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课件(共66张PPT)地理晋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2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课件(共66张PPT)地理晋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29 22: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主题四 寻找地球上的居住地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第二课时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十分广阔,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宜人类居住。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更加适宜的居住地。今天,地球表面有些地方人口稠密,有些地方人烟稀少;有些是城镇,有些是乡村。这种状况
是怎样形成的?人们选择居住地时会考虑哪些条件?怎样描述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
意大利佛罗伦萨全景
主题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说明气候、水源、地形、海洋等自然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城乡等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和文化景观特点,领略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
人们是如何
选择居住地的?
主题内容
主题内容
1.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2.描述居住地气候特点
3.描绘居住地文化景观
核心素养
分析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学习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理解不同区域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导致的人口密度变化,进而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居住地的选择影响:气温、降水、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类居住地的选择,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当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人地协调观
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和大陆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部等地区人口集中,这种认知有助于学生对全球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形成直观认识。
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对人类居住地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这些差异,从而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区域认知
综合分析自然条件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气温、降水、水源、地形等多种自然条件对居住地选择的影响,这种综合分析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为何某些地区成为人口稠密区,哪些条件适合人类居住等,这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综合思维的重要体现。
综合思维
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地球仪探究气温变化)和案例分析(如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自然条件),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当地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地理实践力
世界人口
01
影响居住地的自然因素
02
Contents
目 录
影响居住地的自然因素
Part 02
气温
地形
降水
水源
海洋
地球表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有限。气温、降水、水源、地形、海洋是人类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气温
概念
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的数值常用温度表来测量,单位是°C,读作“摄氏度”。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通常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来表示。
气温的观测
现代气温观测已经由温度传感器替代了温度表,温度传感器可即时获得气温数据。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前者是指气温的日变化,后者是指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午后2时左右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值的差。它的大小反映一个地区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30
20
10
0
气温/℃
0
图4-5 北半球某地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0
20
10
-10
气温/℃
0
1月气温最低
7月气温最高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的差。它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地区气温年变化的程度。
图4-5 北半球某地(陆地)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项目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平均气温最高月份 7月 8月 1月 2月
平均气温最低月份 1月 2月 7月 8月
气温的空间分布
气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舒适度。
气温的空间分布
受纬度位置影响,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
图4-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气温对居住地的影响
低纬度地区年均气温较高,那里没有寒冷的冬季,全年植物生长茂盛,人类获取食物比较容易。对早期人类来说,这里是生存压力最小的地区。但是,终年炎热也减少了人类的户外活动时间。
图4-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气温对居住地的影响
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人类能够获取的食物有限,生活在那里的人类较少。
图4-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气温对居住地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比较适合人类居住。
图4-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阅读气温分布图
工具与实践
1.观察气温分布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及递增或递减的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观察等温线的弯曲形状。
4. 等温线呈闭合状,表示有高温或低温中心。
气温的空间分布
受海陆分布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有差异。夏季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冬季则相反。
图4-8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
图4-9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
工具与实践
1. 在图4-8、图4-9中,选择 A、B 两地。A、B 两地分别位于同纬度的亚欧大陆内部和太平洋上。
2. 读图4-8,比较 A、B 两地的气温,说明冬季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差异。
3. 读图4-9,比较 A、B 两地的气温,说明夏季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差异。
4. 读图4-8、图4-9,比较北半球与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状况,从海陆的分布状况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5. 归纳海陆分布对气温及其变化的影响。
图4-8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
图4-9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
降水
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降水,如雨、雪、冰雹等。降水量的单位为毫米(mm)。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来表示。
降水的类型
空气受热上升,水汽子在高空冷却凝结,由此形成降雨。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雷电和暴雨。赤道地区常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夏季午后也常出现对流雨。
对流雨
冷暖气流相遇,暖湿空气北抬升,水汽冷却凝结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夏秋季节多为锋面雨。
锋面雨
迎风坡,暖湿空气被迫抬升时,气温降低,饱和空气成云降雨。背风坡,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雨减少,对出现在山地和丘陵的迎风坡。
地形雨
常出现在副热带海域的夏秋季节。强度很大,多为暴雨。常伴有狂风、雷电。
台风雨
降水量的出来那个
测量工具:雨量器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以毫米为单位。
雨量器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口、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承水口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温馨提示:测量降水量是,不能直接从雨量器上读取数据,而应降雨量器中的水倒入量筒内,从量筒上读取数据。
降水的季节变化
图4-11伦敦各月平均降水量
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降水量常常是不同的。人们常用各月平均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类型:全年多雨型
分布地区:赤道附近地区
降水特点:各月降水都很多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类型:夏季多雨型
分布地区:南北纬10°—60°的大陆东岸
降水特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类型:常年湿润型
分布地区: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降水特点:各月降水均匀,雨量适中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类型:冬季多雨型
分布地区: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降水特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类型:全年少雨型
分布地区:两极地区;中纬度大陆内部地区;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部
降水特点:各月降水都很少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图4-1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一般情况下,海洋水汽容易到达的沿海地区,降水比内陆地区丰富。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图4-1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图4-1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在200毫米以下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图4-1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图4-1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图4-1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一年里创下了 20 447 毫米的降水量的纪录。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图4-1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少的地方。连续 91 年未落一滴雨的纪录。
降水对居住地的影响
降水也是影响人类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例如,降水量会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们选择居住地。其中,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一条重要的界线。
年降水量超过 400 毫米,就可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如果有充足的灌溉水源,人们也可以种植农作物,人口分布较多
降水量和灌溉水源都不足,人们一般以饲养牛、马、羊等牲畜为主,人口分布较少。
降水对居住地的影响
某些温带地区温度适宜,但人口分布比较稀疏,这与降水量不足有关;赤道地区热量和降水量都很丰富,但往往不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说明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气温与降水配合状况都会影响人类选择居住地。
水源
水源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证,水源是人类选择居住地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源
河流、湖泊是主要的天然水源,既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可为人们提供鱼类等水产品和航运之便。
生产生活用水
航运之便
鱼类等水产品
水源
图4-13古代亚非文明发源地
尼罗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目前,河流沿岸仍是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地形
地形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农作物种植,也有利于居住地建设。例如,东亚、南亚、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地形
并非所有平原都适宜人类居住。过分湿热、雨林密布的亚马孙平原,有大面积沙漠分布的图兰平原等,人口稀少。热带地区,人们常选择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例如,巴西高原虽地处低纬度地区,但海拔较高,比较凉爽,适宜人类居住。
亚马孙平原
图兰平原
巴西高原
海洋
海洋
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从人口分布看,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海洋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海产品,被称为“人类第二粮仓”。
图4-14广西北海开渔节
海洋
人们还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利用海洋空间。
2018年6月20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工地上来自中国的四条大型耙吸挖泥船同时在吹沙。
海洋
沿海地区常常遭受海啸、台风的侵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因此需要注意防灾减灾。
海啸
台风
工作完成情况
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展了人类居住的范围,同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破坏居住地环境。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思维拓展
尼罗河给古埃及人带来了什么?
尼罗河被誉为埃及的母亲河。埃及气候炎热,降水稀少,沙漠面积广大,但古埃及农业生产较发达,这一切都和尼罗河关系密切。尼罗河每年7~10月泛滥,洪水退去后,留在田里富含养分的淤泥成为农作物的天然肥料。古埃及人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在河水泛滥结束后,他们把种子撒在土地上,等待收获。所以,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泛滥是大自然对他们的馈赠。
图4-15尼罗河风光
思考
气温、降水、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类选择居住地有什么影响?
气温
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那里没有寒冷的冬季,全年植物生长茂盛,人类获取食物比较容易。对早期人类来说,这里是生存压力最小的地区。但是,终年炎热也减少了人类的户外活动时间。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人类能够获取的食物有限,生活在那里的人类较少。中纬度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比较适合人类居住。
1
降水
降水量会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们选择居住地。某些温带地区温度适宜,但人口分布比较稀疏,这与降水量不足有关;赤道地区热量和降水量都很丰富,但往往不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说明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气温与降水配合状况都会影响人类选择居住地。
2
水源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证,水源是人类选择居住地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河流、湖泊是主要的天然水
源,既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可为人们提供鱼类等水产品和航运之便。
3
地形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农作物种植,也有利于居住地建设。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农作物种植,也有利于居住地建设。
4
海洋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海洋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海产品,被称为“人类第二粮仓”。人们还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利用海洋空间。但是,沿海地区常常遭受海啸、台风的侵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因此需要注意防灾减灾
5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气温、降水、水源、地形、海洋等自然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堂小练
图为“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组合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读图,关于北半球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能够总结出的规律是( )
A.从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
B.从北向南递减
C.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D.从内陆向沿海递减
解析:由图可知,北半球年平均气温:等温线东西延伸,南北变化,从赤道向北极的气温变化大致是20℃→10℃→0℃→-10℃,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对北半球来说是从南向北气温递减,排除ABD,选C。
C
图为“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组合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读图,关于南半球年降水量的分布,能够总结出的规律是( )
A.内陆地区降水多
B.极地地区降水多
C.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
D.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解析:由图可知,南半球的内陆地区降水整体也偏少,A错误;南极地区降水少,B错误;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大陆西岸降水较少,C错误;赤道附近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D正确。故选D。
D
图为“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组合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③处比同纬度的④处气温低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 D.人类活动
解析:由图可知,③位于青藏高原附近,④位于亚洲东部沿海地区附近,两地是同纬度地区,但是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为地形的影响,所以突出的特征是“高寒”,比同纬度的④地区气温低。排除ACD,选B。
B
某学校的研学小组开展“寻找古村落”考察活动。下图为某地古村落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的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东部 B.南部 C.西部 D.北部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古村落集中分布在北部,D正确。
D
某学校的研学小组开展“寻找古村落”考察活动。下图为某地古村落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古村落的分布特点是( )
A.平原地区较多 B.邻近矿产资源
C.多沿河流分布 D.多沿山脊分布
解析:该地的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区,A错误;据图无法判断该地古村落邻近矿产资源分布,B错误;图中古村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C正确;山脊地区古村落分布较少,D错误。
C
6.我国每年都有一段时间的禁渔期,期间禁止一切捕捞活动,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渔民的假期 B.减少水污染
C.便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D.保护渔业资源
解析:采取休渔期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故选D。
D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