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实验题考点攻破
1.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肝匀浆的pH为7.35~7.45,其能维持稳定的90%来自Na+和CI-
B.滴定时,要戴手套,有酸或碱溅出,立即用水冲洗
C.一般以滴数为纵坐标,pH变化为横坐标,绘制实验结果
D.该实验应该设置两组,生物材料为实验组,缓冲溶液为对照组
2.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支配猫尾巴竖毛肌(平滑肌)的交感神经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跳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跳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猫支配尾巴竖毛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B.刺激猫支配尾巴竖毛肌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与心肌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了加速心跳的作用
D.刺激猫支配尾巴竖毛肌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中有生物膜的更新
3.某同学欲依据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设计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下列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本实验需要设置自来水组、缓冲液组、血浆组三组对照组
B.酸或碱加入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与加入到清水相比,pH的变化减弱
C.若只用缓冲液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D.若只用清水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
4.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神经递质GABA能有效促进小鼠的食欲。为验证外源性的GABA信号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进而调节食欲,开展如下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的摄食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操作Ⅰ 实验操作Ⅱ
甲 / 灌胃生理盐水
乙 灌胃生理盐水
丙 假手术 灌胃适量GABA
丁 切割迷走神经 灌胃适量GABA
注:假手术是指暴露小鼠腹腔后再缝合,待恢复后再与其他组同时处理。
A.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灌胃的试剂类型,因变量是食欲变化
B.甲、乙组均为对照组,乙组中实验操作I应为切割迷走神经
C.外源性GABA信号经肠道迷走神经传导后,在下丘脑产生食欲
D.推测丙组小鼠的摄食量比乙组高,丁组小鼠的摄食量比丙组低
5.激素,旧称“荷尔蒙”。各种激素的协调作用对维持身体的代谢与功能是必要的。科学家通过设计巧妙的实验来研究各种激素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斯他林和贝利斯将小肠黏膜提取液注射到同一狗的静脉中,发现胰腺分泌胰液只受促胰液素的调节
B.班廷和贝斯特将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血糖恢复了正常
C.公鸡睾丸的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证明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睾酮
D.阻断动物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导致其生殖器萎缩,该实验利用了“加法原理”
6.下面是有关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注入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静脉注射到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C.①与③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调节
D.上述实验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只有体液调节
7.科学家在发现促胰液素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其中部分实验如表所示。
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①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 胰腺分泌胰液
②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中 ?
③ 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后,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 胰腺分泌胰液
④ 将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后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中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①②组实验具有单一变量,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B.第①③组实验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C.第②④组的实验结果分别是胰腺不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
D.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激素调节
8.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家兔的初始血糖浓度
B.实验过程中,甲组家兔可能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症状
C.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
D.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效果相反
9.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10.为探究药物D降低体温的机理,科研人员用发热模型鼠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方式 结果
1 发热鼠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2 发热鼠模型+药物D溶液 退热
3 损坏下丘脑的发热鼠模型+药物D溶液 发热
A.自变量为药物D溶液有无、下丘脑是否完好
B.发热鼠模型体温维持在39℃时,小鼠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第2组实验中,药物D处理后发热鼠模型可能出现排汗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D.依据实验结果可证明药物D通过影响下丘脑来降低体温
11.科研小组研究发现某中药对细菌性肺炎有缓解效果,为探究该药物对细菌性肺炎的缓解作用是否与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关,小组对患细菌性肺炎小鼠进行不同灌胃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的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B.各组实验小鼠在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方面要相同或相似
C.该实验可证明患细菌性肺炎会使小鼠的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
D.该药物既能增强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也能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
12.实验室有3组成年疾病模型小鼠,甲、乙两组小鼠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丙组小鼠躁动不安、食欲亢进。现有每组模型小鼠各30只,且同组小鼠病因相同。为探究各组模型小鼠的病因,科研人员抽血检测了上述3组小鼠和正常小鼠相关激素的浓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甲状腺激素含量
正常小鼠 正常 正常 正常
模型小鼠甲 偏高 偏低 偏低
模型小鼠乙 偏高 偏高 偏低
模型小鼠丙 偏低 偏低 偏高
(1)甲组小鼠最可能的病因是腺体_______________损伤。
(2)乙组小鼠可能的病因有:病因一是腺体_______________损伤;病因二是机体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最重要的元素碘。除上述模型小鼠之外,实验室还有下列研究材料:a.普通饲料、b.加入适量相关激素的饲料、c.加入适量相关元素的普通饲料、测量小鼠体长的仪器、测量小鼠耗氧量的仪器。为探究乙组成年疾病模型小鼠的真正病因,请你选择合适的研究材料,完善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①将乙组模型小鼠随机平均分成3组,编号A、B、C,分别每日饲喂等量的a、b、c饲料,在_______________环境下隔离饲养。
②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小鼠单位时间的,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③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若A组与C组测定的数值接近,且均小于B组,则乙组小鼠患病原因是病因_______________;若B组与C组测定的数值接近,且均大于A组,则乙组小鼠患病原因是病因_______________。(两空均填“一"或“二”)
(3)经检测发现丙组小鼠体内出现抗甲状腺抗体,据表中信息分析,该抗体的作用可能与_______________激素作用相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肝匀浆的pH为7.35~7.45,其能维持稳定是因为匀浆内含有缓冲对,A错误:B、滴定时,要戴手套:有酸或碱溅出,立即用水冲洗,防止造成伤害,B正确;C、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绘制实验结果,C错误;D、该实验需要设置三组,一组自来水,一组生物材料,一组缓冲液,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A、根据题意,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A正确; B、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因此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根据题意,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能调节加速心脏活动,该过程需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 D、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会通过胞吐释放化学物质,该过程中有生物膜的更新,D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本实验需要设置自来水组、缓冲液组为对照组,血浆组为实验组,A错误;
B.缓冲液中的缓冲可以中和酸或碱,因此酸或碱加入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与加入到清水相比,pH的变化减弱,B正确;
C.若只用缓冲液和血浆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应再加用自来水的对照实验,C正确;
D.若只用自来水和血浆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的对照实验,D正确。
4.答案:D
解析:A、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外源性的GABA信号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进而调节食欲,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灌胃的试剂类型和迷走神经的有无,因变量是食欲变化,A错误;B、自变量是灌胃的试剂类型和迷走神经的有无,甲组是对照组,乙、丙、丁都是实验组,乙组中实验操作I应为假手术,B错误;C、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食欲的产生在大脑皮层,C错误;D、GABA能有效促进小鼠的食欲,丙组小鼠灌喂GABA,乙组灌胃生理盐水,故丙组小鼠的摄食量比乙组高;与丙相比,丁切除迷走神经,而GABA信号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进而调节食欲,故丁组小鼠的摄食量比丙组低,D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A、斯他林和贝利斯在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过程中,是将稀盐酸、稀盐酸和小肠黏膜提取液分别注射到同一狗的静脉中,发现稀盐酸和小肠黏膜提取液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从而发现胰腺分泌胰液还受促胰液素的调节,A错误; B、班廷和助手贝斯特将实验狗的胰腺摘除,不久出现糖尿病症状,血糖升高,后将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患糖尿病)体内,其血糖下降,B正确; C、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C错误; D、实验中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属于减法原理,该研究的变量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运用了“减法原理”,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解析: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
B.根据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分析可知,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B正确;
C.根据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分析可知,①与③组的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C错误;
D.根据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分析可知,上述实验,①与③组的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解析:A、第①②组实验具有单一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说明胰液的分泌不是盐酸刺激胰腺的结果,而与小肠肠腔有关,A正确;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不能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C、第②④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实验结果分别是胰腺不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D、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在神经调节之外,还有一种调节方式,那就是通过某些无管腺体产生特异化学因子进行调节,这种因子经血液循环输送出去以调节远处靶器官活动,即还存在激素调节,D正确。故选B。
8.答案:C
解析:A、从题干分析,甲、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前均需测定血糖浓度,A正确;B、注射胰岛素溶液可能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过低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即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症状,B正确;C、甲、乙两个实验组均可前后对照,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C错误;D、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因此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具有拮抗作用,D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若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也随之减少,细胞代谢减慢,机体产热减少,A项正确;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较少,注射垂体提取液后,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多,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B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C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并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不会恢复正常,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对比三组实验处理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药物D溶液有无(1组与2组)、下丘脑是否完好(2组与3组),A分析正确;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时,小鼠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分析错误;药物D处理后,发热鼠模型退热主要通过排汗增加、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实现, C分析正确;对比三组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证明了药物D通过影响下丘脑来降低体温,D分析正确。
11.答案:C
解析:A、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实验中的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A正确;B、本实验要探究某种中药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自变量为是否具有中药处理,所以各组实验小鼠在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方面为无关变量,需要相同或相似,B正确;C、该实验并未对比患细菌性肺炎和正常小鼠的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所以不能证明患细菌性肺炎会使小鼠的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C错误;D、吞噬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参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使用该药物后吞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相对数量均增加,所以该药物既能增强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也能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C。
12.答案:(1)垂体
(2)甲状腺①相同且适宜②耗氧量③一;二
(3)促甲状腺
解析:(1)由表格信息可知,小鼠甲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所以可能是由于垂体受损,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而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偏高。
(2)小鼠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而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可能原因一是甲状腺受损,二是机体缺碘,合成甲状腺激素较少。
根据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结合部分实验步骤,完善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乙组模型小鼠随机平均分成3组,编号A、B、C,分别每日饲喂等量的a、b、c饲料,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下隔离饲养。
②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小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③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若A组与C组测定的数值接近,且均小于B组,则乙组小鼠患病原因是一(甲状腺损伤)。
若B组与C组测定的数值接近,且均大于A组,则乙组小鼠患病原因是病因二(机体缺碘)。
(3)由表格可知,丙组小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而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是因为体内出现抗甲状腺抗体,该抗体作用可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