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0 10: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的论证逻辑,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从1959年开始,我国持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中共中央印发这个文件前,毛泽东同志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应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应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题 解
本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①从开头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是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主义观点,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
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③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是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思考: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思考2:本文的题目是一个问句,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鲜明地提出了论点。请针对论点提出的方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首先,针对“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进行了两次设问,分别针对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然后分别给与了否定回答。
接着,连用两个“只能”,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指出了社会实践的三个方面——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最后,阐释了群众掌握正确思想的伟大意义: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力量。
(1)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2)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中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观点极为鲜明。
(3)连用三个问句,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思考3:本文的第一部分(引论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①通俗易懂。用口语“天上掉下来的”和“头脑里固有的”代替专业名词(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贴近生活,易于农村干部理解。
②用语准确。用两个“只能”限制,强调没有例外,强调“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唯一的,使论断严密无漏洞;
③严密。逻辑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由低级到高级,是递进关系,顺序不能互换,表达严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思考4: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什么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思想改造影响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实践】
思想
【认识】
决定
反作用
正确
错误
思考4: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两个阶段(即两次飞跃)的具体是怎样的?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第一次飞跃(存在→思想)
现象
反映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感性认识
积累
量变
社会存在
思考4: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两个阶段(即两次飞跃)的具体是怎样的?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第二次飞跃(思想→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思想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考验
错误?
正确?
思考5:“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这两次飞跃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第一次飞跃是指感性认识形成后,材料积累到一定量,变成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是指已经形成的理性认识再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与否的过程。
因为这次飞跃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获得的思想正确与否,而且别无他法,这体现了本次飞跃的必要性;
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必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这体现了本次飞跃的重要性。
思考6:本文谈到的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以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为基础的,即人的认识一定经历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这样两个阶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又强调了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文章开头通过设问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论点。然后通过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分析论证,最后阐释“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重申且深化了本文的论点。
结论部分强调了什么?
点明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方法
意义何在?
(1)针对性、必要性: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不知道人的思想来自哪里;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在生活中的表现不理解。
(2)现实性、重要性:本国——国际;现在——将来。
思考7:【探究论证的逻辑性】《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
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
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思考8:【探究论证语言】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1)用词准确贴切,逻辑清晰严密。
所谓准确,从语言本身来看,就是用词贴切,造句合乎语法习惯,说话有层次;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就是概念明确,判断正确,推理具有逻辑性。文章开头写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起限制作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唯一的,论断非常肯定,特别是后一个“只能”,进一步具体说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的道理。
(2)语言通俗易懂,说理无懈可击。
本文的语言通俗,用词形象,句式灵活多变。如文章开篇用三个设问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三个句子批判了认识论问题上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论述了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正确认识的来源。语言通俗易懂,巧用设问句,引人深思,催人警醒。又如“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中,“滔滔不绝”“大块”“他觉得是个怪问题”等语言,作者情感的褒贬跃然纸上。
思考9:【探究论证的特点】本文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1、针对性强——针对基层干部
2、结构严谨——层进式结构
3、论证严密——概念明确,用词准确,
判断正确,推理严密
4、语言通俗——准确、鲜明、生动
5、前后呼应——(1)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2)主体部分先后连接呼应。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三)联系实际,点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意义
(二)分析问题
(1)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中心论点: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2)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