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9 23: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柏拉图
1. 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深刻领会文章主旨。
2. 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3. 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政论文
新课导入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今天我们学习《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
作者介绍
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了解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文体知识
1.迅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
引论
(1-28)
本论
(29-34)
提出问题
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分析问题
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结论(35-49)
得出结论
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整体感知
2.理清苏格拉底劝说格黎东的逻辑思路。
①首先阐述“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
②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 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 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③最后得出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邪恶的、可耻的,我们不能做。
1.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
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文本探究
2.苏格拉底是怎样一步步让格黎东的思维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苏格拉底采用层层铺垫和步步设问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把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观念一步一步融入格黎东的思维,从而把他的思维引导进自己的思维轨道。
①从人要走什么路说起,让格黎东认同人要走“正道”。
②从做人要讲道德的角度入手,让格黎东理解并接受他的“道义”观。
③从生活常识入手,强调人都应该讲道理,不可以做不讲道理的人。格黎东当然只能赞同。
④从人应该做什么事说起,格黎东当然赞成做“正当”的事。如此,格黎东便没有了劝说的余地。
3.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①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而言是抽象且深奥的,苏格拉底举“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比较熟悉,化抽象为具象,化深奥为通俗。
②“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而非外行人的意见。通过这一类比,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4.从这篇文章来看,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有哪些特点
(1)偏重于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
(2)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3)发问态度谦和。
(4)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
5.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1)所有的思想都需要不断完善。
(2)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
(3)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我们才能卓有成效的提出问题,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讨论。
(4)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法”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很简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出一些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潜意识来回答。
6.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1)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2)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3)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
1.通篇对话,形式新颖。全文中的对话,绝大部分都是苏格拉底在反劝格黎东,格黎东主要是应答。
2.生活琐事,举例说理。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且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琐事。这种像拉家常似的对话,贴近群众,通俗易懂,让人更容易接受,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3.语言质朴,雅俗共赏。本文语言清新质朴,通篇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表意明确,很容易被接受。
艺术特色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记述了苏格拉底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正义思想,都是人应当遵从的不易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概括主旨
Πλατ ν
尽管孔子与苏格拉底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请就此展开讨论,查阅相关资料,概括两者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末期,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士”成为他理想中的人才,从而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
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趁乱结党营私,造成审判的不公正,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促进政治的发展。
①教育目的相似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其3000弟子上至贵族下至贫民,他使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扩大了受教育对象,使平民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苏格拉底主张在受教育上人人平等,其学生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餐桌、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
②教育对象相似
③教学方法相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适时进行启发。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认为教师应该做新思想的“产婆”,教育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学生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进而提出了著名的教学方法——“产婆术”(又称问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