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们周围的空气
使用范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作 者:程誉技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哲商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7月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教学目的:
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了解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
水槽1只,不透明布袋1只,塑料袋2个(1个装水,另1个装空气),小纸条2张,小刀1把,注射器1支,气球1只,粉笔1支,小砖块1块,2个杯子,一号信封(内装吸管4支),二号信封(内装尼龙袋2只),实验记录单。
2.教师演示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一套;
橘子1只,篮球1只,打气筒1只,扇子1把,吹泡泡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对空气的探究
1.袋子里有什么?在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一尼龙袋空气。请学生上台摸,判断布袋里有什么?问: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1)师:
① 袋子明明是空的,可有的同学猜测里面装有空气,袋子里真的有空气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向其他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出示PPT2,利用“袋子里有空气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向其他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问题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② 有不同的方法,怎么做实验呢?(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先做,完成后有时间的再做一个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及实验后汇报、讨论。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得知,袋子里装的是空气,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之一是把要检验的对象浸入水中看能否冒气泡,能冒气泡就说明有空气。
2.对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了什么?
出示PPT3,利用“对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空气是什么样的”问题,启发学生去观察这令他们熟悉又陌生的物质,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二、想一想、议一议:空气还可能在哪些物体里?
1.下面这些物品里有空气吗?怎么证明?(演示实验:把这些物体整个浸入水中,看会不会冒气泡)
小砖块、粉笔头、桔子(实验:整个入水 ,水中刀开);
注射器(体会手指堵住不带针头出口推活塞的感觉,观察水中推注射器活塞后针头出口冒气泡的现象);
人体(人体浸入水中,会冒气泡会吗? 可用吸管吹气来证明)
2.师生小结: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许多物体里都有空气,物体里是不是有空气,也有多种方法可证明。
三、探究我们的周围有空气吗?怎么证明?
出示PPT4—5,用加 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1.师:利用桌上、室内可以用的所有东西,想方设法,让自己和别人“看”、“听”、“捉”和感觉到我们的周围确有空气。
2.师:投影记录单并说明要求。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与小结。
出示PPT6,通过“到处都有空气吗?”这个归纳性问题来对以上两个环节进行小结,得出以下结论:“有空隙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空气。”
四、比较空气和水
引入:袋子里有什么?在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一尼龙袋水和一尼龙袋空气。请学生上台摸,判断布袋里有什么?问: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1.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出示PPT7,通过“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以及“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来让孩子们想出多个办法,既对这些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又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
(1)装一杯空气(空杯子)与一杯水比较轻重。
(2)装相同一袋子空气和相同一袋子水来比较。
(3)把玻璃杯倒扣水中,倾斜杯子,可以看到气泡从杯口向上跑出。
(4)用吸管往水里吹气,气泡向上冒。
(5)把吹大的气球压入水中,放开手后气球向上升……
师:请同学们选择以上一种方法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对于感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师:知道谁轻谁重了吗?
师生交流。
2.空气的流动:
出示PPT8,“标题的动画”能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这一内涵,并加深他们的印象。
(1)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 怎么知道风来了?[出示PPT9]
② 怎么制造风呢?[出示PPT10]
③ 人们利用风可以做什么?[出示PPT11]
④ 哪些玩具可以利用风来玩呢?[出示PPT12]
PPT9—12,是“风”的一系列,这几个图片环环相扣,不但对空气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2)动手画一画风:
PPT13—14,“风”也就是空气的流动,若没有其他的物质的搭配,是不好画的,怕孩子们无从下笔,所以提供这两幅图片让他们得到启发,“风”虽然不好画,但是风吹过的景物是可以描绘的。
(3)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PPT15,在学生回答之后,再点出相应图片,加深他们印象。
3.多方面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和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物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空气和水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PPT16—17,“水”在前面几课已经学过,“空气”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后来又了解空气是比水要轻的,它也是会流动的等等知识。整理到维恩图之后,水和空气的比较就凸现了出来。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汇报,师相机板书。
五、思考与练习(本环节为机动环节,可视教学时间取舍)
PPT18—20,是课后延伸,也是生活的应用。
1.自行车胎漏了,怎么知道洞在哪?
2.利用尼龙袋与空气可做些什么游戏?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引用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等。
课件21张PPT。 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哲商小学 程誉技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小学科学(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袋子里有空气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向其他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方法一:把袋子浸入水中,再在水中把袋子戳个小孔,看有没有泡泡冒出。
方法二:把纸条放在袋子旁边,在纸条相对的袋子位置上戳个小孔,看纸条是否会动。我想到了两个办法!你们呢?要我告诉你们答案吗?空气
燃烧呼吸空气是什么样的?无色没有固定的体积无气味透明有氧气 空气真的在我们周围吗? 你能够用身边的材料,让大家 看到、听到、捉到或感觉到我们周围有空气吗?
提示:可以 用 塑料袋、吸管、针筒、小瓶等材料,也可用身边的其它材料!! 想一想,试一试
比比哪组的方法多?
(想出一种方法画一 个“ ”)
(第 小组)
1.能让人“看”到空气的方法:
2.能让人“听”到空气的方法:
3.能让人“捉”到空气的方法:
4.其它能让人感觉到空气的方法:
有空隙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空气。 方糖、砖块、浮石、海棉、毛巾…等也都内含少量的空气。到处都有空气吗? 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1.装一杯空气(空杯子)与一杯水比较轻重。
2.装相同一袋子空气和相同一袋子水来比较。
3.把玻璃杯倒扣水中,倾斜杯子,可以看到气泡从杯口向上跑出。
4.用吸管往水里吹气,气泡向上冒。
5.把吹大的气球压入水中,放开手后气球向上升。
……小朋友们真厉害!我服了! 空气的流动 形成了风 怎么知道风来了?风的到来 树叶或衣服飘动、旗子飞扬、水面上有波纹、风铃发出声响等,都可以知道风来了。怎么制造风? 用手或垫板扇、用口吹、用电风扇吹等,都可以制造出风。
风的形成人们利用风可以做什么? 风可以放风筝、使风车转动、玩风帆、风力发电、将鱼风干等。风的利用 哪些玩具可以利用风來玩呢?有各式各样的风车、风火轮、风筝等。利用风來玩遊戏你会画风吗?你会画风吗? 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空气和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物质,那么,空气和水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虽然有点难,
也要打起精神呦!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考考你自行车胎漏气了,怎么知道洞在哪里?利用尼龙袋与空气可做些什么游戏?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程誉技
审核:喻伯军
责编:朱卫国 张蓉
资源引用:浙江省教育资源网 www.zjer.cn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