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空气占据空间吗 1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空气占据空间吗 11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6 13:46:46

文档简介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第六课《水和空气》
教学准备:
1、学具: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2、教具:两个杯子(一个装满石子,一个空的)、纸巾、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能了解空气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 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具有强烈的结构性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性,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为老师倒一杯水,教师出示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装满石子,一个空的。让学生选一个来倒水,并说说理由。
意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实际感知抽象的空间概念,此外进一步感悟空杯子还有空间,所以可以用来倒水,也是为了对了解空气占据空间作好铺垫。
2、师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先由学生来讲这个故事,然后老师再来试一试,从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意图: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的,学生联想乌鸦喝水这一个故事,从而拉近学生与问题的联系,从而假想就由此产生了。
3、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意图:承接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就由此开始了。同时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猜想的开始,能不能上升呢,让学生进行的猜想,为什么呢,然后就顺理成章进渡到下一个环节,如何想办法来证明了。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杯中的纸会湿吗?
1、装空气
(1)有没有办法呢?这样我来(往里吹气)是不是吹进去拉?我要不要把手这样捂起来,
(2)我手放了空气就没有了吗?我把纸巾塞入杯底,杯子里还有空气吗?
意图:让学生明白倒扣的杯子里也有空气,为下一步的实验打下基础。
2、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意图: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进思维的论证为什么,也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空气占据空间。
3、教师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纸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A.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B.学生在小组中分好工,谁来做,其他人观察,组长记录。(每组每个同学都做)
C.学生分组实验。
D.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意图:实验后要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E.这个盒子空间,你们的抽屉的空间,我们教室的上面的空间有没有被空气占了?
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
4、小结:真棒,又发现了空气的秘密,空气能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三)空气让瓶中的水向上升: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1、出示实验材料:橡皮泥、吸管、瓶子等,提问: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呢?说说你准备怎么做。(引导学生据平时喝盒装饮料时的经验)
意图: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制定实验的计划,也就是如何的做。由于三年级学生刚起步,所以我引导学生想想平时喝盒装饮料的经验来进行设计。
2、全班交流指导如何来做这个实验。
预设一:学生不能正确设计,老师出示实验的一些要求,学生分好工,然后再由学生动手实验。
(1)把两根吸管插入瓶中,然后用橡皮泥封住瓶中。
(2)其中直的吸管要插入水中,弯头吸管不插入水中。
(3)用嘴含住弯头吸管向瓶中均匀的吹入空气。
(4)你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二:学生能正确设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分好工,然后再实验。
意图:这个环节是进行实验的重要环节,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实验计划,如何来做,有些什么问题是不完善的,而且老师要让学生把几种材料都用上。为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注意点拨学生的组内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做。
3、各组用一分钟时间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意图:让各个组的研究计划更完整和具体,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和真实。
4、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让学生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或不密封,向瓶中吹气,观察水有没有被挤出。让学生明白,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来。
意图:先是将橡皮泥堵在瓶中实验再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或不密封进行实验,让学生从这种对比的实验中感受出空气被密封在瓶中,要占据水的空间,水就被挤出来了;不密封,空气就从瓶口跑出来了,水就不能上升了。
5、全班交流: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
在这一环节中只要学生说到是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的就可以了。
(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气垫船、充气浴池、篮球、气枪钉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四、巩固运用
意图: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个科学知识,并加深学生的认识。
五、课后小结
1、今天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水和空气有了新的相同点,你能不能在课本的维恩图中填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2、关于空气的知识,你还想了解什么?空气和其他的物质还有什么异同点?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3、学生整理实验材料。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空气。
意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展现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怪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有学生汇报说:向下压活塞时,装水的注射器能被压下去,装空气的注射器不能被压下去。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组听了他们的汇报,都不赞同,也有的小组,赞同他们水是能够被压下去的,而我并没有一票否决他们,而是鼓励全班同学,再来做一次实验,并且亲自指导了汇报结果错误的小组,当他们再次实验时,才发现了,是自己实验操作的失误和没搞清对象才造成的。我鼓励他们将现在实验结果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一遍,并且引导他们分析了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许在这一堂科学课中,学生都能有所体会。科学探究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与发现中才获得真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已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课件11张PPT。空气占据空间吗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乌鸦喝水你会做吗? 利用橡皮泥、吸管、瓶子等材料,你们能不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呢?说说你准备怎么做。一起来实验 把一团纸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在水中.预测一下,纸团会湿吗?为什么?我们的发现:
空气占据空间。
活塞针筒刻度注射器注射器推拉实验实验要求:
1、用手指轻轻推活塞,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用手指轻轻拉活塞,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空气和水的比较水空气占据空间不能变化占据空间可以变化
(易压缩或扩散)能占据空间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