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22: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如乾隆时学者翟灏即是龚例:“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至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意或龃龉,则旁参互巧。穿穴以求其合。自壮至老,手捐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清梁章钜说:“子书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清徐养原说:“杂家者流,自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鹗《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迻》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所以梁启超说:“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
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比如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其中很多微观的具体训释大都是精义妙论。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 “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乾嘉札记的理论阐述也同样富有学术价值,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集中反映了他的训诂理论,“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 (郭在贻语)。严元照《娱亲雅言》:“《释诂》篇首训‘始’,篇末训‘死’,两端具矣。”梁玉绳《瞥记》:“《释训》自‘子子孙孙引无极’以下十六句,皆用韵语,如七言古诗。此训诂之创格也。”此类札记材料,昭揭了古代训诂著作的高妙精微之处,可谓独具只眼、识见洞达。
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亦是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事实上,不少学术札记往往暗含隐性的知识体系。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于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比如,乾嘉时代众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各处,屏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性体系。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札记在古人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很多学者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
B. 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
C. 在《经义述闻·通说》中,王引之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并对经文假借进行了论述,值得反复研读。
D. 作为一种文体,学术札记往往没有严谨而规整的显性结构,这与其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者不在意体系建构有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清代在训诂研究上的成果,大多以札记形式呈现,这是从札记入手了解清代训诂学研究状况的重要前提。
B. 关于经义训诂学的研究,乾嘉学术札记所记载的创新之言,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释全经之书。
C. 为了发现可能暗含在古代学术札记中的隐性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观照。
D. 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可以为当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清章学诚说:“札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B. 元陶宗仪在外劳作,辍耕休息时则探究学问,并摘树叶记其所得,贮存于盎中,“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后据此编成《辍耕录》。
C. 郑复光《费隐与知录》通过问答形式普及了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试图使人 “见事之奇怪者如物理自然之常”。
D. 王念孙针对 “连语字” 训诂望文生义与穿凿附会的现象,在其札记《读书杂志》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4. 有人说:“学术札记不仅承载着古人的学术成绩,还折射出先贤的治学精神。”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5. 本文的引用论证很有特点,班级读书小组想写一篇该方面的读书札记。请根据文本内容,参照示例,在表格空白处填写“评论意见”。(6分)
读书札记 (评论式)
文章名称 评论对象 评论意见
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引用方式 示例:以直接引用为主,指明出处,保留原文的意义,体现了学术论文严谨性。
引用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家大院(节选)
于 坚
文家大院以前是状元文翰雨家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风水好,坐北朝南。石头好,院子的基础用的是象山上采来的花岗岩,花园里有灵璧石、太湖石、建水石、北溪石。材料好,全是紫安山的柚木。树好,桂花树、李子树、梅花树、樱花树……花好,牡丹、月季、茶花、绣球花、昙花……工好,晚清名匠高应美带着一班徒弟为他家雕刻了二十多道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阴刻、透雕、走兽飞禽、奇花异草、八仙过海、岳母刺字、鹿鹤同春……①井水好,一口甜,另一口也甜。文家在大院里住了五代,到文小豪这一代,大门拆掉,拖拉机开了进来,拉坛坛罐罐、家具。外人纷纷涌进来住。
辜正厷说:“旧房子嘛!你看看这些木头,都开裂了,咋个会值1800万?”
中介文小豪说:“辜总,现在时兴投资老房子。用法国哲学家布迪厄的话来说,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与商品房不同,不取决于市场,它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增值。”小豪眼睛亮堂堂,热情洋溢。“这个大院以前有个叫苏轼的诗人都写诗赞美过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辜正厷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他周围没有这种人,也不明白文小豪朗朗念出的这一串声音是什么意思,又耻于下问,怕失了自己的面子,姑且不懂装懂,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
小豪接着说:“这几年的大拆迁后,这种院子存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相当大,远远超过商品房。”
“哪个说呢?”
“法国的布迪厄。”
“哦,不敌饿,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魏村的?”
“倒也不是,他住在法国。”
辜正厷听到法国人都说文家大院要涨价,就动了心。辜正厷是个聪明人,小豪绕来绕去花言巧语说了这么一大堆,他听起来无非一个意思,这个院子要涨价。
“来看房子的可不只是您一位呀,看看站在假山旁边的那位,也是来看房子的呢!”
辜正厷是第一次进来,文家大院的门槛与别的房子不同,高高低低,过花厅前面那条门廊时,抬脚没抬到位,绊了一下,小豪一个箭步抢上来扶着。
“1800万太便宜了,一块缅甸手镯的价么,一年就赚回来了。”辜正厷说。
②墙上有个洞窗,有人隔墙冷笑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辜正厷听不懂这话,问小豪:“那是谁?”
“子贡。也是来看房子的。”
闲逛间,忽听得有人叫了一声:“美屋呵!”
辜正厷听成“美国的屋”,不解其意。
子贡随声从花厅出来,与辜正厷差点儿撞个满怀。点个头。辜正厷看不上此人。子贡,瘦,戴着眼镜。子贡也不注意他,径直对小豪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小豪说:“正是!正是。付全款的话,可以打七折。”
小豪是文翰雨的后人之一,小时候曾经在大院里玩过,逮鸟掐花,逗狗摸鸡。文家人早已不住这个大院,小豪回来玩,说一声“这个院子本来是我家的”,住户们也就放他进去了。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新世纪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上班。经理知道他这个背景,专门派他来为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
辜正厷听见子贡说话,问小豪:“他是不是外国人?怎么一口外国话?”
小豪说:“他是山东来的,也是来看房子。”
“山东话我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呢。”
子贡又说了一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辜正厷听不懂他说什么,暗暗骂了一句,有病!扭头对小豪说:“他买得起呵?”
小豪说:“这个就不知道了。”
子贡给辜正厷让路,说:“您先走。”
这句辜正厷听懂了,也不客气,将子贡抛在身后,大步流星进了中院。走了几步就被迫慢下来,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它不像指头县普遍的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基本是直线构成,前进起来速度很快。文家大院是土木结构,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
小豪介绍道:“这就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它本来是一种处理建筑空间的手段。勾心斗角也是,你看那些斗拱的结构,就是勾心斗角,当然,心是木头心,角是木头角。四平八稳也是。”又指着一条大梁说:“你看上面那行字,光绪四十八年正月。”
经过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出阁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走着,厚实的脊背被风贴了一个花瓣。③一朵玉兰正开得狂妄,看见辜正厷肥头大耳,很不顺眼,一拳就打过去,正中脑门。辜正厷揩了揩说:“舒服。”
小豪说:“文家大院一旦拥有,在指头县就没有人能和您比了。古之君子为己,今之君子为人。为人,就是要活给别人看,让他们服你。”
辜正厷这辈子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第一”。他是个和颜悦色的人,一大把怨气藏在骨子里,占了他92公斤体重的五分之一。他的怨气相当抽象,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爱,不被他人认可。所以他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
辜正厷回到售楼部,一屁股坐定,抿了口普洱。
④“这个大院我拿下!” 辜正厷豪气冲天,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就像胜券在握的人那样自信笃定。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文家大院的石料、树木、花草等景观,突显了大院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文其高昂的价格埋下伏笔。
B. 小说中辜正厷和子贡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笑料百出,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暗示了文化与资本的冲突。
C. 辜正厷买下了文家大院,一方面是因为古宅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稀缺性与增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
D. 小说用“文家大院”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寓意的古典住宅勾连起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社会。
7. 关于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中的两个短句“一口甜,另一口也甜”,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井水的甜,增强了读者对这一信息的印象。
B. 句子②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子贡的出场词,突出子贡的形象特点,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
C. 句子③中“狂妄”“肥头大耳”和“打过去”等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辜正厷与“玉兰”等大院风物的格格不入。
D. 句子④中“就像一位司令”运用比喻手法,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辜正厷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也突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自卑。
8. 作者给人物起名时,往往大有深意。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牙琴·逆旅壁记
[宋末元初]邓牧
乙亥季秋,余以贫故馆逆旅,楼广不二丈,深不八九,床榻几案外无余地,瓶无粟,衣敝履穿,漫不省。日得尊酒醉吟而已。或者问曰:“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子居旅客之舍,若将久焉,何也?”余笑应曰:“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今既不得如意,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何必为子孙计?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子谓求田问舍为足以遗子孙邪?”曰:“唯。”余又曰:“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小逆旅也。”曰:“唯。”余又曰:“天地者万物所同有也,自古及今几何,百千岁其阅万物亦多矣,计万物之在天地间随世随化,乃如沧海一粟,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大逆旅也。”因识诸壁。
材料二: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相应字母。(3分)
且卧琴A挂剑B歌诗C纵酒D使数百年后E父老F过其下G者H思I而称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农历九月。“季”还可指兄弟中排行最小的,如“项羽季父也”。
B. 游公卿,“游”指游玩,出游。古代许多底层文人,为了进身仕途,常陪公卿权贵游玩以图得到提拔。
C. 倒屣,又作“倒履”。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急于迎客把鞋穿倒。后用来形容主人热情迎客。
D. 登东皋以舒啸,“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与“仁以为己任”的“以”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中,作者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房间狭小,缺衣少食,生活境遇虽差但作者对此并不在意。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置办田产房屋虽然可以长长久久地留存给子孙,但这样会害了子孙。
C. 材料一中,作者所言“小逆旅”是指个人形体只是暂时寄寓于天地之间;“大逆旅”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也只是暂时寄居于天地之间。无论是个人还是万事万物,皆为天地之过客。
D. 材料二中,陶渊明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正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写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4分)
(2)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4分)
14. 上述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注】①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②籯(yíng):竹箱。
③灵台:此处指心。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叙议结合,褒贬分明,在对比中凸显了胡逸老不同凡俗的淳厚家风和高雅品格。
B. 名为“题致虚庵”,诗句却无一处写庵,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
C. 于友人处盘桓,闲看山卧听水,山水之妙不仅悦人耳目,更能荡涤心灵,澡雪精神。
D. 正如蚌胎滋养出明月珠一样,有诗书家教和扶贫济困的德行,友人家必定俊才辈出。
16.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而只剩下寒烟衰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A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 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①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班,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 ②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 C ”。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18.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B.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C.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D. 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
19. 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 请结合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的修改,简要分析鲁迅在这三处遣词上的准确性。(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甲同学和乙同学利用国庆节假期到海南旅游。
甲同学游览了海口市的假日海滩、火山口公园,三亚市的天涯海角、南山寺,琼海市的白石岭、博鳌亚洲论坛以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等。他说,游览这么多景点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爽快之感,遗憾的是,自己对什么景点都没有深刻的印象!
乙同学假期都待在文昌这座小县城。她在铜鼓岭的山巅伫立很久,欣赏日落时独属于山海之间的浪漫;她在木兰湾的海边坐了很久,用心倾听椰风海韵的悦耳的歌声;她在文南老街中自在地穿行,欣赏矗立于街巷两旁的南洋风味骑楼;她还前往宋氏祖居,向“宋氏三姐妹”致敬……她说,她现在对文昌这个城市非常熟悉,相当于半个文昌人了。
甲、乙两位同学的游览方式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带给你哪些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答案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A 【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A。
2.B 【解析】“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释全经之书”错误,以偏概全,结合“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可知。故选 B。
3.D 【解析】第四段的观点是: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ABC都不涉及。故选D 。
4.学术成绩:①学术札记成果数量多,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广;②学术札记研究 程度深且有精妙新颖之见。
治学精神:①勤于为学,刻苦钻研,笔耕不辍;②潜心为学,严谨审慎,实事求是。
【解析】
学术成绩:①结合“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可知,学术札记成果数量多,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广;②结合“古人学术 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可知,学术札记研究程度深且有精妙新颖之见。
治学精神:①结合“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可知,勤于为学,刻苦钻研,笔耕不辍;②结合“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于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可知,潜心为学,严谨审慎,实事求是。
5.①文章引用大量学术札记的具体内容,论据较为权威,增强说服力;②文章引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充实文章内容,又展现作者深厚的学养。
【解析】
①结合“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可知,文章引用大量学术札记的具体内容,论据较为权威,增强说服力;② 结合“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可知,文章引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充实文章内容,又展现作者深厚的学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导语】
《文家大院》通过描写一座古老宅院的变迁,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冲突。文家大院象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辜正厷等人的出现则代表了当代人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小说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展现了文化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讽刺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和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整体风格幽默讽刺,发人深省。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 “伏笔”错,文中为环境描写,能较为明显地得出后文其有高昂的价格的结论,这是为后续内容所做的“铺垫”。故选A。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 “一口甜,另一口也甜”不是排比,是反复。C. “肥头大耳”不是拟人,这里本是描写辜正厷这个人的。D. 不是比喻,是比较。故选B。
8.①“子贡”原本是孔子弟子的名字,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突显他好用古文、援引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衬辜正厷的浅薄无知。②从小说主旨上看,作者能更加自如地借“子贡”之口表达对文化与资本冲突的担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笔下的角色取名时,大多关涉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的命运和小说的主旨,学生可依此结合文本归纳答题要点。①从人物形象看,“子贡”原本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的名字,得孔子真传,精通儒学。文中作者多次用“子贡”这个名字,并使之吟出很多儒家名句,以突显他好用古文、援引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他的话“辜正厷听不懂”,甚至认为子贡是外国人,反衬辜正厷的浅薄无知。②从小说主旨看,子贡说的话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些语言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体现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暗刺辜正厷的傲慢、图利与文小豪的谄媚、逐利,表达对文化与资本冲突的担忧。
9.示例1:不可以删去。①这段内容用石碑勾连兰亭、醉翁亭、项脊轩、留园等历史名院,凸显出文家大院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②舒缓了情节节奏,照应前文“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慢慢欣赏,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转移读者的视线,使读者在思考情节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辜正厷与文家大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认识到文化与资本的冲突。④突出作者对辜正厷浅薄无知,无视文家大院文化价值这一行为的讽刺。(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没有先表态扣1分。)
示例2: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小豪介绍”与“小豪才说了两句”衔接紧密,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照应。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出辜正厷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漠视。③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主旨。(一点2分。没有先表态扣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闲笔”,即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看似可有可无,没有多大作用,实际上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答可以删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不可以删去。①从内容上看,“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这段内容用回廊墙上镶嵌着的石碑把文化名篇、名人以及兰亭、醉翁亭、项脊轩、留园等历史名院勾连起来,凸显出文家大院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
②从情节上,前文提到“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接着文小豪给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后文有“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此处插入环境描写,让正常发展的情节节奏得以舒缓,前后照应,与后文“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的情节形成反差,有张有弛,使文章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③从主旨上,文小豪建议辜正厷投资老房子,因为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而一介绍文化,辜正厷“扭头走了”,说明他关注的是资本,是盈利。此处描写转移了读者的视线,使读者随着情节进一步思考辜正厷与文家大院之间文化与资本的冲突。
④从效果上,此处文家大院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辜正厷的不能欣赏、无法理解的浅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辜正厷无视文化价值,没有审美理念。
可以删去。
①从情节看,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前文为“小豪介绍道……”,其后紧接“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这样的情节安排使文章前后衔接紧密,与辜正厷扭头就走形成照应。
②从人物形象上,后文直接描述“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辜正厷一点也不掩饰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不感兴趣,他内心看重的是“利”,是“面子”,是让他人“瞧瞧”,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出辜正厷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漠视。
③从主旨上,删除这一环境描写,就不必理解环境描写和前后内容及主旨的内在联系,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能更清晰感受人物,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暂且把琴放着把剑挂在墙上,唱歌吟诗纵酒作乐,让几百年后从这楼下路过的父老们,想到我而称赞我。“卧琴挂剑”与“歌诗纵酒”省略了主语“余”,是两个结构一致的句子,所以应从“剑”和“酒”的后边断开,选BD;“数百年后”表时间,与后文不能断开,“父老过其下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过其下父老者”,所以应从“者”后边断开,选H。故选BDH。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正确。句意:是项羽最小的叔父。B. 错误。此处“游”为“交际,交往”之意。句意:和公卿贵戚们交往。C. 正确。D. 正确。“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介词,把。句意: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故选B。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有两处错误,首先前半句“作者认为置办田产房屋可以长长久久地留存给子孙”观点错误,由上文“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可知,作者认为田产房屋这些物质是不能长久留给子孙的;其次“却会害了子孙”无中生有。故选B
13.(1)先前那些想谋求高贵的名声、丰厚的利益、强大的势力的人,如今在哪里呢?
(2)大丈夫生在世间却不愿做官,你也该置办几千顷田,在五亩之地上修筑房子,作为子孙依赖的门地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向”,先前;“欲”,想;“安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在安”,在哪里。句意1分。(2)“仕”,名词作动词,入仕、做官;“置”,置办、购置;“田数千顷”,定语后置,数千亩的田地。句意1分。
14.①对生死的豁达。②看淡功名富贵,追求精神自由。③享受人生欢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材料二“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可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生死的豁达。
根据材料一“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材料二“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可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看淡功名富贵,追求精神自由。
根据材料一“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材料二“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可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享受人生欢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牙琴·逆旅壁记
乙亥年深秋(九月),我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那房子宽不到两丈,进深不到八九尺,屋内除床榻几案外没有空地,缸里没粮食,衣服破旧鞋子破了洞,我不关心也不知道。每天能喝杯酒趁醉吟诗就行了。有人问我说:“大丈夫生在世间却不愿做官,你也该置办几千顷田,在五亩之地上修筑房子,作为子孙依赖的门地呀。您住在旅社的屋里,像是将住很久啊,为什么呢?” 我笑着答应他说:“您怎么了解我呢,我家里世代相传的,不过是一捆书,虽不敢说能穷尽古人所能明了的学问,然而我和公卿贵戚们交往,他们没有不热情相迎的;在乡里走动,也没人敢不下车礼待我。我自认为富贵不值得我去追求。我正想向南去三湘乡八桂之地走走,到大海边乘着木船去领略扶桑美景,登上鲁地的泰山,打开古人封存的标志,读冯冀北的文章,向西出游到秦地,经过昧谷看太阳入山的地方,十年后回来。如今既然不能如意,就暂且把琴放着把剑挂在墙上,唱歌吟诗纵酒作乐,让几百年后从这楼下路过的父老们,想到我而称赞我,何必为子孙打算呢?门地再大没有比刘汉(朝)时期的李晋阳更大的了,但他家传世也不过几十代,如今他的子孙已无立锥之地。您难道认为求购的良田置办的房产足以留给子孙吗?”对方回答说:“是的。” 我又说:“一个人的六骸耳目(身体各器官,指人的形体),并不属于我们自己,是天地神灵(暂时)交给我们这副肉体,而不能把它永远留在世间,等到大自然(天地神灵)终结我们的肉体,(肉体)也将像土堆崩塌在地,先前那些想谋求高贵的名声、丰厚的利益、强大的势力的人,如今在哪里呢?您认为他们都能久居于世吗?这是小逆旅啊。” 对方回答说:“是的。” 我又说:“天地是世间万事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从古至今已有过多少年了,千百年来天地经历的事物也很多了,考量万事万物在天地间依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都像大海里的一粒米,您认为它们都能久居于世吗?这就是大逆旅了。” 于是就把这些想法写在墙壁上。
材料二:
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我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解析】B项,“诗句无一处写庵”曲解诗意。首联写致虚庵作为书房的功用: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在对比中凸显了胡逸老高雅的品格和淳厚的家风。颔联的意思是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友人家必定人才辈出。颈联写致虚庵的环境: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雨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尾联写庵居的见闻感受: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能污染灵台?所以B项“无一处写庵”错误。另外,本诗赞美庵主人的同时也有写自己情志的意味。
16.①诗书传家:诗书教化,育子成才,只留金钱财富,常招致灾祸。 ②乐善好施:宅心仁厚,悲天悯人,为子孙后代树榜样,蓄福报。③清廉自守:坚守本心,心灵澄澈,任何外物都不能够玷污灵魂。(一点2分,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从“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篇常作灾”一句可见,胡逸老以藏书传家,反而视金钱为祸害,体现胡逸老以诗书传家,且为人淡泊名利,影响子孙品性;“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说胡逸老愿意与贫穷的人家分享自家的粮食,后一句称赞他如此品德必然会有人才出众的子弟,体现出胡逸老仁爱之心,启示后代为人要乐善好施;后两联则写胡逸老在致虚庵中的生活,观看青山绿水,心境闲适,更没有凡尘俗事来污染清明的心境,体现出胡逸老人格高雅、胸襟广阔的特点,启示后人要坚守本心,清廉自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示例: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是泛指,指任何人;A. 特指,指“鲁侍萍”;B. 特指,指“红烛”;C. 泛指,指任何人;D. 特指,指“小明”。故选C。
19.A 字斟句酌 B 可见一斑 C 各就各位 (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是指古人作诗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地斟酌、推敲,所以应填“字斟句酌”等成语。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B处,是指从鲁迅的手稿便可推知鲁迅注重遣词造句,所以应填“可见一斑”等成语。可见一斑:比喻从一点可以推知全貌。
C处,根据前面的“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可知应填“各就各位”等成语。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20.“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引申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由……产生”搭配不当,改为“由……引申”;二是成分残缺,缺介词,改为“按一定的次序”。修改为:“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引申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21.①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 ②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由“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而“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就能把几个意义的关联分析清楚,可填“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第②处,由“‘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可知,分玉给臣下是按着身份地位分的,因此暗含“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
22.①“脊梁”比“背脊”范围小,在语境中更为准确;
②“后窍”是“后身上的孔”,比单说“后身”范围小,更为准确;
③“一股”用于条状物,形容“烟雾”不准确,而“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或现象,形容“烟雾”更准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分析鉴赏词义的能力。
①“脊梁”指全身骨骼的主干;“脊背”指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脊梁”比“背脊”范围小,语境说按住斑蝥,使用“脊梁”更准确;
②“后窍”是后身上的孔;“后身”指身体的后半部分。语境说从斑蝥身体里喷出烟雾,应该是从后身上的孔里喷出,用“后窍”比单说“后身”范围小,更为准确;
③“一股”,表数量,用于条状物,形容一个整体,表数量水流、气流、道路、气味、力气等;“一阵”指一片、一段时间。“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或现象,形容“烟雾”更准确。
四、写作(60分)
23.【写作提示】
考生首先要审读材料。材料介绍了甲、乙两位同学在海南旅游时的不同游览方式。甲同学追求游览的“广度”,“一日看尽长安花”。乙同学追求游览的“深度”,将文昌这个城市游“透”了。
由甲、乙两位同学的游览方式,可以联想到学习的方式、学术研究的方式、生产的方式等。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的人什么都想学习,但由于精力有限,什么都学得不够精;有的人能选择一个领域深入学习,把这个领域钻研得很透;有的人既有学习的广度,也能选择部分领域深入学习。就学术研究的方式而言,有的人追求“全”,结果历经数年,难有成果;有的人专注于一个方向,深入研究,取得理想成果。就生产的方式而言,有的厂家追求产品之“全”,没有打造“拳头产品”的意识,难免被其他厂家击败;有的厂家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毅然选择抓好“拳头产品”,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立意:
①学习,既要追求“广度”,也要追求“深度”
②不要“广”而“浮”,宁要“专”而“深” (不求看尽长安花,但求赏透一枝梅)
③懂得舍弃,打造精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