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3-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主要作用;
2.结合图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
3.归纳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结合示意图说明辐射逆温现象产生的原理;
学习目标
1
大气的组成成分
2
大气环境的变化
3
大气的垂直分层
4
逆温原理及影响
目录
课程导入
“空气罐头”作为商品源于日本,在富士山景区,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空气罐头”大为畅销。而被誉为国家公园省的贵州空气质量备受关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则称:“PM2.5空气质量直接关系百姓的幸福感了,将来贵州可以卖‘空气罐头’。”
思考:“空气罐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大气的组成成分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低层大气
干洁空气
水汽、杂质
=
+
思考:“空气罐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主要成分有水汽、杂质、氮气、氧气等
1.大气的组成成分
(1)干洁空气——78%N2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构成蛋白质分子,是细胞核中核酸、酶以及细菌等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秒钟的雷电就能让大气中降下大约2万吨的氮肥。在全球,每年雷电产生的氮肥就有4亿吨。
思考:将氮气转化的自然固氮方法有哪几种?
根瘤菌是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氮的细菌
1.大气的组成成分
(1)干洁空气
21%O2:
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思考:雷阵雨过后,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O3:淡蓝色气体,气味类似鱼腥味,能让太阳光中的可见光通过,且能吸收掉99%以上的有害紫外辐射。
雷雨后会产生稀薄的臭氧
1.大气的组成成分
(1)干洁空气——CO2
主要来自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以及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
思考:二氧化碳越多为什么相当于“给地球穿上了棉衣” ?
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CO2 + H2O → C6H12O6 + O2
然而……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影响甚至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从而产生大气污染
对地球生命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
2.大气环境的变化
(1)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120ppm,其中一半的增长出现在1980年以后。2015年3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00ppm。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首次突破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考: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的原因?
人类生活在大气圈底部,大气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成分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
探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和人类活动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不到300年增加了40%
(1)说说该图的Co2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
(2)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加快
化石燃料燃烧:
工业:交通工具,电厂
农业:农业机械
生活:液化气、天然气、私家车
土地利用的变化(砍伐森林)
毁林(开荒、采矿、获取木材),森林面积缩小,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2.大气环境的变化
大量燃烧化石(煤炭、石油)燃料
CO2
增多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极冰融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过度砍伐森林
温室效应
(1)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2.大气环境的变化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臭氧洞
20 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极地区上空的臭氧量下降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的是在南极地区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量最低值(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的 30%~40%),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就像是一个空洞。 2006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已经超过北美洲的面积。
对人类健康影响:1.增加皮肤癌。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对生态影响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2.减少渔业产量。3.破坏森林。
措施:研发新型制冷设备,控制氟氯烃的产生。
南极臭氧洞9-11月最大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里昂。
(5)水汽、杂质:
作用:含量很少,却在天气扮演重要的角色。
水汽:水平方向: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
垂直方向: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
杂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大于海上;城市大于乡村;冬季大于夏季
水汽可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杂质会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但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降水形成条件:
1.充足的水汽
2.温度下降
3.凝结核
雨后空气是清新的: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
1.大气的组成成分
(5)水汽和杂质
水汽:在大气温度变化的范围内,水汽可发生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气态水
液态水
固态水
液化
气化
升华
凝华
熔化
凝固
放热
吸热
思考:水相态的转化与热量的吸收释放之间的关系?
小 结 1
大气成分 主要作用
干洁 空气 N2 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温室气体)
O3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保护地球生物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除干洁空气外,还有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据此回答1~2题。
1.低层大气的成分中( ) 。
D
A.氮气是地球上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B.氧气占大气质量的21%,是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C.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削弱太阳辐射
D.水汽可以成云致雨,还可以提高人类生活舒适度
2.在成云致雨过程中,可以作为凝结核的是( ) 。
C
A.二氧化碳 B.氧气 C.尘埃 D.水汽
大气的垂直分层
part 03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atmosphere
地球内部是可以分层的,那外部大气是否也可以分层呢?依据是什么?
活动:互助学习探究
任务安排: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独立思考下面学习任务2分钟后,组内讨论交流。
1.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和具体的划分。
2.随着海拔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比较密切?
4.飞机一般在哪一层飞?为什么?
任务安排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温度
密度
运动状况
对流层为什么会对流?
T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地面长波辐射:主要热源
热
冷
3.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分层——对流层
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集中了约3/4的大气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3.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分层——对流层
思考:同地区不同的季节对流层高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对流层厚度:
低纬度:17~18km
中纬度:10~12km
高纬度:仅为8~9km
夏季厚、冬季薄
不同纬度大气对流层厚度
3.大气的垂直分层
太阳加热
热力
抬升
凝结高度
对流
对流
冷空气
冷空气
暖空气
暖空气
地球表面的加热产生气流热力抬升而把热量和水汽向上输送
上升冷空气冷却并达到凝结高度后形成云。上升的暖空气和下沉的冷空气形成对流环流。
地表气温差异导致对流强度不同,对流强度不同对流层厚度也不同
(1)大气分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高度
km
20
0
120
60
100
80
40
-100
-50
0
50
100
对流层
电离层(热层)
平流层
高
层
大
气
温度
℃
地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
上冷下热,
差异大,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
对流显著气流
上升气温降低,
水汽凝结,成
云致雨
(2)大气分层——平流层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层(15-35千米)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3、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水汽和杂质含量少,
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3.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分层——平流层
思考:平流层为什么适合航空飞行?
该层中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天气现象少见。平流层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
(2)大气分层——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上升
2、底部对流运动,上部平流运动
4、有极光和流星现象
3、存在电离层(60~500千米),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其后大气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又上升。
电离层大气在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大气分解为离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注意两个层(臭氧层与电离层)及其作用
小结2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后增 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
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
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成功奔赴轨道高度为
400—450 km的中国空间站,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读大气垂直分层图,
回答3~5题。
3.“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升空过程中,( ) 。
D
A.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B.经过c层时,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C.经过a层时,有若干电离层
D.太阳辐射越来越强
4.下列关于b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C
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
为臭氧吸收紫外线
B.有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
伞”的臭氧层
C.有云、雨、雾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D.适合航空飞行
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这样写道:“飞机平稳地飞行在万米的高空,
透过窗外看到纯净蔚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
据此回答6~7题。
6.对“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A.天气变化小 B.对流运动显著 C.存在水平运动 D.空气杂质较多
7.“飞机平稳地飞行”主要是因为所在大气层( ) 。
B
A.空气密度接近于真空
B.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
C.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
D.有若干电离层,无线电通信方便
17.(改编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气象气球是用橡胶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球皮,
充以氢、氦等气体,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
气象观测的探测平台,待升至一定高度后,将
爆炸成碎片。研究表明,高浓度臭氧会对制造
气象气球的聚硫橡胶产生影响,使其被腐蚀,
影响气球使用寿命,我国的高空气象气球由耐
臭氧性能材料制作而成。下图示意地球大气温
度垂直变化特点。根据不同观测站气象气球传
回的数据,得到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
区0—30 km高度年均温垂直分布。
(1) 判断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纬度地带,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7分)
[答案] ①为低纬度,②为中纬度,③为高纬度。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纬度越高,近地面平均气温越低。
(2) 说明气象气球最终发生爆炸的原因。(4分)
[答案] 气象气球升空后,随着高度不断上升,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
压不断减小,气球不断膨胀并最终爆炸。
(3) 简述气象气球爆炸从高空坠落的过程中,经历的气温变化特征。(2分)
[答案] 气温先逐渐下降,后逐渐上升。
(4) 说明我国高空气象气球采用耐臭氧性能材料制作的原因。(6分)
[答案] 高空气象气球多在平流层飞行;平流层中分布有臭氧层,臭氧含
量高,浓度大,对用普通材料制成的气象气球具有腐蚀作用;采用耐臭
氧性能材料制作,可延长气球使用寿命,并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解析] 高空气象气球经过平流层,由材料“高浓度臭氧会对制造气象气
球的聚硫橡胶产生影响,使其被腐蚀,影响气球使用寿命”可知,制作
高空气象气球要考虑臭氧对其造成的影响。
4.逆温原理及影响
逆温现象——对流层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或者(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称为气温逆温,简称逆温。
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在对流层,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温度℃
高度m
正常现象
温度℃
高度m
逆温现象
导学案P59
4.逆温原理及影响
辐射逆温原理
日落后:地面逐渐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
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
日出前后: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日出前后达到最强
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
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离地面愈近,升温愈多
离地面愈远,升温愈少
4.逆温原理及影响
日落逐渐出现
加厚
日出前后最厚
地面升温
日出后,
开始消失
白天
正午
辐射逆温——温度垂直变化示意图
思考:辐射逆温为什么容易出现在晴朗少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
晴朗无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冷却速度较快,容易出现辐射逆温现象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有利影响: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思考:逆温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4.逆温原理及影响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我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雾霾天气”。其实,雾和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
思考:观察下列两幅图,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雾和霾的区别?
雾
霾
4.逆温原理及影响
思考:霾天气对我们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雾 霾
物质组成 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的集合体,能够使空气混浊
物质状态 气态和液态物质 固态颗粒物
影响 都能造成空气的能见度下降
日出后变化 一般日出后即散 日出后不会消散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比如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和交通造成的危害,比如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出现“上
热下冷”的现象,我们将其称为逆温现象。读某地某时刻对流层气温垂
直分布状况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示①②③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层海拔越高,受地面影响越小,气温越低
B.②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出现逆温现象
C.③层中有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D.③层空气稀薄,无云雨现象
A
4.对流层出现逆温时,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 。
B
A.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B.抑制了①层空气的对流上升
C.增强了③层空气对流上升
D.阻挡了①层空气的水平运动
读某地四个不同时刻大气气温垂直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 ) 。
A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四个时刻中,最容易导致近地
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
D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中所示大气温度除④外,总体趋势随高度的增加而递
减,其原因是( ) 。
A
A.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B.大气稳定,不发生垂直对流
C.没有臭氧,难以吸收太阳热量
D.多水汽、尘埃,易成云致雨
逆温现象是指随着高度增加,气温不降反升的现象,易引发雾霾等天气。
据山西省气象台天气预警,2023年1月3日至5日,全省仍有雾霾天气,道
路能见度将大幅下降,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影响,5日过后雾霾将逐渐消散。
读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 )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A
14.若上图反映了这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则先后排序是( ) 。
B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
15.为减少雾霾天气对出行的影响,一
天中出行时段最好选择在( ) 。
C
A.1—3时 B.3—5时
C.12—13时 D.20—21时
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单位: )随纬度和高度变化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D
A.气温随纬度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 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12.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纬度范围为( ) 。
B
A.10°—20° B.40°—60° C.70°—90° D.20°—40°
16.下表示意25 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读表,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成分 体积分数/%
甲 78.000
乙 21.000
氩气(Ar) 0.930
丙 0.038(变动)
(1) 除干洁空气外,大气还包括______和______。
指出这两种成分的主要作用。(6分)
水汽
杂质
[答案] 水汽和杂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判断甲、乙、丙成分及其主要作用。(12分)
(2) 判断大气成分及其主要作用。(12分)
成分 主要作用
甲 氮气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乙 氧气 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丙 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3) 指出丙成分体积分数变动的特点及原因。(6分)
[答案] 特点: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原因:森林的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
的破坏,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排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
课堂小结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成分
大气的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干洁空气+水汽+杂质
干洁空气:氮气、氧气、臭氧、二氧化碳
对流层:下热上冷
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
平流层:下冷上热
大气水平运动-平流运动
地球保护伞——臭氧层
适合航空飞行
高层大气:电离层
逆温原理及影响
辐射逆温原理
影响:雾霾
大气的环境变化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