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凡卡 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凡卡 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4:23:26

文档简介

15凡 卡(第2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较长,共有21个自然段,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可分为三个部分——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   本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内容穿插,相互映衬。全文以凡卡写信为主线,把作者的叙述、信件的内容、凡卡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穿插安排。这使人读起来,感觉有情景、有变化、有兴味,不至于平铺直叙、枯燥呆板。   二是对比反衬,暗示寓意。文中信件的内容,主要讲凡卡在城市所受之“苦”;文中插叙的回忆,主要讲凡卡在乡下与爷爷一起时的“乐”。诉苦为重,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强烈对比。文章以“梦”结尾,耐人寻味,含义深刻:它暗示凡卡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幻想,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它既表达了旧俄罗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又使人联想到旧俄罗斯成千上万的“小凡卡”以及劳动人民饱受着痛苦煎熬的残酷现实。这使人读起来,留下思索的余地,更加激发起对凡卡及劳苦大众的无比同情,对不合理的制度和那黑暗的社会的无比愤恨。
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篇幅长,内容和形式也复杂。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在学习信的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勾画、批注,设身处地体验凡卡内心的痛苦,并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言文字。    对插叙以及结尾反衬写法的学习,不光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采用插叙、反衬写法在凸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总目标:
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帮助学生认识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2、体会插叙、反衬写法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2、读懂课文,了解沙皇俄国时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
重难点:
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信的内容,你从凡卡的信中看到了什么?
(点击第二页上“复习巩固”,进入第3页。待回顾后,点击第3页下方箭头回到第2页。)
二、讲读凡卡的两次“联想”,了解插叙的作用
1、(点击课件第2页文字“阅读感悟”,进入第4页)
请同学们再读读凡卡写信的部分,你们发现课文在介绍凡卡的信的过程中,还参差写了什么?
(爷爷节前守夜的情景;爷爷和凡卡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这些都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的(联想)。
2、细读“爷爷节前守夜的情景”: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想爷爷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守夜的?
节前的夜景怎么样?(指导朗读)(点击第4页文字“联想”,进入第5页)从这段景色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凡卡对和爷爷在一起的农村生活的留恋与喜爱)
(点击第5页右下方的朝左的箭头返回第4页)
3、细读“爷爷和凡卡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爷爷和凡卡怎样砍圣诞树?(找出动词),你们觉得凡卡和他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5、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7、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朗读凡卡的两次“联想”部分。说说这些内容属于凡卡的什么?它们在凡卡写信的过程中参差出现,这样的写法叫做(插叙)。
8.仔细探究,请大家再看看凡卡的联想以及第8自然段,,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插叙这些联想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点击第4页“联想进入第5页”;生自由读完第5页文字后,点击第5页右下方朝右的蓝色进入第6页;生自由读完第6页文字后,点击下方箭头回到第4页。)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三、学习写信前、写信后
1、课文除了介绍凡卡写的信以及他在写信过程中的联想,还写了什么?
(凡卡写信前的惶恐;写完信后寄信以及怀着美好的愿望进入梦乡。)
2、讲读“写信前”:
(1)默读,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反馈(知道凡才九岁,是三个月前来鞋匠这儿当学徒的,他写信的时间是圣诞节的前夜,他是背者老板偷偷的写信的。)
(2)凡卡偷偷地写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他担心的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可以看出,凡卡写信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被老板发现。)
(3)从凡卡写信前的神情,你感受到什么?(没有人身自由,学徒生活的悲惨)
3、讲读“写信后”:
(1)自由读,思考:
凡卡的信爷爷也能收到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结尾,明明是收不到信,为什么还要写凡卡“甜蜜的希望”“美好的梦境”?(点击第4页文字“梦境”,进入第7页)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结尾的含义:暗示凡卡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希望,只不过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3)假如爷爷受到凡卡的信,凡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点击第7页右下方的箭头,返回第4页.点击第4页右下方箭头回到第2页。)
四、总结,深化认识
1、(点击第2页“深化认识”,进入第8页)你们从这个年仅九岁的小学徒凡卡的身上,看到了些什么?(生反馈交流)
师: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点击第8页下方箭头回到第2页)。
五、拓展阅读
(点击第2页“拓展阅读”进入第9页。)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六、板书
写信前 担心、害怕
写信时 信的内容 (挨打 挨饿 熬夜)
回忆
寄信 无法实现的梦
教学反思:
情感,课堂因你而感动!
《凡卡》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长课文,它的第一课时怎么教,这一个问题一直捆绕着我。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发现,这篇文章最感动学生的还是凡卡给爷爷述苦,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那封信。于是,我决定在课的开始就先情夺人,教学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凡卡的信。内容确定了,教学怎么设计又是一个问题。经过思考,我发现,虽然凡卡的信很长,信里提到的内容也很多,但主要反映的一个主题就是“学徒生活的悲惨”,一个九岁的小男孩遭受这样的虐待,是很能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的。于是,我在教学时,围绕“凡卡的信中哪些地方揪紧了你的心?”这一个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在找出,体会出凡卡遭受的种种非人的虐待后,教师通过煽情的导语引读乞求爷爷的话,起到了很好地激情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朗读效果。全课以感情为线索,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重点句的回归,使学生在浓浓的感动中学习,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