们忘不了的又是什么?(出示第二十五张幻灯)
七、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早出晚归
被捕前 (坚决) 焚烧文件书籍
阎振三被捕……
被捕时

被提审
被杀害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酝酿情感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读课文:“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读课文: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突然被捕,泰然自若
1.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2.分角色朗读。
三、法庭受审,安定沉着。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终于在法庭上见到了父亲。”
1.自学课文。
⑴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交流讨论: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3.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⑵?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⑷?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⑸?指导朗读。
四、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李大钊被捕,举国震动,学生、学者、群众四处奔波声援。军阀害怕了,匆匆审判后,于1927年4月28日,残酷杀害了李大钊同志,时年38岁。
2.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在奔赴刑场时,发表了最后的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4.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5.生读课文最后三节。说一说从首尾这两部分:你听出了什么?
⑴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⑵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6.文中哪些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7.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全文有32个自然段,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描述了1926年三月李大钊领导首都民众反对段祺瑞政府请愿运动后受到通缉,直至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面对这样的课文首先要避免的是面面俱到,串讲式的繁琐教学。事件的过程作者在文中交代得一目了然,简单的重复只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我要做的是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在孩子们内心掀起波澜。
文章分三块内容,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被捕和审讯部分,通过敌人的凶残和内荏反衬父亲的镇定和坚决。而我以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其实更大的体现在被捕前他忙碌的工作,作为北方局的领导他完全可以秘密离开北京,但是他坚定地留了下来。局势险恶,李大钊以大局为重,置个人于度外,为革命为民众奔波,丹心可鉴。在课堂层层推进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局势的险恶,为英雄人物涂上了浓重的背景。教学中,课外资料的呈现,背景音乐的铺垫为学生入情入境作了很好的贡献。
课件26张PPT。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1.导入
2.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
3.体会被捕前局势
4.感悟父亲内心的坚定
5.回溯开头感受作者情感
十六年前的回忆
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②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什么事?粗暴 魔鬼 肥胖 残暴 满脸横肉
平静 慈祥 严峻 安定 沉着十六年前的回忆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时代背景:十六年前的回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 )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三·一八”惨案后,北京一片恐怖。军阀联合起来,疯狂地加紧了对革命的迫害,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北京城贴满了这样的布告:“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死刑 。”李大钊更是被张作霖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己的处境却越来越险恶了。敌人进一步加紧了对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监视与迫害。机关里的工友阎振三出去送信,没有回来;张全印一早出去买菜,也没有回来。他们都被捕了。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忘不了那年春天,父亲(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