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应当坚持正义选择性必修中册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4.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生
义
新课导入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
作者介绍
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了解人物
格黎东是雅典巨富,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他在苏格拉底受审,当时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生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
苏格拉底名言: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我不是一个智慧的人,我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
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好好活着。而且好的生活意味着生活中还有更有趣的事物,要按照你的原则生活。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
《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了解“对话录”
文体知识
1.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1)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
(2)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
(3)不正当的判断标准
整体感知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内容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1)表明立场: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2)告知好友:追求正义、美好,听从道义、真理。
(3)引导好友:要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4)启示好友: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1.站在全文的角度梳理苏格拉底是怎样劝说格黎东的。
探究文本
2.梳理苏格拉底劝说格黎东的逻辑思路。
①首先阐述“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
②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 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 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③最后得出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邪恶的、可耻的。我们不能做。
反复出现,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
3.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
4.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
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
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
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苏格拉底坚持的是正义。在正义、美、好的问题上,听从内行的意见,听从真理本身。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自己尊崇的绝对原则,舍生取义,舍生求道,舍生卫尊,这种思想和精神令人感动。
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面对朋友的劝说逃跑,坚持道义而不动摇,为哲学而殉难,为正义而献身。面对死亡,苏格拉底的坦然与镇定是惊人的,这归功于思想的力量,精神的高度。苏格拉底择死,强调的是追求正义、道理、道义。他认为判决虽然不公正,但逃亡是毁坏法律,不能以错还错,以恶报恶。
5.文章中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他的坚持是什么
(1)他是一个为人极为和蔼的老师,谈话技术高超。
(2)他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与格黎东谈话洋洋洒洒,循循善诱,不温不火,水到渠成。
(3)他有信仰,宁愿为正义而亡,不愿弃正义而苟活,他觉得坚持自己的信仰更为重要。
(4)热爱理想与浪漫主义,热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却难以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人格太完善,而当时的法律却并不完善,于是有了他悲剧的一生。
6.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苏格拉底被判入狱时,已70岁高龄,他身边有很多粉丝、学生和朋友;其中包括一些外邦朋友,如忒拜人裴多、刻比多等。这些人都很崇拜苏格拉底,专门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在当时的雅典城市,苏格拉底绝对是一位受许多人喜爱和追捧的文化偶像。再加上苏格拉底自视为雅典人的牛虻,一直致力于向雅典民众宣讲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观,大力呼吁雅典人关注智慧和灵魂。在很多雅典人心目中,苏格拉底是一张醒目靓丽的道德名片,其道德知名度应当非同一般。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社会和道德处境,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他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
7.苏格拉底不逃走的理由是什么?
(2)苏格拉底尊重和雅典城邦签订的契约,维护雅典法律尊严,坚持按照道德原则做合乎正义的事。自己作为雅典公民的一员,理应遵循契约精神,不应违背与雅典城邦签订的契约。如果私下逃走,就会伤害自己的国家,不合道德正义。
(3)苏格拉底全面考量了私自逃走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最终选择拒绝逃走。他将失去做人的脸面和尊严,无法和别人继续讨论真理、公正和正义的问题,而这种平庸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苏格拉底还谈到了由于自己逃走而带给周围人的伤害,比如朋友将受到牵连,被查抄财产、受到监禁或流放;自己的学生、朋友、亲人被别人嘲笑。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期间,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开始独立形成。这一时期通过对话产生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原创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在前轴心时代,主导文明对话的是帝王、国王、神话英雄或“王官”。
到了轴心时代,思想家登上文明对话的舞台,成为对话的主体,引导对话的展开。春秋时期的中国“礼崩乐坏”,思想家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君王,批评政治,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努力。此时,古希腊社会的城邦也已形成。无论是雅典的民主政体还是斯巴达式的寡头政体,一切问题取决于专家、知识分子、演说家的演讲艺术,而且必须通过辩论做出裁定。雅典的广场、公民大会、参政院、法庭、体育学校等是这些文明对话的最佳场所。
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
思想家、学者或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是因为他们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在思想家那里,对话既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也是哲学思想本身。对话产生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持有对话的结构。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树立起思想与文化的权威,这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两大显学孔学与墨学就是由对话产生的对中国文明影响深远的两大哲学思想流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阐释了“仁”的丰富意蕴。与“问仁”同样精彩的对话还有“问政”。《墨子》全书也多为对话体。墨子为言论订了三条原则:“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这是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则。
轴心时代古希腊两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文明对话的高手。苏格拉底独创了自己的对话问答法,极其娴熟地运用对话思维方法来展开思想,通过对话,激发思考,探求真理。柏拉图完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思维方法,他创办了雅典学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的教学方法,提倡通过对话,突显矛盾,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与苏格拉底的思维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从孔子、墨子到孟子、荀子,还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可以明显看到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化:由相对自由的对话体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不过,即使是思想家、学者“述而有作”,对话也没有退出思想学术领域。比如先秦诸子著作的经传,既是一种学生对老师学说的解释,同时也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永远是哲学思辨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另一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话是教育的直接形式,通过对话展开教化,对话成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孔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以对话方式开展启发式教育的开山祖师。一部《论语》,一部《柏拉图对话集》,是人类对话式教育方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